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媒介素养的目标追求能力是什么?这种目标追求的体系如何构建?近些年来,诸多专家做过不少的论证和阐述。可以说,新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内涵,或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特定的文化传统、媒介域和媒介素养生产的个体性三个方面,对媒介素养研究进行了冷思考.文章认为,现有媒介素养对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传统国家环境没有进行批判性反思,对媒介素养生产的媒介域也极少注意,因而生产了一个来自异域的奇观,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融合全面渗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当下,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再一次显现出了其存在和设立的必要性、紧迫性。一方面,新媒体对受众的激活使得传统受众由媒介的单一受众转变为参与者和生产者,媒介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社会文化全面变革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利弊影响也需要我们客观、理智、辩证地分析。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出发,考察分析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与媒介关系的变化和影响,总结出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难点及其成因,并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法,完成从主体出发再回归到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龙 《现代传播》2004,53(4):26-29
中国社会虽然有多年改革开放的基础 ,但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文化进入 ,还是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全球化给文化消费带来很大的变化 ,对受众的影响自然也带有强制性。媒介技术的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市场化与媒介内容的变迁、媒介再现的浅化等问题都需要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在媒介知识结构与媒介功能观念、人格主体重塑、能力结构等方面做出顺应时代要求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媒介技术变革带来了复杂多变的网络融合性媒介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在这一纷繁的媒介环境中经常性地表征着网络娱乐、社交及狂欢沉迷等失范的一面——大学生所处媒介环境及其媒介行为失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依据媒介环境学生态理念推导"媒介技术(偏向)-媒介环境(偏向)-媒介认知和行为(偏向)-媒介素养(偏向)"范式,进而论述通过建构满足大学生身份角色需求的媒介生态(技术与文化生态为主)环境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涵化作用,帮助其改善自我媒介环境,以及改善媒介认知、消费和(创新)应用行为——即媒介生态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已历时四分之三世纪,由于各地状况不一,关于媒介教育的理解及实践却不尽相同.媒介教育教什么?本文以此为线索,对西方媒介教育及其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重点和理念的变迁,认为西方媒介教育观念始终是以"公民"为起点,延续的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那种理性、自主的传统.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念与实践,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媒介、教育的传统密切相关,这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向西方的学习与借鉴中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迅速发展,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利用传播媒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我国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就更好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晓静 《今传媒》2016,(3):14-15
新媒体从产生到发展再到被广泛传播使用,已经与当下社会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诞生的同时,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影响着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可以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与新媒体的特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会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造成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我们现代整个社会的媒体素质和新媒体环境的建设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法律、媒体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一、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社会已经步入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连网作为新媒体的普及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乃至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年龄结构仍以青年为主,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与以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不同,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面对的是参与式文化的网络文  相似文献   

10.
钟丹 《新闻通讯》2009,(12):36-37
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被现今的众多学者公认为是中国大陆研究媒介教育的第一人。卜卫在该篇论文中将“素养”一词推及到媒介教育领域,“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于媒介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杨希 《新闻世界》2011,(10):171-172
媒介素养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后,就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媒介素养研究逐步发展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本文是以媒介素养为主题,以2010年度中国内地较权威的数十种新闻传播学理论期刊上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国内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梳理和浅显评价,描绘了此年度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定义和发展历史,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并以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为例,提出在网络时代,中国应该如何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何谓媒介素养?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①。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  相似文献   

14.
媒介素养与媒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 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  相似文献   

15.
仇加勉 《现代传播》2007,(4):112-115
西方文化反哺理论的正式提出与西方媒介教育由完全的保护主义转向相对的保护主义几乎是同步的,以文化反哺为代表的关于文化传递的理论,是媒介素养教育由完全的保护主义转向相对的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虽然中国学者也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化反哺现象,但从整体来看,文化反哺理论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仍很微弱,中国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价值走向仍然是沿袭早期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保护主义价值走向.从文化反哺视角来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未来的价值走向必然是尊重多元文化,实现由绝对保护主义向相对保护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山寨文化形态是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受众主体意识觉醒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显露了网民媒介素养的多方面问题。克服山寨文化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立法规范、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精英更多介入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还停留在以传统受众观念作为媒介素养研究出发点的时候,甚至在我们还来不及搭建起完整的传统媒介素养研究框架的时候,新媒介已经裹挟着全新的文化样式向我们扑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新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面对媒介环境的变迁与参与式文化的挑战,媒介素养研究的重心、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必须对此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18.
在《技术垄断》一书中,媒介环境学派学者尼尔·波兹曼提出了"技术垄断",认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技术垄断文化"的时代,由此带来了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泡沫化,唯科学主义盛行和文化流失。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中国社会也已出现"技术垄断"倾向,在这种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探索新的路径。本文从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思想出发,落脚于技术垄断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晶晶 《新闻世界》2011,(6):270-271
媒介素养的发展与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从媒介史的角度,追溯媒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混合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此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和前景进行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不断普及和发展。基于此,从新闻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对媒介素养教育范式的发展进行梳理与解读,并尝试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四个维度,较为深入地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