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周(公元601-648年),字宾王,唐初著名宰相和诤臣,博州茌平(今茌平县马庄)人.据<旧唐书马周传>和<茌平县志>记载,马周幼时家境贫寒,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人称“穷马周“.不过,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周通读了很多的史书,精通<诗经>、<春秋>等,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伦.然而他怀才不遇,行为怪异,常常以酒为伴,且每每大醉,邻人讥称“酒鬼“.……  相似文献   

2.
在齐鲁闻名的“铝城枣乡”茌平县城东北二十里处,有个有名的大村叫望鲁店,这个村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出了一个名人高士叫鲁仲连。据《茌平县志》(民  相似文献   

3.
最近,茌平县委宣传部召开大会,第一次不落俗套地用《青年记者》作礼物,表彰奖励2001年度评出的“十佳”优秀通讯报道员,不但深受获奖者的欢迎,也起到了给队伍“充电”,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杂志创新策略--访《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新城用“默默无闻”来形容自己就任《新周刊》执行总编前的12年,那时他在电台工作,干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活。但也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封新城对其12年广播工作的“不以为然”,倒是反衬了他对平面媒体的狂热———他自称做《新周刊》是多年积累的一次大爆发。他还把“引爆”的功劳归为他当年广东电台的同事窦文涛的引荐。窦和封在同一年离开电台,前者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去了凤凰卫视;后者一动笔便是滔滔江水,以说“不”的姿态使《新周刊》在青年人群中所向披靡。《新周刊》社长孙冕宣布封新城任执行总编时…  相似文献   

5.
1986年前后,胡绩伟同志连续发表了《谈谈“新闻自由”的自由》《社会主义新闻法是新闻自由的保护法》《新闻自由与民主制度》等文章(见《新闻自由论集》,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阐明了他关于新闻自由的主张。胡绩伟的新闻自由观,虽然不像他那“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理论那么集中、系统,但在新闻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评论胡绩伟的新闻观点  相似文献   

6.
前《大公报》记者顾建平(1908—1982),致力于新闻事业50年,度过了很不平凡的一生。突出的事迹有四项:(一)1937年天津沦陷后,他在“孤岛”编印地下油印小报,宣传鼓动抗日,历时两年;(二)1941年和1943年,在云南省“无报区”,参与两种日报的刨办工作;(三)1949年重庆市解放前夕,他在《大公报》用假电头发表延安广播电台广播的战讯。他还被国民党逮捕,投入中美合作所的“白  相似文献   

7.
《人间词话》的“人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间词》是王国维的词集,《人间词话》则是最集中反映他文学思想的著作。对它们的研究的文章很多,但专门论说“人间”二字的则不多。因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想对此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  就笔者所见,关于《人间词》、《人间词话》何以用“人间”为名,主要有如下一些说法。  赵万里认为:“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见所著《王静安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二年”,台湾文华出版公司《王观堂先生全集》第十六册,1968年)他未进一步论说。  对于此说,严迪昌在所著《清词史》中,有所发挥,列举了23个“人间”的…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中期,记不真是否1957年,我在古典文学出版社供职时,曾经责编过吴小如的《读人常见书日札》;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出了《常谈一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两书的书名都带“常”字,看来他喜欢这个“常”字,  相似文献   

9.
沧县陈圩乡党委书记刘宝森的事迹,1995年12月以《乡镇干部的一面旗帜》(以下简称《旗帜》)为题在《沧州日报》刊出后,沧州市委、市政府很快就做出了“向刘宝森同志学习”的决定。《河北日报》以《天职》为题,配发评论,在一版头条发表;《经济日报》也进行了转载;中国记协主办的《桥》杂志,以四国文字全文转发。刘宝森这面乡镇干部的旗帜,树得住。立得牢。稿件发表后,他先后被沧州市委,市政府评选为“十佳公仆”,被河北省委命名为“优秀党员”,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6年11月,他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  相似文献   

10.
《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前145年)左右。其父司马谈做过太史令,死后由司马迁继任太史令。职务条件的便利,使他能读到皇家所藏的古籍。“石室金匮之书”以及“百年之间,天下遗闻古事縻不毕集太史公”。他在掌握了丰富的史料后,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就着手编写《史记》。过了五年,他因给降将李陵辩解,被处腐刑。出狱后,他在皇帝身边做秘书工作(中书令),著书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约在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他完成了这部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全书分为本纪12篇、表10篇、书8  相似文献   

11.
皇甫谧编撰《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编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它全称《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县朝那镇)人。他一生做学问,从事医学研究,没有做官。他家贫穷,“带经而耕”,为人“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他从小跟着叔母,幼不好学,二十岁时还游荡无度,但对叔母却很孝顺,叔母任氏耐心教育他:你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无法使我安心,昔孟母三迁择邻,曾子杀猪教子,是不是我邻居不好,教育你不得法,使你愚蠢不求上进呢!要你学习是为了你好啊!边说边流泪。这使皇甫谧十分感动,从此发奋读书,“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有人劝他去做官,求富贵,他说:“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他有一位亲戚梁柳做了城阳太守,别人劝他好好款待梁柳,他说,梁柳是布衣时,来我家,我迎送不出门,吃的不过是一般蔬菜,现在他做了官,就格外款待,这不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吗?我不能这样干。魏元帝景元初年举他为孝廉,他不去,晋武帝下诏要他去做官,他上疏自称草莽臣,说“迷于道趣”,又身体不好,坚持不去。后来又诏他为太子中庶子,仍没有去,又诏他为议郎,召补为著作郎,他都辞谢了。直到太康三年去世,始终没有做过官。去世时六十八岁。皇甫谧除了编撰《针灸甲乙经》,一生中著述甚多,《晋书》记载:“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  相似文献   

12.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记者西北访问团去延安采访,在那里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和丁玲等许多文化人,通过他  相似文献   

13.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  相似文献   

14.
据《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以下简称《年谱》),1883年康有为曾与邻乡区谔良共创不裹足会于南海,并撰“不裹足会草例”及“序文”。他声言,此乃中国不缠足会之始。以后学术界论及这个问题时,多引据《年谱》中的叙述而深信不疑,至于“不裹足会草例”及“序文”等原始资料则长期没有被发现和利用。晚近所编《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版)、《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台湾宏业书局版)、《万木草堂遗稿》(台湾成文书局版)、《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台湾成文书局版)均未收录此类文字。笔者赴粤,访得薄薄一册《戒缠足文》,内收《戒缠足会启》和《戒缠足会叙》两文,分别为康  相似文献   

15.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我赠给老朋友杨绍全的。1996年在他即将迎来50岁生日之际出版了第一本他的摄影画册《重庆风光》,又几次再版,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参加国内外的大展和大奖赛外,又连续推出了《新重庆》、《重庆神韵》、《古树名木》和《绝色重庆》系列重庆风光画册,今年他已60出头,“红于二月花”不正是他的写照吗?谈到杨绍全的摄影生涯,不能不说到他的人品人格。  相似文献   

16.
陆诒(1911-1997),上海浦东人。1930年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顾执中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31年进入新闻报社任编辑。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陆诒就成为一名出没于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在八年抗战中,他约有四年在战地奔波采访。他足不停步,手不辍笔,亲临现场采访,写下了无数记录历史的篇章。历任《新闻报》记者,《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新华日报》编委、采访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联合晚报》采访主任。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成立,陆诒是发  相似文献   

17.
新闻兵戴煌     
戴煌说自己几十年来“既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功勋卓著的新闻事业家,只不过是个新闻兵”。“新闻兵”是怎样一个概念?在北京他的“戴氏蜗牛居”,我俩谈了六小时,之后我又读了《戴煌通讯报告选》和《中国当代名记者小传》(第一辑)中关于他的那157页文字,还有他发表在《当代》、《新观察》上的报告文学,以及一些工作需要不可不看的内部材料。这时,也只有这时,我对戴煌心中“新闻兵”的本义有了清晰的感悟。兵乎?记者乎?合二为一,浑不可分。戴煌还真是个“兵”,当记者似乎是“阴差阳错”。1941年7月,那是日寇集中兵力突袭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的日子,13岁的他作为游击区一学校的抗日儿童  相似文献   

18.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13):30-30
曾经帮《青年记者》向一个学者约一篇稿子,没想到他却“迂”得让人吃悚竟然以刊物不是“核心期刊”回绝了。这一方面说明他“核心”崇拜的毒中得很深,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青记”的不了解。其实,《青年记者》在我周围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的朋友和师长们眼里,  相似文献   

19.
普鲁斯特(1871—1922年)是以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以下简称《追忆》)确立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这部巨著长达200多万字,共分七部,分别是:《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现的时光》。作者在这部巨著中没有描述离奇曲折、首尾相连、循序渐进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刻划“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而是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内心世界和对已逝的生活的种  相似文献   

20.
1986年前后,胡绩伟同志连续发表了《谈谈“新闻自由”的自由》《社会主义新闻法是新闻自由的保护法》《新闻自由与民主制度》等文章(见《新闻自由论集》,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阐明了他关于新闻自由的主张。胡绩伟的新闻自由观,虽然不像他那“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理论那么集中、系统,但在新闻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评论胡绩伟的新闻观点时,不能不剖析一下他在新闻自由问题上的一些观点,以便正本清源,辨明是非,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