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谈静态联编和动态联编的区别和实现动态联编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态性是C 面向对象语言的特征之一,多态性是要在调用函数时使用对象的指针或引用。另外,多态性仅用于类层次结构,所以能以一具类中派生另一个类不是多态性的基本条件。虚函数是动态联编的基础,它经过派生之后,在类族中就可以实现运行过程中的多态。动态联编恰是反映C 语言中的多态性的具体体现。本文先阐述了静态联编和动态联编的概念和区别,而后以几个实例说明实现动态联编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C++程序设计中的多态性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C 程序设计中,多态性理解为不同函数的同一接口。C 语言支持两种多态性:编译时的多态性和运行时的多态性,本文分别给予详细介绍。通过重栽函数、重载运算符和虚函数三个方面对比介绍,能深入领会到多态性的意义和实现,并重点阐述了C 中虚函数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C 中虚函数的需要性、动态联编、虚函数与内联函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C 语言多态性的研究,把多态性定义为同一个消息被不同类型的对象或相同类型的对象接收后产生不同的行为。根据各种多态性的特征,多态性可分为参数多态性、包含多态性、重载多态性、强制多态性和宏多态;多态从实现的角度来讲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编译时的多态和运行时的多态。重点阐述了面向对象的早期联编和滞后联编及运行时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5.
C 充分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实现在其继承机制中有时需要采用多态性为各类指定表现行为,多态性的实现得益于C 中的动态联编技术。本文通过对动态联编的关键技术虚拟函数表进行剖析,解析动态联编的过程及其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6.
C++中虚函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态性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重要特性之一, 虚函数是实现多态的基础.文章对C 中虚函数的定义进行分析,并通过程序举例来探讨虚函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态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重要机制。多态数据结构是多态性机制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分析继承结合动态联编机制并利用支持运行时多态性的虚函数和抽象类的特征,得出构建多态数据结构的基本方法,并以多态数组和多态队列两个实例说明多态数据结构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中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8.
消息方法和虚函数方法广泛用作软件接口,本文对它们的各自特点及在MFC和COM中的使用特点进行了评述。消息方法一般适用性广,但速度慢;虚函数方法速度快,但适应性差。综合两者的特点,提出了包含消息处理的虚函数方法和构造内部函数表的消息处理方法,该两种方法在VC6.0中测试通过,便于在软件设计时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9.
针对实、虚部关联的量子噪声及泵噪声驱动的饱和激光模型,基于近似福克—普郎克方程,推导激光强度定态概率分布函数,利用投影算子法,分析了由于量子噪声实虚部关联度λq导致锁相时的光强度关联函数C(τ)和集中驰豫时间Tc。通过计算机数据计算及作图,得到了定态情况下光强概率分布函数图形,讨论了量子噪声实、虚部的互关联对光强关联函数和集中驰豫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量子噪声实、虚部互关联会导致激光强度涨落增大。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C 中用于实现多态的一种重要的机制——虚函数与虚析构函数的作用及用法,C 中多态的分类、特点及实现方式。分析了虚析构函数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C++中的虚拟函数及编译器对虚拟函数的处理,分析了C++中编译器的优缺点,并进一步讨论了在C++基类设计中,涉及子函数重写时遇到的几种情况,剖析了虚拟函数在使用中的复杂性,以加深程序设计对虚拟函数及其编译过程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该文提出了一种全虚拟化的微机保护实验教学平台,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可模拟电力系统中设备的各种故障,并将故障数据输出到文件、供虚拟保护装置调用。基于Visual Basic环境下的虚拟保护装置可进行各种线路及电力设备微机保护的算法研究、软件设计开发及调试等方面的实验。该虚拟化实验教学平台界面友好、功能强大,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开发的溢流阀启闭特性实验测控系统,实现了溢流阀启闭特性实验的参数实时数据采集、处理、显示、保存及控制等功能。借助于LabVIEW图形化编程软件,组建了2种数据采集测试系统:流量采集系统,系统压力采集系统以及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并给出了参数采集与步进电机控制过程的虚拟前面板及部分程序框图。虚拟仪器在溢流阀启闭特性实验上的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实验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而且也提高了测试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4.
虚拟社区是知识创造与集体智慧传播的一种有效途径。虚拟社区成员数量巨大,兴趣各异,将专业相关、兴趣相近或学习偏好相同的社区成员聚集在一起动态构建学习共同体,必将发挥虚拟社区在构建社会认知网络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借鉴个性化推荐思想,在阐明个性化推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虚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动态建立过程,设计了虚拟社区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基本框架,阐述了学习共同体动态建立的技术过程,并示例了个性化推荐策略的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15.
"V+上/下"结构是现代汉语动趋式中很有特色的一对。运用描写和归纳法分析了"V+上"与"V+下"表现出的对称和不对称的情况。发现了绝对、相对两种对称情况并作出扩展性考察,基于"上/下"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区别归纳出6种不对称情况,进而从语音、语法意义、语义等角度出发,考察了该结构中"上/下"搭配动词的限制性特征,具体归纳出音节重音位置的前后、音节数的多少,意义的实在与虚化、动词性质的不同等方面是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schools to establish inter‐institutional electronic network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small schools in sparsely populated countries like Finland. Along with this development, new kinds of virtual classrooms have emerged in symbiosis with conventional schools. A virtual classroom in a school context is a new, mostly uninvestigated, phenomenon.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a virtual classroom in the school context. We also report results of a Finnish project which links two lower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s with the use of video‐conferencing.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schools to establish inter-institutional electronic network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small schools in sparsely populated countries like Finland. Along with this development, new kinds of virtual classrooms have emerged in symbiosis with conventional schools. A virtual classroom in a school context is a new, mostly uninvestigated,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the results of a Finnish project that linked two lower secondary classrooms to make one virtual classroom. The article reports on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the virtual classroom and discusses justification of its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within the social contexts embedded in the pro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