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太平天国意识形态顺应小农阶层的认知结构,是其形成心理认同的基础;顺应底层民众的需要,是其增强心理认同的动力;善于调动民众的情感体验,是其深化心理认同的关键;加强行为强化的运用,是其巩固心理认同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是元代爱情剧的佳作。在这部戏中张生的地住有个由低到高的变迁,也由此带来了崔张两人爱情地位的颠倒变化。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封建婚姻与等级制度是造成变迁的重要原因;第二,还和中国古代的儒家诗教传统与观众的接受心理有关:第三是元代作家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批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蕴含着丰富的戏曲美学思想,包括戏曲创作主体论、接受论和创作技法论三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前人对其创作技法论多有论述,多忽视其主体论和接受论。本文试图系统探究金圣叹戏曲美学思想的整体结构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接受者的接受活动是文艺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对于戏曲作品和戏曲艺术而言更是如此。孔尚任重视读者和观众的接受和反馈,这在《桃花扇·凡例》中有明确的反映,并影响到了《桃花扇》的创作和文本,使得《桃花扇》的接受史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桃花扇》接受史研究主要包括版本源流研究、传播与接受研究、改编研究和批评研究等几个方面。目前学界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有得有失,并不充分具体,亟待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戏曲的诗乐教化倾向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众多,其主要原因则是中国古代戏剧家的艺术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戏曲家艺术价值观的产生影响的重大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戏曲家的特殊的社会地位所形成的双重人格;二是中国古代戏曲家所接受的儒家传统文化观;三是中国古代戏曲观众(既包括下层民众也包括统治阶级上层贵族)对戏曲的矛盾需求。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虽然复杂,却可以用一个原则将之统一。这个原则就是《毛诗序》中提出的"风化"和"风刺"。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中国古代戏曲矛盾、复杂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79):25-26
上戏和法国2011年合作的话剧《西厢记》是对传统戏曲进行话剧改编的成功之作,这种跨文化的改编,为我们诠释《西厢记》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的体验,在如何保持古典戏曲韵味的同时,又符合话剧的创作特点及观众的欣赏习惯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借鉴,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自明代始,戏曲批评家们对《西厢记》第五本存在合理性的批判和否定就从未间断,而清初金圣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评点本的出现,更是强化了这一观念。究其原因是他们抛开了元代社会文化语境,将《西厢记》作为纯文本置于否定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之下,进行文人化审美价值观照。本文将围绕元杂剧的商业性这一中心,从时代文化语境、作家文化身份、大众的审美追求这三个视角来阐释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版本家族,据载,仅只是现存的和有目可查的明刊本就有六十余种。其中,分别于1933年,1961年和七十年代末现身于书林的刘龙田刊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明何璧校刻本《北西厢记》、徐示范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是二十世纪发现的相当重要的三种《西厢》版本。它们的发现与研究不但为理清复杂纷法的明刊本《西厢记》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文献依据,而且其序跋、评点中体现的,以及隐含于对戏曲正文内容所进行的增删润饰中的,关于文学、戏曲理论的论述,也具有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李渔的创作中,诡异、超自然的神明外力普遍存在,且在传奇作品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在他的《笠翁十种曲》中就有不少"神佛相助"的情节,这些神佛形象和相助情节的设置既是李渔对其戏曲理论的一种实践,又迎合了广大民众期待善恶报应的美好愿望,并且符合统治阶层政治要求,实现了戏曲的审美、教化、娱乐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名篇.提起这两部剧作,人们往往会立即想起红娘、杜丽娘这些典型形象.戏中的男主人公跟她们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其实他们在戏中起着完善戏曲内容、推动戏曲情节向前发展的重要作用.《西厢记》塑造的张生与《牡丹亭》塑造的柳梦梅都是青年书生,但他们在思想性格上又有着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1.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李日华的《西厢记》分别是元杂剧和明传奇的代表作之一,习惯上并称为“南北西厢”。二者的故事情节大体上一致,但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却又很大差异。北西厢紧凑集中,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简略,《南西厢》冗长松散,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的来龙去脉都比较完整.在写作风格上,北西厢比较典赡雅致,而《南西厢》在文雅中多了几分生活化气息。二者在情节和风格上的不同也导致后世接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更是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西厢故事的演变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主旨的变化鲜明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古代情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沉淀积累过程。“西厢文化”一经形成 ,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主要表现在对写情小说 ,尤其是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影响。而“西厢文化”之所以会对古代小说产生重大影响 ,其原因在于才子佳人小说与《西厢记》产生的时代背景有近似之处 ;《西厢记》所描写的主人公的人生道路符合了文人的人生理想 ;《西厢记》中主人公追求自主婚姻的浪漫事迹为文人所艳羡  相似文献   

14.
自唐以来,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把"西厢"故事推到了最高峰。它能成为一部鸿篇巨制,得益于《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的革命性改造,同时也得益于王实甫的个人创作才艺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万历初,寓居南京的金在衡曾刊刻过一种《西厢记》。此书颇受时人关注,被誉为"善本",但不久即散佚不见。借助明清《西厢记》评点家的引述,可以了解金本正文及评注的内容,并对其价值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出金本乃是今存屠隆校正《合并王实甫西厢记》的底本。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的鼎盛期,涌现了一批戏曲评点大师,如王骥德、凌濛初、孟称舜、金圣叹、毛纶、毛奇龄,等等。毛奇龄以清初大儒的身份批点《西厢记》,使毛批本《西厢记》成为继王骥德、凌濛初以来《西厢记》“解证式评点”的集大成者,他的批点既有经学考古式的严谨,又展示了偏嗜曲体曲韵之学的风格特色。而毛奇龄在解证中时有会意,又赋予毛批本《西厢记》“鉴赏型”评点的些许特色,进一步推动了《西厢记》评点批评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莺莺之美构建了崔张二人爱情的平台,可谓是《西厢记》之"戏引".本文试对王实甫赋予崔莺莺的第一美(形貌美)与第二美(灵魂美)进行逐层分析,以期把握形象实质,挖掘作品精髓.  相似文献   

18.
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存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娘在《西厢记》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丫环,她的作用更表现在她是剧中剧外的联络人,既是剧中人物,同时又超出了剧情范围。红娘的积极意义在于她极其符合台内、台外以及作者的各方面要求,但由于红娘的媒介作用,她不断地消解了矛盾冲突,致使戏剧矛盾无法达到真正的高潮,从而造成《西厢记》的价值弱化。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是我国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其结构紧密,思构巧妙,各折之间环环相扣,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