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先跳”技术(或称“自由”起跳技术):指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起跳时,应该在撑竿未接触到插斗后壁时,就完成起跳动作离开地面(即为起跳→插竿顺序)。“先跳”技术具有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录像观察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参加2009年第11届全运会男子排球比赛前8名队伍中的16名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专项移动、助跑、起跳等活动形式所表现出素质特征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中国男子排球培养高水平副攻运动员提供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效率性的素质训练参数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男排高水平副攻运动员在各队中身材最高,与世界高水平副攻运动员身高相比差距不大(相差3.09 cm),但体重与世界男排副攻运动员相比差距较大(相差9.15 kg);2)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一攻时运用1步助跑次数最多,2步助跑次之,3步助跑最少。运用单脚起跳少,3步助跑次数少是助跑的主要特征;3)比赛中防守反击后撤、扣球助跑步数中,表现出后撤和助跑的1步步数大于2步步数(第5局除外),没有3步助跑的主要特征;4)拦网移动特征是向两侧移动多,主要在场地内侧移动并位起跳拦网。移动时表现出采取先转体,面向进攻方向,与扣球时的助跑起跳动作相似的移动、起跳特征;5)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主要起跳特征是,拦网起跳次数最多,扣球起跳次之,发球起跳次数最少;6)副攻运动员发跳飘和跳发球时表现出均采用两步助跑加起跳的特...  相似文献   

3.
外勾型跳跃这种类型跳比3字类型跳更困难,原因有二: 1、跳跃的旋转方向和起跳弧线方向相反. 2、落冰更难,落冰曲线及身体的倾斜和起跳弧线相反。外勾跳的正确线痕必须和变刃线痕的主方向一致,如图2所示(与勾手跳一致)。图2: m—主方向。 g—运动员身体重心在冰上的垂直投影. C—在起跳前瞬间的起跳弧线。 d—空中飞行。 e—落冰后的落冰弧线。注释: m:正确的跳跃主方向是在变刃中,在空中飞行必须保持直线运动。 g: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必须保持和变刃线痕相吻合。在起跳前瞬间,它是在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论述评价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指标,从而使得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提供统一的指标。为更多研究撑杆跳高技术的学者提供统一的评价和交流平台。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是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有一个短暂脱离撑杆约束的运动瞬间,技术动作要求运动员的踏跳点严格地控制在静态插穴时,上手握点的投影上。由此论述产生几项评价指标,如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完成这一过程的速度情况、起跳角度、上握手的投影点距起跳点距离、起跳及插穴时间、起跳时杆弦角以及起跳时杆弦的缩短量等。  相似文献   

5.
在跳高运动中,运动员所能腾越的高度,主要取决于起跳动作。因为人体重心所能上升的高度,在起跳的一刹那间就已经决定了。而过杆技术,只是为了使身体在所上升的高度上避免碰落横杆,所以起跳是跳高技术的关键。在急行跳高中,起跳的目的,就是要把助跑的水平速度尽量多地转变成竖直向上的速度。所以说,运动员身体腾起的速度,主要是由助跑的速度转变而成的,这就是带助跑的起跳比原地起跳效果好的原因。但是,起跳动作是否把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全部“扭转”成腾起的速度了呢?这一点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来说明:设运动员起跳前的水平速度是8米/秒,如果起跳时把这个速度“扭转”成60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5.60m水平以上3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同世界级运动员差距不大,但助跑节奏存在问题,倒三步重心速度变化不合理;倒一步步长受限于起跳点,刘飞亮和杨雁盛助跑阶段最后两步步长变化不合理;刘飞亮采用“自由起跳”的起跳方式,“自由起跳”属于“跳插同时”型,主要技术特征表现为握竿高度高,翻竿时机早,起跳距离远,插穴时间充分,撑竿表现为“反弓”弧度明显,在起跳离地瞬间“正弓”才开始出现;建议杨泉和杨雁盛增加起跳距离,改进翻竿时机,刘飞亮提高最后两步节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古巴男排运动员双人拦网技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毅钧  赵歌 《体育学刊》2003,10(5):121-123
通过三维高速录像对中国和古巴两国男排运动员双人拦网技术动作的分析表明:当对方4号位强攻扣球时,2号位队员面对球网并步移动起跳拦网,3号位队员左肩斜对网跑步移动起跳空中转体拦网。古巴运动员拦网时重心腾空高,手臂与网垂直面夹角小,两臂主动用力前伸下压两手压腕罩球,躯干收腹呈"<"型,拦网攻击性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跳高运动员下肢肌的承受能力进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跳深纵跳练习可以作为提高跳高运动员起跳能力的专项练习;②跳高运动员起跳腿的承受能力直接影响缓冲和蹬伸过程,并最终影响起跳效果;③膝关节和踝关节,尤其是踝关节是二级跳高运动员下肢承受能力的薄弱环节。同时膝关节是最大缓冲时刻的“关键性环节”;④二级跳高运动员产生最大反跳高度的适宜高度为(35.0±4.56)cm,最大反跳高度为(48.00±3.78)cm;⑤适宜高度跳深的冲击载荷与摸高成绩、适宜高度跳深纵跳的反跳高度与助跑摸高成绩均呈高度相关,两者均是评价运动员起跳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起跳技术也是衡量跳远技术的主要指标。研究从跳远的起跳技术特点出发,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跳远前8名运动员起跳阶段的时间参数、速度参数和角度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前国内优秀跳远运动员和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运动员起跳过程中,转化阶段变异性偏大,导致起跳阶段的动作稳定性较差;转化和蹬伸的时间过短,最终影响到起跳效果;腿部蹬伸能力与较快速的助跑速度不相匹配,出现了助跑速度快但无法腾起的现象,都反映腿部蹬伸力量欠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8名优秀男子大学生跳远运动员最后2步助跑和起跳技术影片的解析,发现我国大学生运动员重心水平速度在助跑倒3步中就开始下降,最后2步中水平速度大幅度下降,不能保持已获得的水平速度进入起跳.起跳过程中最大缓冲膝角小,缓冲阶段相对较长,重心移动扇面角较大,起跳速度慢,通过起跳获得的重心垂直分速度较低和腾起角较小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 五、插竿起跳技术提示:插竿包括将运动员发挥出的能量转变成撑竿弯曲的放竿方法。撑竿跳高运动员有两个补充目标:使撑竿弯曲;使撑竿获得反弹速度。  相似文献   

12.
确定起跳腿三级跳远前两跳单足跳、跨步跳必须用同一腿完成,这就要求运动员首先确定起跳腿。起跳腿未必用最有力量的腿,重要的是运动员要感到协调而使之能够完成所必需的连贯动作。立定三级跳远立定三级跳远是使运动员在没有助跑速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对三名最优秀女子撑竿跳运动员进行动作分析,讨论其技术的合理性及特点。研究方法:横向与纵向结合的扫描摄影法。主要结果与结论:(1)蔡维燕采用先起跳后插穴的技术,其他二人采用先插穴后起跳的技术;(2)蔡起跳时躯干较垂直,其他二人后倾;(3)蔡的展体效果较好;(4)三人在推竿后没有进一步腾空。建议:最好使用同时插穴起跳的技术,起跳时保持躯干正直,并应加强上肢力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参加2004年5月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跳远决赛中成绩前6名运动员起跳技术影片的解析,并与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有关环节运动学参数的对比发现,我国运动员在起跳中具有良好的弹性,起跳蹬伸技术比较成熟,但起跳扇面角不够理想。在助跑中绝对速度较低,而垂直速度和腾起角接近世界水平,说明我国运动员起跳时垂直分速度占腾起初速度的份额较世界优秀运动员大,她们的腾起角与腾起初速度并不完全匹配,原因是一味追求腾起角度而忽略了水平速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笔者采用高速摄影、影片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西安体育学院男子跳远运动员和国内外优秀选手助跑速度变化而影响起跳效果的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跳远助跑各段落速度的变化对起跳效果及成绩产生很大影响;西安体育学院男子跳远运动员绝对速度低,起跳前两步速度、速度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影响起跳初速度;跳远起跳前一步的速度、速度利用率对提高起跳效果要比起跳前9—10m段的速度、速度利用率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起跳是由上板、缓冲和蹬三个部分组成。起跳效果多半取决于起跳腿开始着地的条件。运动员上板着地时,起跳腿积极前伸下压着地,有利于运动员送髋快速上板起跳,减少由于上板起跳所造成的速度下降,获得较大的冲击力值。运动员上板速度越大,所受到的冲击力越大,从而激发伸肌纤维群调动尽可能多的肌纤维参与收缩,以产生尽可能大的肌力来抵抗外来的冲击力值。这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支撑能力,运动员的支撑能力越好,越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冲量值,还能缩短起跳腿着地阶段的时间,并更早开始和完成缓冲阶段,从而缩短整个支撑阶段的时间,加快起跳速度。  相似文献   

17.
撑竿跳高是田经运动项目中一个技术极为复杂的项目。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在整个跳跃过程中,是借助一根柔软而有弹性的竿子使身体腾至相当高度上而完成的。在持竿助跑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水平速度,在助跑的最后几步,要准确地把撑竿插入穴斗内,然后起跳并悬垂在竿子上,使竿子弯成一个很大的弧形,接着运动员有效地利用竿子迅速而有力的弹性,将身体向上抛起并越过横杆。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对江苏省女子手球运动员前十字韧带的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前十字韧带的损伤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起跳高度、运动方向及关节承担身体重量有关。建议在训练中尽可能地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和承受重量,在比赛中应避免膝关节侧向移动范围过大和急速旋转膝关节。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以 12 名女排队员 4 号位扣球前的急停起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力台、摄像机和肌电多机同步测试来收集运动员急停起跳中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肌电数据。结果表明:(1)排球运动员急停起跳中,膝关节缓冲幅度在 40°~50°之间时起跳高度较高,建议将急停起跳环节进行专项化训练,并采用 40°~50°的缓冲幅度;(2)排球运动员急停起跳中,蹬伸阶段关节的发力顺序为髋、膝、踝,因此训练时应形成合理的发力顺序;(3)排球运动员的膝、踝关节在急停起跳的蹬伸阶段先进行离心收缩后进行向心收缩,所以训练形式应符合伸肌群先拉长后缩短的特点;(4)排球运动员在急停起跳 环节中,采用足尖着地能取得更好的起跳效果,建议队员急停起跳中采用足尖着地;(5)排球运动员在重视大肌肉群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胫骨前肌、 腓肠肌等小肌肉群的专门化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