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大思政课”推进过程中,许多高中学校结合思政课程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形式单一、组织乏力、与课程衔接不畅、研学目标不明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握学校思政课实施红色研学策略,坚持因校制宜、情理交融、形式多样、家校协同原则,在目标定位上坚持呼应时代主题、增强文化自信、拓宽历史视野、学好课程理论,使红色研学行稳致远、走实走心。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素养是支撑学校软实力的核心力量,而学校教研组这一平台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撑,因此,开展高质量的校本教研是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围绕普通高中特色教研组建设,提出“内生课研”这一概念,并结合案例深入阐述其“案单式课前研学,夯实团队学情观察;菜单式课中研教,筑实团队教学实践;定单式课后研题,扎实团队专业素养”三大研究路径,以期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校本教研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研究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性研究。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对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校本教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教"为着眼点的教学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的研究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的学习型教研等。笔者认为,教研组(备课组)以课例为载体,就如何上好一节课开展学课、研课、讲课、观课、议课、再上课、反思等教学研讨活动的校本教研,是  相似文献   

4.
邵学文 《上海教育》2010,(10):58-58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如何有效解决有关学科课堂教学校本化实施的问题已成为学校教研组研修最核心的主题。学校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土壤。我们在反思学校有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所做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和“白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各教研组层面形成了“二期课改背景下学科课堂教学校本化实施”研修项目,聚焦课堂教学,强调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校本化实施的策略,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教研组是教师个体与团队组织的载体,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教研效能,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可以通过开展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术共同体教研组建设,在教研组内部形成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等多维共进的发展团体,细化教师角色,发挥教师特长,以教促研,以研“哺”教,从而有效激励教师主动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研组的可持续、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校美术教研组以课例分析为抓手、以组建研究性教研组为主要形态,从解决有效教学问题着手,以达到促进教师提升和发展自身专业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69):14-15
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周一科一课"教研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教研组教学研究的常态化,进一步促进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时,高中思政课教师在交流和研究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文章以高中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为研究切入点,对"一周一科一课"教研活动及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所起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教研组是学校中实施教学的基层组织。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教学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学校高质量教学的关键,是学校办出特色的重要突破口。学校管理中应紧紧抓住教研组建设这一关键环节,促进教研组朝着“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创新型”“四型”组织的目标迈进。学习型是教研组的基本品质。围绕“学习型”这一特点开展教研组建设既是建设学习型学校的需求,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开展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目标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核心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即学生观、教师观、教育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等多种观念的转变;重点是教师角色识别与能…  相似文献   

9.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教研组建设关系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思政课教师联合体的初中思政课教研组,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需要通过构建激励性、增长性的目标、项目、机制和活动,探索教研组建设的驱动式路径,形成内生动力、外赋推力,从而促进教研组在过程中传动发展、在整体中聚力成长。  相似文献   

10.
集体课研是学校教研组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以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在具体情境中得以诠释,是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和实践智慧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我校一次优质课评比为例,开展集体课研.  相似文献   

11.
为了激发教师主动参与"课、研、修"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我校围绕《开展课例研究,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这一课题开展了较有成效的引导工作.我们认为,引导教研组内的课例研究活动,就是带领教师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重点解决课中存在的问题,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课堂,教师就是要把课上好,让学生享受好课。教师的生命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而这三分之一时间又是由一节一节课串起来的,因而每一节课的质量就体现了教师的生命质量。作为校长,要以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为己任。如何提高?关键是要建设好学校的教研组。教研组建设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教研组的定位问题——教研组到底该干什么?教研组的动力问题——如何保持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即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让教师能够在教研活动中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并…  相似文献   

13.
面对教研组作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平台的功能被逐渐边缘化的现实,当以选择课例作为教师研修的"支架",构建以"课例研究"为基本特质的教研文化。研课旨趣指向"专业诊断",使评课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发展的功能;课例诊断在问题驱动下,聚焦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与优化;课例研究取向重心要转移,研课活动不再单看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应关注课堂教学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学生的发展与表现。  相似文献   

14.
面对教研组作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平台的功能被逐渐边缘化的现实,当以选择课例作为教师研修的"支架",构建以"课例研究"为基本特质的教研文化。研课旨趣指向"专业诊断",使评课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发展的功能;课例诊断在问题驱动下,聚焦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与优化;课例研究取向重心要转移,研课活动不再单看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应关注到课堂教学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学生的发展与表现。  相似文献   

15.
1.研学课程组织机构 为了进一步规范研学课程管理,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我校成立了研学教研组,组长由直接负责研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备课组长由长期从事研学具体管理工作的教师担任,组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每个行政班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另一部分是课题指导教师.学校将研学教研组在人事安排表上列出来,将其纳入学校整体管理体系,同时要求研学教研组上交定时间、定主题、定主讲人的教研组与备课组活动计划.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历经十多年,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方法纷纷涌入中小学,冲击着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科(年级)组做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层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得到学校领导和各级教研部门的重视。为了优化教研组的研培能力,发挥其职能作用,确实有必要认真考虑如何搭建好教研组这一平台,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并借助"主题教研模式",逐步实现区域联动、校本推进,开展以学科为中心的主题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教研组成为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学专业组织,体现教研组的内涵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改革和建设的核心环节,而当前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还不能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四个自信"内涵的逐步提升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文章尝试在"四个自信"视域下,分析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现实困境,并探索其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我园学科教研组每学期都开展“一课三研”活动.在“一课三研”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模式.拓展了单一的教研内容.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例如.由过去的教研组指派上课教师转变为自主报名商量确定三研顺序:由过去的平均分摊教研任务转变为根据教研组成员不同特长自主领取等等。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的动态校本研修是学校根据课程设置和学校发展需要以及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利用网络开展的教师研修活动。它以网络为主要载体,从“教师个人层面的实践反思、教研组层面的同伴互助、学校层面的主题研讨、集团层面的城乡联动”四个层面开展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校校相连的校本研修,实现“寓训于研,以训导研,以研补训,研训促教”的长远目标。特别是在网络高速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决定了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打造一支高水准的教师专业化队伍成为学校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在团队中共同学习,与他人共同成长,这股共同的力量能推动教师个体专业化快速成长。本文以工作室学员的共同研学、共同研磨、共同研修为途径,阐述个体在团队中快速成长的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