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成在《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儒学是我国教育的源头,长期占据我国教育文化的主导地位。对当下教师理念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从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三个方面来探讨教师教学理念形成中的儒学文化因素。并具体阐述了崇古、法古与重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对教师知识观的影响;重权威、讲尊卑的文化传统对师生观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汉文化传统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共同构成的:其一是以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基础的殷商文化传统,其二是以周灭殷之后建立的分封制国家为基础的周文化传统。前者是以上下等级森严的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权力文化,后者是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主体的人文文化。周之后,殷商文化传统并没有完全灭亡,只将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人文文化作为中国汉文化统一的文化传统根本无法说明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儒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一是先秦从孔子、孟子到稷下学派的东夷儒学、山东儒学,其二是从董仲舒到韩愈再到二程(程颢、程颐)的中原儒学,其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南方儒学。东夷儒学是独立知识分子阶层的儒学,是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愿望改善社会政治关系的儒学;中原儒学实际是以维护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为目的的官僚知识分子的儒学,从文化传统的意义上来说,中原儒学实际是被斩首了的殷商文化的一种换头术,是以周文化为头颅的殷商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原儒家文化中被改造成了一种将政治专制与文化专制结合在一起的更加繁冗的政治权力文化;南方文化则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上层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则是南方儒学的主要特征,这为现代新儒学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本文还认为,当前河南人的问题实际是中国古代殷商文化趋于解体的表现,这给河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3.
儒学传统对现代人的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对儒学传统辩证思考和批判继承的程度不足,背上儒学传统文化的包袱,使中华民族落伍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传统,理清儒学传统对现代社会的阻力作用和对现代人的主要负面影响;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文化科学结合多元发展问题,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要求以儒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的复兴.然而,长期以来,在儒学与科学的关系上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对模糊认识的消除以及儒学与科学相容性的充分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至关重要.香港中文大学陈方正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刘钝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和沙龙领衔科学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马来平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着"传统文化对科技的作用"在科学与儒学的关系问题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争.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新儒学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多层面的复杂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构成中国近现代新儒学的事实前提和逻辑原点,而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机则是新儒学产生的个别性和直接性根源;现代新儒学的产生也离不开它的“宿敌”——文化激进主义的刺激;现代新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员还与中国近现代的其他文化保守主义有着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代浔商长期受传统儒学思想文化的熏陶,在他们身上传统儒商的文化意蕴占了主导地位。文章从文化的层面探讨浔商在艰辛创业、不懈追求、锐意进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探析浔商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失利衰落的悲蒯,从而引起我们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本文从儒学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现代诠释、创新发展以及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国传统儒学在本质上是封建文化,当代儒学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中,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对文化复古主义,自觉肃清封建残余;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精神,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隔而不断,社会改良和创新才是儒家真精神,儒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儒学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意志。  相似文献   

8.
唐君毅探索研究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终极源头,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征、优长、不足或弊端以及中西方文化之差异,并且从现代新儒家的立场出发,以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己任,提出了复兴和重建中国文化的路向、途径和方法.对唐君毅新儒学文化观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千年历史的书院,随着清末光绪帝的一纸诏令而被宣告废止。随着西方文化鱼贯而入,国人幵始厌弃以儒学为主体的古老文化,将目光转向西方文化。虽然西方文化并没有因此而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源远流长的河床,但我们旳传统文化却因此而失去家园。余英时用"游魂"来比喻失去寄身之所的现代儒学。如果说儒学是"魂",那么书院是"体",只有儒学之"魂"与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原儒"、"真儒"、"后儒"、"今儒"四个阶段。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后,从伦理的角度为皇权统治的正当性提供了支撑性的文化理念,也是谏诤良臣规范君权的道德支点,更是维护既得利益的文化工具。儒学曾被当作改革的理论依据,但历史上借儒学进行的改革都没有成功。另外,儒学还是革命造反的文化资源。儒学的多重文化功能,增加了其在传统文明中的文化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儒学精神文化长期非理性缺失,造成了严重的道德危机。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构以儒学精神为主体的人文素质体系,必须复兴儒学,恢复儒学教育传统;回归原典,提倡通读儒学原典;经世致用,弘扬儒学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的儒学思考,乃为应对汉末以降,华夏之地域文化问题而发。唐太宗将复兴儒学作为构建帝国意识形态的重要步骤,而"文德"政治构想为其儒学思考核心所在。此构想建基于贞观君臣对"君权天授、有限合法"这一儒学精神的集体认同。在唐太宗和贞观众臣的共同努力下,"贞观故事"成为唐乃至后世封建政治生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4.
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有独特的现代化背景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支柱的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困境。对此 ,本文拟以对晚近异常活跃的新儒学的研究为中心 ,用现代化这一话语背景统摄对中国文化的考察 ,力图寻求新儒学进而中国文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儒家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经过几千年的推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已成为构建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之首"等传世名句成为了文明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并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刊特邀河南儒学文化促进会的几位学者就孝道问题作一阐述,以利孝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和谐社会理念的再探索。  相似文献   

16.
泰州是中国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区域。泰州儒学在中国文化、思想、教育史上有较高的地位,对泰州儒学文化的价值应该有较高的价值认知。泰州儒学代表的是泰州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成了泰州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并代代传承下来。泰州儒学中的主体精神、启蒙思想、民本思想应得到进一步弘扬与光大,为此要加强泰州儒学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为泰州文化名城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源与力量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经历的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和宋明理学的不同发展形态,都无一例外地传入朝鲜,并对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也构成了朝鲜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公元前3世纪,孔子儒学思想便和汉字一起传入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以其深邃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乃"事的相续"、"生命的绵延",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用佛学唯识学的哲学思想来会通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开创了现代新儒学,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的热潮.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明末以前,中华传统儒学一直未能在台湾地区形成影响。到了清代,台湾隶属于福建,闽都福州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对台湾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闽都文化对台湾儒学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台湾的官学、书院、社会教育三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以其深邃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乃“事的相续”、“生命的绵延”,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用佛学唯识学的哲学思想来会通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开创了现代新儒学,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的热潮,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