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衍、田汉、曹遇都是中国现代学史上重要的创作家。章拟从情调这一特定视角出发,以夏衍剧作为轴心,将其分别与田汉、曹遇剧作一比较。这种比较旨在以此突出夏衍剧作情调的独特性,而无意识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是夏衍戏剧创作的丰收期,这个时期的剧作确立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篇文章从矛盾的冲突、简洁的文风、暗示性的布景以及审美接受等角度比较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以期对夏衍此时期剧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曹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相似文献   

4.
只有从根本上以一种艺术的标准来重新解读夏衍的剧作,才能揭开长期以来笼罩在夏衍头上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面纱。对夏衍剧作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现实主义剧作"的艺术特征,而应该从真正艺术审美的角度重新审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曹禺剧作从《雷雨》到《原野》,始终表现了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在对人类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曹禺剧作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而这正是曹禺剧作“说不尽”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6.
夏衍剧作中存在着若干情绪因素。这些情绪因素的整合,便形成为作品的情绪基调,它们使作品趋于相对稳定,平衡,不至于杂乱无章,文章从环境氛围,人物心境和情节特征等相关方面的因素对夏衍剧作情绪基调的生成机制作了一简略论析。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的戏剧家,夏衍编剧艺术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对其进行总结研究的成果数不胜数。本文不详细论列夏衍剧作在编剧艺术上的总体成就,只是就结构、情境氛围、语言等编剧艺术的主要环节,作一次艺海拾贝般的谈片。一戏剧的艺术表现可以从戏剧作品的结构处理方式见出剧作家的艺术修养和富于个性特点的创作习惯。夏衍同志三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很多剧作,在结构上都比较注重剧中人物情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力度。无论是在《上海屋檐下》,还是《芳草天涯》中,夏衍习惯于把剧中人物的感情关系作为一条内在的情节线索。《上海屋檐下》一剧…  相似文献   

8.
曹禺剧作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出走描写体现出剧作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意义表现在:一、揭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的肮脏丑恶和因后继无人而自行消亡的历史命运;二、批判了封建文化的无价值并把希望寄托于青年妇女;三、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本文认为,前两方面超过了以往作品,是曹禺的独特思想贡献,后一方面是研究曹禺思想发展的材料。因而曹禺剧作的人物出走描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朱颖 《运城学院学报》2003,21(2):50-52,108
夏衍剧作语言具有诗化美的特色。其主要表现为直抒胸臆、歌词渲染、道具依托式强烈的艺术激情;细节逼真、巧用修辞及口语式的生动的形象性;格言警句语言却又简洁质朴深刻的哲理性。这种对戏剧语言的美学追求,使夏衍的剧作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从《雷雨》到《北京人》评曹禺前期剧作风格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曹禺解放前从《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历程为主线,评析了剧作家前期剧作风格形成、发展、演进、创新的历史转变轨迹。作者认为,《雷雨》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曹禺是一个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剧作家,也鲜明地代表着曹禺剧作的特定审美视角和艺术追求。强烈的个性和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曲折跌宕的情结网扣,错综交织而又严谨统一的戏剧结构,以及赋以动作感的诗剧化语言,共同构成了《雷雨》特有的艺术风格。《北京人》的创作成功,使曹禺前期剧作达到了另一新高峰,标志着剧作家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的艺术追求喜结新的硕果。同时也呈现出有别于《雷雨》的新的艺术风格:由日常生活琐细流露着时代的政治信息;于平淡幽远里积蓄着深沉紧张的动力;而忧郁哀伤的感时怀旧中渗透出对于未来的明朗乐观情调。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40年代,战争与政治带给剧作家非同寻常的生命体验,促使他们呼唤一种以抗敌图存、建立现代化的自由社会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理性,但他们却无法抛却对人生与艺术的潜在执著。于是,如何在时代理性与人性探索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就成为田汉、夏衍等兼具社会实践家和艺术家身份的剧作者的潜在追求。《秋声赋》与《芳草天涯》是集中体现这一话剧现象的两部剧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曹禺的剧作是“莎士比亚化”的中国式创新;认为曹禺剧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情节的生动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复杂性丰富性上;作者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曹禺剧作的情节结构特征和人物形象特征,深化了对曹禺剧作的美学探索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夏衍受外国戏剧的影响是自觉的追求,那么,民族戏曲对夏衍剧作的渗透则是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是无形地融化在其血脉中的。研究夏衍借鉴戏曲的话剧创造,就是挖掘融化在夏衍血脉中的民族戏曲传统。而从“中国的契诃夫”夏衍其剧作的写意、意象和对戏的追求中,就更能说明民族戏曲对中国话剧影响之深广。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俄苏文学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契诃夫戏剧对中国话剧产生了重要影响。曹禺、夏衍作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在艺术手法上都曾经借鉴过契诃夫。因此通过曹禺和夏衍这两大领军人物契诃夫的创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本文主要以曹禺为例,谈契诃夫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曹禺戏剧的现实主义创作,进而影响到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15.
夏衍是中国话剧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剧作家,有关他的剧作研究,迄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回顾六十年夏衍剧作研究的历史和取得的成果,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探寻研究规律,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每个民族文学的世界性价值是以其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为首要前提的。鲁迅的伟大理论与实践,“国剧”派“国剧”理论思考的偏颇,田汉早期大部分剧作民族风味的淡薄,曹禺和老舍的剧作高度中国化的成就,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告诉人们:话剧中国化最根本的审美要义,最高级的审美境界,是从生活出发,把人放在支配一切的地位,写出中国特有的社会存在和历史联系,特有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以及处在这一切中的中国人特有的命运和灵魂。舍此而求其他,话剧中国化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文学史上,曹禺一度被简单地划归为社会问题剧作家。事实上,曹禺作品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现实问题本身。笔者试图从曹禺对自己剧作的阐释,其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贯性,及其剧本的结构的独特方式来解读他倡导的“原始”的真实内涵,进而揭示曹禺的剧作实际上反映的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夏衍留学日本,与日本学普罗剧作家藤森成吉过从甚密。1929年4月,夏衍翻译了藤森成吉的两部剧作《牺牲》和《光明与黑暗》。尔后,夏衍创作了大量的剧作,醒目于中国现代剧坛。倘若将夏衍的剧作与成吉的剧作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都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即语言的理论色彩和生活的政治色彩。这种理性色彩体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特征。虽然,夏衍特别不满意并极力摆脱“倾向性戏剧”的影响,但他与藤森成吉一样,囿于普罗文艺的功利性,在戏剧创作中若即若离地表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倾向,就是戏剧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夏衍是一位独特的剧作家。他的剧作展示出一种表面平静无波而内在紧张激荡,表面简单平淡而内在复杂丰富,表面分散跳跃而内在却集中有序的散文化的话剧结构特色。夏衍剧作散文化结构的成因在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统关学意境的影响,使其剧作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在平实的叙事中流溢出动人的诗意,而诗意又升华为一定的哲理,既深化了剧作的内涵,也增强了美学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夏衍留学日本,与日本学普罗剧作家藤森成吉过从甚密。1929年4月,夏衍翻译了藤森成吉的两部剧作《牺牲》和《光明与黑暗》。尔后,夏衍创作了大量的剧作,醒目于中国现代剧坛。倘若将夏衍的剧作与成吉的剧作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都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即语言的理论包彩和生活的政治色彩。这种理性色彩体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特征。虽然,夏衍特别不满意并极力摆脱“倾向性戏剧”的影响,但他与藤森成吉一样,囿于普罗文艺的功利性,在戏剧创作中若即若离地表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倾向,就是戏剧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