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2005年3月9日第A34版(“广州新闻·重点”)由两则消息构成,分别题为《孕妇天台坠楼老公搓麻正欢》和《发廊女惨遭割喉丧命》(下面分别简称《孕妇》和《发廊女》)。它们都是负面的社会新闻,均发生在3月7日晚。两则消息的主要新闻事实分别是:一怀胎七月的孕妇从九楼楼顶天台坠落身亡,其时,丈夫却正在家里搓麻将;一发廊女随一男子上楼,几十分钟后,该女子倒在发廊门口,被割喉而亡。在版面编排上,两则消息分别占据了该版上半版和下半版。编辑为它们各配发了一幅图片——“事发现场模拟图”。其中,《孕妇》的模…  相似文献   

2.
《时事开讲》是凤凰卫视的王牌时评节目,《新闻1+1》则是央视新闻评论的旗帜。同为华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翘楚,两档节目的电视新闻评论却各具特色。本文对两档电视节目进行对比分析,以浙江温岭杀医案为例,证实了二者新闻评论存在较大差异性,并且解读了各自的评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在2013年记者节前夕,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两大假新闻,南方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虚假报道中联重科,而北方则以黑龙江省穆棱电视台韦洪基提供材料报道《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两则假新闻的泡制者全是真记者。真记者做假新闻,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是讽刺,更是教训。一、假新闻事件折射出编辑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相似文献   

4.
钱捍  李忠运 《青年记者》2006,(23):55-56
小人物大人物——关于新闻摄影的平等意识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一等奖的两张新闻照片:一是《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主角是大人物——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反映的是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二是《警民接力大营救》,主角则是  相似文献   

5.
《新闻战线》第2期载刘广金《“标题新闻”要名副其实》一稿,针对“标题新闻”提出了三点意见。前两点,我深表赞同,但对第三点,我则不敢苟同了.刘广金认为:“《标题新闻》是新闻的一种,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 W)不能少,从目前情况来看,新闻要素不全是一大通病,有些新闻时间、地点不清,使读者难以推测。”如果按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6.
白润生教授的《民族报刊研究文集》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以下简称《文集》和《史纲》)是民族新闻史的两部奠某之作。《史纲》以史为主,间有论析,收集》则主要是理论的阐发,兼有史实的梳理。《史纲》的史始终置于《文集》所阐发的理论的烛照之下,而《文集》的理论则一直以《史纲》中的史实为依据,史、论互为表里,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民族新闻史的整体性把握,初步建立了民族新闻史的学科体系。我认为《文集》最能代表作者的民族新闻研究成果:有关于民族新闻的总体的理论阐述,有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到近期(199…  相似文献   

7.
“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主持人按语《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一书十年前问世,在中国则是新书,2011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刘海龙、连晓东夫妇。该书两位作者科瓦齐、罗森斯蒂尔,有几十年新闻工作经历,具有很强的与时俱进的眼光,但在坚持新闻工作基本原则方面,则是坚守派。这些原则是: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同样一则新闻,由于标题不同,或记者写作着眼点的不同,所取得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请看这样两则新闻的比较: (1)肩题:轰动新德里的一跳振奋民族精神的一跳主题:朱建华成为今年世界上跳得最高的人 (1982年12月2日《体育报》) 主题:震惊新德里的一跳副题:记朱建华打破跳高亚洲纪录 (1982年12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记载朱建华未破世界纪录时,在亚运会上惊人一跳的两则新闻。在这次运动会上,朱建华越过了2米33,破亚洲纪录,一般报纸都强调他破亚洲纪录,包括《人民日报》也是,唯独《体育报》掌握最广泛、充  相似文献   

9.
以偏概全的报道方式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的标题是《于丹女研究生坠楼身亡》,编者用"于丹女研究生"和"坠楼身亡"两个极吸引眼球的名词对这则新闻进行了渲染.  相似文献   

10.
黄道弘在《中国地市报人》上发表文章,题目是《成熟的记者善于理性思维》。文章说,如果说新是新闻的基本价值,那么理性思维则是新闻价值的延伸:如果说新是新闻传媒的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月中旬至8月初,我省内主流媒体《新晚报》和《生活报》同时关注哈站前护栏由高变矮这一新闻事件,作为直接参与新闻报道的新闻记者,更感触到同一新闻的不同做法所独具的魅力。《新晚报》侧重新闻的短小精炼,《生活报》则侧重新闻的全面深刻,两家媒体充分发挥了新闻监督的独特功效,延伸了新闻事件自身的意义,提升了新闻媒体的服务意识,相得益彰的同一新闻报道达到异曲同工的收效。2011年7月13日,全省新闻名专栏——《新晚报》读者连线栏目刊发了《护栏由1.5米降至0.6米站前又现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一位朋友仅初中文化程度,喜好写新闻报道,但刚开始却是屡投不中。自从订阅了《新闻知识》后,两年就发表作品300多篇,并有数篇获奖。他感慨地说:“多亏了《新闻知识》这个好老师。”我觉得《新闻知识》能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是《新闻知识》服务性强,它交流采写技艺,介绍新闻知识,对新闻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都有助益。如“超生盲流村采访记”、“两则村级新闻获奖感言”等等,对读者都很有启迪。其次,《新闻知识》的内容广,选题新。既有为新闻事业与改革鼓与呼的篇章,如“继续坚持新闻改革”,“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总编辑”,又有进行新闻理论探索方面有深度的文章,如“新闻价值”、“辩证思维与舆论导向”等等,为新闻学术界的百家争鸣提  相似文献   

13.
读2010年第12期《新闻战线》杂志,有两则关于以“故事”喻理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颇有感触. 在访谈录《“丑女”无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是用说新闻、甚至是侃新闻的方式播报的.在说了9分钟好玩的故事后,会用1分钟告诉观众一个道理:“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包裹在节目的可看性、趣味性、实用性、故事性之内的...  相似文献   

14.
一件事成为一则新闻必须具备新闻价值。理论上讲,虽不苛求其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同时具备,但至少也应多数占有。这样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最近见诸报端的两则“道歉”的报道,我以为完全没有资格“升格”为新闻,而只能算作一般信息。这两则信息都来源于河南省:一则是省公安厅厅长在“群众来访接待日”三次向上访者道歉;(见2005年2月26日《大河报》)一则是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在“群众来访接待日”三次向上访者道歉(见2005年3月10日《人民日报》)。顺着记者的报道往下看,原来除了标题相同之处外,内容也惊人地相似:群众反…  相似文献   

15.
《新闻快报》是湖北经视经过大量的受众调查,博采众家之长而推出的一档短新闻节目。它的出台初步完成了湖北经视新闻节目的栏目布局:《每日时事》以时政新闻为主,《新闻快报》则定位于“舆论引导,服务受众,反映社会”,以社会新闻为主,兼顾国际新闻。从运行一段的效果来看,《新闻快报》已显现出一  相似文献   

16.
刘晓伟 《编辑之友》2016,(10):108-112
民国时期,马星野等学者在制定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目前,学术界对马星野拟定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马星野是在1941年拟定了《中国新闻记者信条》,1942年受中国新闻学会委托参与拟定了《报人信条草案》.这是两份不同的文献.其后,《报人信条草案》未能付诸实施,湮没于历史之中,而《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则被不断提起,并最终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欣赏文章的一条审美原则。写新闻涂脂抹粉,故弄玄虚,会导致失真,但为了做到通俗易懂而过于平易呆板,则未免失于淡泊寡味。一些文化新闻的写作流于程式化的叙述,明明可以写得丰富生动有趣味的题材却显得如水一般。看新华社新闻稿4月19日刊登的两则文化新闻《广西壮族人民欢度“三月三”歌节》、《瑞士芭蕾舞团在京献技》,就使人感到过于呆板平淡。  相似文献   

18.
杨文萌 《新闻知识》2007,(2):13-16,79
一、风生水起的电视民生新闻国内电视理论界人士认为,从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到现在的40余年中,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经历了三次浪潮。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新闻联播》,开辟了“时政新闻”的先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开播《焦点访谈》、推出《新闻调查》,一系列的新生栏目让新闻有了故事,有了深度。中国电视新闻的这两次改革浪潮都是由中国最大的媒体中央电视台发起和推波助澜的,而进入新世纪后,电视新闻改革掀起第三次浪潮的始作俑者则是地方电视台。2001年是新旧纪元之交,当年一个标志性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9.
张强  莫玫瑰 《新闻传播》2012,(9):215-216
本文以《华尔街日报》和《华夏时报》对于吴英案的新闻报道为例,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在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运用两个层面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仅仅就这两篇报道而言,西方媒体倾向于冷静客观的方式来陈述事实和发掘其背后的新闻事件,而中国媒体则停留在案件本身,并未对事件做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0月25日,《咸阳日报·周末版》在一版刊发了一条题为《张军为服兵役的儿子订阅〈成阳日报〉》的新闻;同年11月4日,《兰州晚报》又在 B1版刊发了同一作者采写的同人不同事的新闻《子参军牵挂家乡事父为儿订兰州晚报》。笔者读了这两则新闻,总觉得有几句话要说。我不敢断言这位叫张军的父亲为儿子订阅《咸阳日报》、《兰州晚报》的事实有假,但新闻中所反映的有些地方明显属于编造。比如,《咸阳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