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代,出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内地大批汉族通过官方组织、民间自流或流放等多种方式进入新疆,重点迁入天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维护新疆社会的稳定、促进新疆社会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8,(2):58-66
清代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的过度涌入引发了流民、土客冲突等社会问题,慈善组织随之设立。救济移民的慈善组织主要为栖流所以及施棺代葬类,其时空分布特征与移民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慈善组织稳定了移民社会秩序,部分移民通过从仕、经商等方式提升了社会地位,他们也参与慈善组织的创设与管理,并由此增强了自身的威望与实力,最终促进了外来移民与四川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时期奉天地区随着营口的开埠被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首当其冲的是经济的全球化。中外移民的大量涌入,促进了劳务的增加,生产技术逐渐采用机器生产,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更体现出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流动的规模化与迅速化,由此也促进金融机构的设立。除原有本土金融机构外,一些外国银行也纷纷在奉天各地设立。清末新政期间,奉天地区相继设立谘议局,开展地方自治运动,从教育、观念、生活方式上对奉天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学校教育中也引入西学新学,形成一个新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奉天地区实施新政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内地坛庙和神祇进入新疆及其在新疆传播为视角,综述清代新疆内地坛庙的建设及其种类,梳理进入新疆的各种内地神祇,分析内地移民对坛庙和神祇的现实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展示清代新疆汉族移民社会文化生活的断面。文章认为,内地各种坛庙和诸类神祇入疆及其广泛传播,构建了新疆内地移民社会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了新疆宗教及民族文化,也体现出文化意义上的新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清代傣族地区的移民开发及对傣族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傣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汉族等民族的移居密切相关.清代是内地人民大量移民云南沿边傣族地区最多的朝代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由李定国抗清所形成的向傣族地区的移民、由矿业开发所形成的移民以及由改土归流所带来的各民族交往的增加.内地汉族等民族的大量移居,促进了傣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引起了傣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地区(即今内蒙古赤峰地区),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蒙汉隔离的统治政策,使得蒙古族社会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两盟境内的蒙、汉等各族人民在文化教育方面,不仅落后于内地而且彼此之间也极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国内维新观念及共和意识的影响,昭乌达、卓索图盟各族人民的社会理念发生重大转变,教育状况也有了较大的改观,近代教育从陈旧的塾学和院馆制度中脱颖而出,涌现出一批兴办新学的人才,为近代教育在昭乌达、卓索图两盟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培养了生力军。  相似文献   

7.
汉族移民怒江流域经历汉晋、南诏大理、明清三个时期,而清代是内地移民怒江流域群体最为复杂的时期。移民群体不仅有边疆镇守的将士,还有开发边疆的屯民、谋求生存的矿工和图谋发展的商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怒江流域社会经济的迅速转型,给地广人稀的怒江流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劳动力,荒芜土地得到垦殖;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解决了农作物的用水需求;活跃农村市场,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加速了怒江流域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清中叶是清代的转型期,官方势力与地方势力争夺豫北地区公共领域控制主导权的斗争随着荒政的发生而不断深入,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官方对主导权的掌控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肯定;地方对主导权的争夺表现为视死如归的追求。乡绅阶层有所崛起,却在官方建立的合法性统治秩序下难以有所作为,"绅权大张"成为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10.
“邮驿”是历代统治为传递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质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是政府施行有效统治的工具之一。清代统治在三境地区设置和管理邮驿,主观上是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对这一地区施行有效的统治,确保各种物质运输及巨额关税征收,但在客观上则大力开发了三峡水上交通,促进了三峡地区商品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清朝自人关统治之始,便禁止蒙古族和汉族互通婚姻。但随着清朝对边疆的渐进统一,蒙汉交往逐渐频繁,蒙汉通婚成为大势所趋。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帝断然取消禁令,允许蒙汉通婚。嘉庆帝亲政后,于嘉庆六年(1801),再次禁止蒙汉通婚。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建立到灭亡(1644—1911)的二百多年是内地汉人流入蒙地的重要时期。内地人地矛盾、自然灾害和战乱、清朝的政策导向、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等都是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其中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战乱等迫使内地汉人走上背井离乡的移民路。清朝政府所采取的鼓励农耕发展农业的政策和全面放垦蒙地政策的实施以及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也促使大量内地汉人流入内蒙古地区并加快其进程。  相似文献   

13.
通事是清代处理台湾汉番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它的权力及其管辖范围随着番民的汉化、汉番交往的增多,以及清政府对通事地位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扩大。尽管通事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但通事对于清政府理番、汉番关系以及番族自身的进化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汉初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居于南边的匈奴降附汉廷 ,迁入内地。汉晋中央政府对内迁南匈奴的管理 ,经历了以羁縻、安抚为主 ,到宽严并济、分而治之为主的政策转变过程 ,这些政策的推行对该期南匈奴社会的领导核心、经济生活、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雍正以来西南土司区域大规模的改流活动,对中国西南疆域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改流,独立的土司辖区不复存在,被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版图内,行政区划与内地划一.随着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王朝"夷夏大防"的文化隔离政策随之取消,转而在原土司区域大力推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汉文化.在此过程中,西南土著居民自愿不自愿地完成中原文化认同.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文化认同的加强,西南土司区域自此被完全整合进中国国家疆域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一批受西学知识洗礼的满族留日学生,超然于现政府与革命党之上,以救亡图存自任。他们主张以国民主义取代狭隘民族主义,满汉平等、满汉蒙回藏合成一中华民族。他们将外患问题、种族问题皆归结为政治制度问题,呼吁以立宪来建立责任政府。建立责任政府的第一步则是民选的国会。他们也信奉社会进化论,重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其政治理念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辛亥革命时期,《大同报》诸人对专制主义的批判,对政治现代性的诉求,无疑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官立学校亦即"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级。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对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学校学生毕业出路都很关注,并尽量采取措施解决办学中不可回避的毕业出路问题。从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宋元到明清各朝代的中央或地方学校学生,建立的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主要是经过考试谋求出路,或为官或为民,在录用中皆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不符合要求者,则只能自谋职业。历朝所建立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依据测评成绩高低决定学生出路及任用,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8.
清末最后三年,载沣采取集权政策,将中央和地方权力收归到自己及其亲信手中,从而引发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场政争的性质不是单纯的满汉之争,而是对清末预备立宪领导权的争夺,是预备立宪的缓进和急进之争。政争对清末宪政运动的进程和清朝的灭亡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该论文是"清政府与台湾的土地开发"课题的系列论文之一.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府、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清领台湾之初,大部分土地控制在台湾土著、即所谓的"番族"手里,台湾汉民开发领域的扩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番社"争地"的过程.台湾番族根据其汉化程度,有生、熟番之分,在清领台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政府将生番视为化外之人,并将他们划在"界"外,不许民人越界私垦,以启衅端.但清政府的防番战略遏制不了台湾开发的步伐,清中期出现了大面积的界外土地开发,"牡丹社事件"之后,清政府看清日本企图侵略台湾的狼子野心,决定开山抚番,开发台湾东部及深山地带.本文主要论述同光以前,清政府的防番战略举措,它对清前期台湾的土地开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徽商积极参与徽州的荒政事务。在徽商影响之下,徽州的荒政形成了特色:官商共济使其成效斐然;宗族内部救济与政府救济有机结合;救济经费、物资等运作的商业化。徽商参与徽州荒政事务有助于缓和徽州的社会矛盾,协调徽州的商民、官民关系,从而促进了徽州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