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提出新闻媒介的四重出售模式,有两个理论前提,一个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可划分为“新闻信息”和“宣传、广告信息”,另一个是人们所接受的新闻信息,既有提高自我的“讯息”作用,又有恢复自我的“按摩”作用。 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的创始人,法国数学家托姆(Thom Rene)曾经用下面两个图分别表示“新闻学意义上的信息”(图1)与“宣传和广告技术意义上的信息”(图2):  相似文献   

2.
杨元龙 《新闻窗》2007,(1):80-81
新闻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提倡新闻自律,必定存在新闻主体的道德失范,西方新闻界的黄色新闻潮和我国目前形形色色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的屡禁不止,说明在保护新闻自由的同时,加强新闻自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心理机制拓展到传播学中,就产生了第三人效果.在媒介传播中,人们普遍感到,新闻信息尤其是广告等说服性信息或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他人”(第三人)的影响远远大于自身.第三人效果在群体传播中更为明显.“发现”第三人,从而实现在群体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炫耀,是群体传播的动机之一.改变文本类型或叙事以“适应”第三人,则带来了群体传播中的文本差异与变异.心理上对第三人“排斥”,行动上对第三人的“隔离”,是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根据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预测第三人的反应,调整自身策略与行为,是群体传播的一种效果机制.事实上,当我们担心第三人受媒介支配而采取相应措施时,我们己成为第三人.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第三人,都可能成为第三人.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广告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前者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满足人们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为目的;后者则包含“明确的广告主”、“付费”、“最大限度推销商品”等要素,是一种市场行为,带有功利目的。前者必须客观公正、平等告知;后者则很大程度地包含了自我宣传、劝说诱导的因素。尽管新闻与广告的定义、性质千差万别,但“告知天下”则是二者的最终目的。由此就引出某些共同点,比如语言艺术,不但新闻强调语言,广告更强调语言。从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感也是一种信息,它和新闻事实一样都是客观存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不仅求知,而且求美,人们阅读新闻同样有这两种追求。读者通常评价这条消息好,那条消息不好,其中就包括对消息中美的信息的评价。什么是新闻中美的信息呢?  相似文献   

6.
刘毅 《东南传播》2011,(11):2-I0001
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新闻是为受众了解、理解信息提供的一种服务。在信息碎片化和“草根新闻”喷涌的年代,主流媒体面临着如何坚守和创新的问题。如何发挥优势,有所作为,更好地提升新闻中心的权威性,加强新闻的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感染力。围绕这“四力”,我们提出了目标“新闻的力量——新闻中心”,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我们制作...  相似文献   

7.
李磊 《新闻知识》2006,(6):77-78,27
尽管人们对“读图时代”究竟是一种真实存在还是一种拟态环境仍然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着莫衷一是的争论,但是,毫无疑问,大众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已经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眼球经济”或者叫做“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因为“图”已从“文”的身后走到了前台,并且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的利器,但是否有了“图”就能无往而不胜呢?这里笔者从新闻漫画的概况、以及新闻漫画的传播效果、新闻与漫画的不同特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引起人们对新闻漫画发展的更多关注。一、新闻漫画的概况和发展新闻漫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漫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8.
释义,新闻的重要支撑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及新闻写作之道,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新闻写作绝不仅是一种报道行为,而首先应是一个对报道对象的认知活动。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不是也不可能是像“海绵吸水”式的、不加选择地吸取一切接触到的信息;而应当是也只能是像“沙里淘金”那样,总是与判断、理解信息的...  相似文献   

9.
李颖 《大观周刊》2012,(52):94-95
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已经势在必行,可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性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是人们以自我意识认识和把握群众文化的主观实践。自我参与在群众文化中显现着以“自我”为主体的自愿、自由、自主的个体意识,也表现为“自我”的积极参与,以及自我意识欲和他人相互作用的集聚意向。群众文化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活动参与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普及性,集中体现着他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道德是指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采集、发布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与人与社会处理关系时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这种行为规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充实的。在近代新闻事业产生以前,新闻信息的传播形态既无固定的信源和信道,也无固定的信宿,而且所传信息的质量较差,存在着明显的无序性,更没有专门的信息传播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不可能产生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但是,正如任何一种社会性活动都必然会有一定的行为规则一样,自人类社会有了对信息的需求并开始传播活动之时起,就根据人们的共同利益和实际的经验对信息传播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选择和评价。而这种选择与评价则是以是否对社会群体的“有利”和“有害”为其基本标准。因此,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就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新闻活动中,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行为要求和人们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要求与行为准则,在新闻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尚未形成稳定的职业活动以前,仅是作为一种行为惯例或社会风尚与社会公德融为一体,或者只是以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体现出来。正由于此,我们在探寻新闻道德产生的历史渊源时,就只能从历史文献中所反映出的有关文字对其作一简略的梳理和大致的勾勒。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的新闻报道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新闻与信息有许多共同之处。一个好新闻线索离不开一个好的信息来源。许多新闻有信息的成份.而不少信息也有新闻的因素,同时信息是一种社会资源,它包括人们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新内容、新动向,信息可以储存和继承,人们依据其作为资料、数据、凭此对某事物进行分析预测。因此信息对新闻报道来说至关重要,并越来越受到编辑记者和通讯员的重视。要搜集新闻信息,首先要掌握新闻信息的搜集技巧。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俗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谓“眼观六路”,一是观报纸期刊。国内外现在…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改革的大潮中,县级广播电台如何在报刊、电视、广播的激烈竞争中扬长避短,求得自身的发展,笔者认为跳出“自我封闭”的狭谷是当务之急。这里试就节目改革谈三点看法。一、化“间接”为“直接”,接近听众,以声夺人。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接受,一条是间接接受。直接的,都是面对面接受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一般说来,比较真实、生动和丰富。间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良心     
陈相  何芝莹 《新闻窗》2010,(2):124-125
近年来,记者伦理道德失范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收受红包,编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人们不禁要问。记者的良心哪里去了!何谓良心?良心是伦理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Ⅲ记者的良心就是记者对自身“环境守望、社会良知”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并以此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它包括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丁新吾 《视听界》2011,(6):97-98
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如何牢牢把握话语权、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功能?本文以泰州广播电视台的大型新闻行动为例,探索如何保持并提升地方台新闻的影响力。实施大型新闻行动是地方台应对新媒体时代传播格局的需要。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用户自我生成的信息充斥网络,使信息呈爆发态势。以泰州为例,在这座“长三角”的后发城市中,有“泰无聊”、望海楼论坛.  相似文献   

15.
人们需要了解新闻,更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信息,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新闻的发展趋向,了解媒体对新闻的态度。而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正是这种关于新闻的“消息”、“观点”。可以说,它的影响力比BBS更大。同时,新闻评论采取的议程设置方式,与网络媒体被动的“把关”也不一样,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把关”。  相似文献   

16.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人们对古今中外军事家思维成熟,大胆实施战略决策的赞美词。作为具有宣传群众、引导舆论功能的大众传播媒体,如何向广大受众奉献一篇有质量的好新闻,很有必要掌握一点运筹学理论知识,本文试图从如何运用运筹学理论指导新闻写作上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新闻工作者和广大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新闻机构传播新闻,他们所提供的精神产品,主要的决不是为了“生产者”自我消费,而是提供给社会和受众去消费的。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新闻价值的问题,概括地说,就是所提供的“精神产品”(新闻作品)的质的问题,新闻价值由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新鲜性、新  相似文献   

17.
一、载体论与本体论《新闻大学》第17期发表的王洪祥同志的《有关信息和新闻的几点断想》,观点新颖,发人深思。但在这篇论文中,有两个提法,有点自相矛盾。一是“新闻是信息的载体”,指的是载体与载波的关系,新闻是“载体”,信息是“载波”;另一是“新闻是社会上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指的是种属关系,新闻是“种”,信息是“属”。王文前一句说新闻是“信息的载体”,后一句话又说新闻是“……的信息”,那么,新闻究竟是信息还是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来的电视节目中,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一些记录片或者是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的、再现逝去的某一事件、某一过程。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在媒体传播竞争激烈的今天,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电视媒体尤其如此,在此我想就新闻节目中的“情景再现”存在的原因及如何运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真实”是一种感受、一种存在,一种理解的存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也谈记者的“新闻发现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新闻竞争愈演愈烈,而新闻竞争说到底其实就是新闻发现的竞争。“新闻发现力”如今已成为对一个新闻记者能力如何评价的重要标尺之一。作为一名记者,一旦长时间写不出作品,或者即使写出了作品,但写不出精品,那人们在评说时,可能就会认为是在“新闻发现力”上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看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量是否增加到最大限度,新闻对客观、真实、新鲜、实用的信息的传播是否实现了“满负荷”。动力学把动力(如电力)设备运行时,实际负荷与额定负荷相等时,称为“满负荷”或“全负荷”;小于额定负荷时,称为“低负荷”。“低负荷”是一种亏损浪费,“满负荷”才能全部发挥效益。新闻报道对信息的传播也同此理。我们可以把那些信息量小的新闻看作是“低负荷”,而把那些信息量达到饱和状态的新闻看作是“满负荷”。处于“低负荷”状态的新闻报道,给人们的信息甚少,传播的效益就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