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智能天线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中受到关注最多的技术之一。在无线基站或移动终端使用一个天线阵列并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信号的接受和发射波束进行自适应的赋形,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内的干扰,提高系统容量,降低发射功率并提高接收灵敏度。在大大提高系统性能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设备的成本。本述及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智能天线技术,给出了智能天线的概念、种类、工作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同时,中讨论了智能天线技术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指出了智能天线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挑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天线系统架构,该系统架构在接收端结合了智能天线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对上行智能天线-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关于单用户智能天线-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上行容量的联合优化问题. 对于等功率分配情形,当同一天线阵列的来自不同发送天线的到达角相同时,得到了上行容量的闭式解,当同一天线阵列的来自不同发送天线的到达角不同时,得到了上行容量的上限. 接着,对于一般情形,提出了一种求解容量优化问题的次优解方法. 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比较了传统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容量和智能天线-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容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次优解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自适应波束形成器因零陷较窄、在出现干扰运动时输出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投影变换和虚拟天线技术的零陷展宽波束形成算法,利用干扰导向矢量和矩阵锐化技术构造投影变换矩阵,并用其对接收数据进行预处理同时结合对角加载技术得到新的协方差矩阵,引入虚拟天线技术扩展协方差矩阵和导向矢量进行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在零陷展宽的同时可以加深零陷,能有效抑制快速运动干扰,提高阵列天线波束形成的输出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智能天线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技术之一,它能够根据所处的电磁环境,智能地调节自身参数.抑制干扰,提高天线增益,增加频谱利用率.从而改善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文章介绍了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阐述了智能天线常用的算法、数字波束成型技术、对系统性能的改善以及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对智能天线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智能天线作为提高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智能天线的原理、移动智能天线技术对系统性能参数提高的估计,分析了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GSC算法在处理大型阵列天线时,所需运算量大、工程上难以应用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波束域LC-GSC的降秩波束形成算法。与传统GSC算法相比,它能够在期望信号和特定干扰方向上形成约束响应,利用构造的转换矩阵将信号变换到波束域,并能够降低计算量,加快自适应收敛速度。根据信号特征值大于噪声特征值,可以得到波束域协方差矩阵逆的高次幂基本等价于信号子空间,信号子空间的求取也方便构造阻塞矩阵。降秩矩阵可以利用GSC下支路的快拍数构造,进一步降低运算量。最终根据算法得到自适应权矢量,为了使系统有更好的信噪比稳健性,可以将权矢量向信号子空间投影。通过对GSC算法进行分析并改进,给出算法在FPGA上的实现方案。实验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在期望信号方向准确形成主瓣,干扰方向准确形成零陷且副瓣电平降低5~10dB。基于波束域LC-GSC的降秩波束形成算法有很好的波束形成性能,算法稳健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关键技术,智能天线受到了国内外移动通信业的高度重视。文章阐述了智能天线的背景、结构原理、自适应算法以及研究现状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基于这种进化计算技术的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方法;对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的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策略。研究表明,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稳定性好,易于实现并行计算的优化算法,在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构建直线阵列、圆阵列和平面阵列天线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其阵因子表达式,借助Matlab对3种不同类型的阵列天线方向图进行仿真研究。对比阵元数、波长、阵元间距等参数对不同类型阵列天线方向图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直线阵、平面阵的性能与阵元数、阵元间距呈正相关,与波长呈负相关;圆阵的性能与阵元数呈正相关,而与圆阵半径和波长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  相似文献   

10.
构建直线阵列、圆阵列和平面阵列天线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其阵因子表达式,借助Matlab对3种不同类型的阵列天线方向图进行仿真研究。对比阵元数、波长、阵元间距等参数对不同类型阵列天线方向图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直线阵、平面阵的性能与阵元数、阵元间距呈正相关,与波长呈负相关;圆阵的性能与阵元数呈正相关,而与圆阵半径和波长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  相似文献   

11.
一种估计相关信号波达方向的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智能天线系统中发射信号的到达定位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平滑技术的算法,对总体最小二乘法——旋转不变技术的信号参数估计算法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不仅适用于独立信号源,而且适用于相关信号源,具有计算量小、分辨率高、对信噪比要求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圆柱形介质谐振器天线单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4单元介质谐振器天线阵列。天线阵采用微带线馈电网络,保证单元之间满足相位匹配关系,使该天线阵列具有良好的定向辐射特性,而且在带宽方面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The deman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ervices is increasing at a rapid pace throughout the globe.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er- vices in a limited RF spectrum motivates the need for better techniques to improve spectrum utilization. Smart antenna system was adopted by ITU for the IMT-2000 or the Third Generation (3G) wireless networks due to its capability to improve channel capacity 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A smart an- tenna system combines mult…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在空间相关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信道中一种新型天线选择算法.先前的天线选择算法只能满足最大容量和最小误码率性能中的一个.而不能同时保证两者性能的最优化.拱出的算法旨在寻求两种性能最优化的一种权衡,性能分析表图:1)针对2×5多天线系统,所提算法比基于妊大化容量算法能用很小的容量损失采获得更优的误码率性能;2)在强相关信道下,天线选择对系统性能有瓤好的提高;3)所提出的算法能满足两种性能最优化的权衡.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智能天线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及其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和挑战。分析了智能天线技术在3G系统中应用的优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指出智能天线技术所具有的良好发展前景,使人们对智能天线技术保持较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地计算矩形介质谐振器的主模,对变换方向隐式(ADI)时域有限差分(FDTD)算法的迭代系数进行修正,即添加各向异性参数修正相速度误差,从而减少数值色散,提高计算精度。给出了改进后的三维ADI—FDTD计算公式,并对算法的稳定性、色散关系以及各向异性参数的选取进行了研究,数值结果证明了所给方法的有效性。文中还用这种方法计算了位于电磁带隙结构上的矩形介质谐振器天线的方向图。  相似文献   

17.
陈蓉 《平原大学学报》2006,23(4):122-125
本文根据CDMA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智能天线算法,该算法利用CDMA系统解扩后有用信号远大于其他用户信号的特点,通过求得每根天线与第一根天线的信号相关矩阵的特征向量来确定智能天线的加权系数。分析和仿真表明,该算法具有复杂度低、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不需要参考信号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用于MIMO天线阵的优化,分析了容量与相关性的关系.在均匀线阵与均匀圆阵的相关性模型上,比较达波角、扩展角及天线间距对于相关性的影响.运用遗传算法,对构建的相关系数组成的矩阵进行分析, 给出定长非均匀4元线阵与圆阵在最小相关性下的天线阵分布.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学科赛事的实践经验能与更多人分享,对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中常见的三类问题(控制算法的选择、车模机械改装、电磁传感器布局)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计算、模拟仿真以及借鉴现场调试经验对这三类常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智能车的角度控制和速度控制分别采用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同时在恶劣条件下用模糊控制算法对PID控制算法进行补充,达到提高系统鲁棒性的目的;给出了如何合理地调整车模前束角和重心这两个重要机械参数的方法,突破当前智能车速度的瓶颈;提出了一种双水平线圈的改进方案,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强了电磁传感器的灵敏度,并且通过增加竖直方向的线圈提高了智能车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