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和融合传播的严峻挑战。将新闻记者文学素养融入新闻创作中,使新闻作品增添文学魅力,是媒体融合传播的应由之路,更是现实语境环境下新闻创作的重要选择,对提升新闻作品的耐读性、可读性以及感染力、号召力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在新媒体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情况下,现代新闻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代言词,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以此让新闻改变传统单一的形式,使之更加形象、鲜明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文学素养不仅仅是指文学知识,同时还包括生活的阅历、经历以及自身的审美情趣、品质等多个方面,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文章在对加强新闻记者文学素养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记者加强文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直倡导并推行新闻散文化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说:"新闻写作要多从文学写作中吸取营养,借鉴文学写作丰富、多样的表达方法,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新闻事实不仅更加可信,而且更加可读、可亲……现在许多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不是由于文学色彩过浓,而是由于表达缺少文采,单调、枯燥、僵化,令读者望而生厌。‘言之无文’,必然‘行之不远’。"  相似文献   

4.
通感的力量     
丁增义 《军事记者》2011,(1):I0002-I0002
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能够给读者展示画面上的直观景象,而且可以让读者透过画面展开丰富的遐想。它甚至可以借助文学修辞上的通感表现手法,给读者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方面的生动感受。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报纸中的文学版块即文学副刊,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读者"买报纸就是为了读副刊",而在互联网时代,文学副刊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站、客户端等扩大作品的容量、体裁和作者队伍,从而提高报纸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和凝聚力,同时还要探索专业手机阅读模式,增加网络小说、电子书等内容,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视艺术是一种具有浓厚文学性的艺术,在电视艺术创作中,电视制作人所具备的文学素养会让观众有着"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本文主要对文学素养在电视脚本创作中以及在电视作品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使电视创作人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写出感情来     
文章贵乎情。不仅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新闻作品如何写出感情来? 首先要敢于写情。清代学者袁枚在《读诗品》中说过:“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一篇文章能否抓住读者,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用真挚强烈的感情影响读者,从而激人共鸣。但也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并非文学,以客观实在为好;还有的同志认为:写情易形成卿卿我我的情调,会影响先进人物形象。这两种顾虑实无必要。前者把写情同新闻的真实性对立起来,很无道理。现实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新闻作品中如果不去反映和表现这种感情,写出的稿子,就会干干巴巴,一  相似文献   

8.
张永强 《新闻窗》2012,(2):108-109
新闻作品能不能具有文学性?用文学的手法来写新闻会不会影响新闻作品的真实性?较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似乎就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以为文学把引入新闻领域,新闻就难以真实。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偏见。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观察,笔者认为,具有文学色彩的新闻作品,更能生动感人,并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新闻标题是体现稿件主旨的重要元素,要求准确简炼、题文相符、生动形象。新闻标题制作得好不好,不仅决定了稿件能否迅速"吸睛",而且直接反映着作者、编辑对于题材把握的深度、对于主题提炼的程度及新闻、文学素养。笔者重点选择2019年《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以下简称《每日电讯》)和《湖北日报》等几家媒体的新闻标题进行研读、分析和归纳。笔者认为,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的精彩标题背后,除了运用比喻、层递、排比等常用手法外,制作者还综合采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法,为新闻内容增色加彩。一是再现情景和人物,让新闻主体"活起来"。  相似文献   

10.
报纸文学副刊缺少吸引力,主要是贴近性不够,远离现实生活,漠视社会热点,甚至罔顾读者阅读欣赏习惯的变化。增强报纸文学副刊的贴近性,必须转变办报思路,走草根、本土、年轻化的路子,既要关注作品,更要关注作家,观照文学热点,有机对接新闻板块,使文学副刊成为新闻产品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层新闻传播事业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新闻报道不仅要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随着受众阅读心理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闻媒体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有必要将文学手法融入到新闻写作中,实现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新闻写作运用文学手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地提出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技巧.  相似文献   

12.
要办好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杂志刊物并非易事,需要有准确的办刊方向以及编辑人员较强的文学素质。编辑作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重要桥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仅要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还要为作者孕育成果展出园地。编辑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期刊质量的好坏,同时也会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文学编辑一定要熟悉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学现状,同时具备一定高度的理论学术素养才可以在约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稿件的时候凸显出刊物的品质,下面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能言简意赅介绍新闻事件,还会运用恰当的文学手法进行润色,凸显出不同类型新闻稿件的特色,提升新闻稿件立意,树立鲜明的新闻稿件冈格。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稿写作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优化新闻稿写作结构;根据新闻报道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李正社 《今传媒》2011,19(3):119-120
新闻摄影人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图文并重"的方针使文字不再枯燥乏味,好的新闻摄影能够使新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具现场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就要求新闻摄影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如何做好新闻摄影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点,首先摄影基本功要扎实,其次要掌握新闻摄影的特性,再次要掌握技巧,本文就详细阐述以上几点,从多角度提高新闻摄影人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新闻摄影作品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大都以真切的现场感,动人的瞬间情节,耐人寻味的表现力打动读者。拍摄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要求作者对新闻事件本身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与此相吻合的摄影功力,而且在一些突发性(尤其是灾难性)新闻事件中,还要求作者具有高度的敬业以至献身精神。邱敦球做为部队的一名摄影工作者,曾多次执行抗洪救灾、抗震救  相似文献   

16.
李正社 《报刊之友》2011,(3):119-120
新闻摄影人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图文并重"的方针使文字不再枯燥乏味,好的新闻摄影能够使新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具现场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就要求新闻摄影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如何做好新闻摄影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点,首先摄影基本功要扎实,其次要掌握新闻摄影的特性,再次要掌握技巧,本文就详细阐述以上几点,从多角度提高新闻摄影人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新闻摄影作品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编辑是出版内容的首个把关人,是出版事业的基础.编辑素养决定其对知识的筛选、梳理和过滤,不仅影响作者作品的内容质量,还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对知识的理解,影响对社会认知的引导.编辑的素养关系到出版单位乃至整个出版事业持续、稳健、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环境下,一些媒体一味地追求速度和眼球效应,编辑工作被忽略,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素养缺失,使得出版质量下降,给出版行业造成了严重损害.文章分析了当前编辑素养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提升编辑素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精采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欣赏你的佳作。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要让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的效果,应当掌握以下几点。紧扣事实不空…  相似文献   

19.
因为自己还没有一本作品结集,所以总觉得没有资格为别人的文集写序。至于为一位尚未谋面的作者写序,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今天我竞然破了例,而且决定写完以后,一定要赶在今晚作者出国之前把它送上门去,并希望能有机会促膝倾谈一番,是因为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他在新闻写作中所追求的,竟和我那么一致。庄子说过:“空谷闻跫音则喜。”对我来说,则不仅是喜,更重要的是思。 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  相似文献   

20.
《西行漫记》是世界新闻史的典范。它不仅是严谨的新闻作品,更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中共党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从作者斯诺的新闻素养、该书的写作特点和新闻学意义三个方面入手,探究《西行漫记》的写作特色和斯诺身上与众不同的品质,以期为当代通讯报道和新闻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