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路程”是指明清时期为了方便商贾出行而编纂的类似于地图作用的图记。而指南则是进入近现代社会后,为了方便行人旅客而编辑的城市、铁路沿线旅游景点的介绍。指南与“路程”可谓一脉相承,它们除了介绍不同地点的距离外,还描述了沿途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特产民俗等情况,是反映从古代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从它们的演变中可以发现道德观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2.
行程问题应题的教学应准确抓住时间、速度、路呈三者之间的联系,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还必须正确理解如下内容:速度和、相遇时间(同行时间)、路程(距离)以及速度差、路程差,相遇时间的必然联系。在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较复杀行程类应用题。田“路程=速度×时间”,这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关系式,可以推出“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速度和是较容易求得(大多数题中会已知两者的速度),而相遇时间则必须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求得。例1甲乙两地相距门00千米,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  相似文献   

3.
距离在空间上是指间隔的长度。例如,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表示甲乙两地间线段长度。而路程有行程的意思,所行的路程不一定是两地间最短的路程。故小学数学教材的行程问题中,提出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较过去的速度、时间、距离三量  相似文献   

4.
相遇问题是匀速运动中的一种,也叫做行程问题,题里反映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运动带有方向性,从而使数量关系变复杂了,产生了不同的计算问题,根据数量有已知和未知的不同,又分为求路程、求相遇时间和求速度3种情况。“求路程”这节内容是求相遇时间、求速度的基础,也是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的基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3.能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求相遇时间的行程应用题。…  相似文献   

5.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找相等关系.不同类型的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不同,如行程问题有“路程二速度X时间”,工程问题有“总工作量一工作效率X时间”等.但对于某些问题,若换个角度去理解,又可能转化为另一类问题.如行程问题,当把行路视为工作,则路程便是总工作量,速度便是工作效率,这样行程问题就转化为工程问题了.在实际解题中,有一部分行程问题,其路程不确定,此时若能转化为工程问题,巧妙地设总路程为单位1,则速度为1/时间,使用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便为解题找到了捷径.例甲、乙两人各走完…  相似文献   

6.
"初程"解     
姜夔的词《扬州慢》中“解鞍少驻初程”的“初程”,教材上释为“开头的一段路程”(见人教社版高语第六册第151页),这是颇令人费解的。所谓“开头的一段路程”,是指距旅程出发地不远的地方。查史料可知,词人出生于江西波阳县,自幼随父宦居汉阳。父死,依姐姐居住,少年时代便在汉阳度过。成年后,为寻求出路,曾出游过湖州、杭州、苏州、金陵、合肥等地,也曾旅食江淮一带。写这首词时正是词人离开汉阳第一次到扬州游历(公元1176年,时年22岁),故扬州并不是此次游历的起始段,恰恰倒是接近于终程地,把“初程”解作“开头的一段路程”…  相似文献   

7.
解答行程问题,一般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三种量中的任意两个量.但是,在一类竞赛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个量,根本不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击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因此,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雷丽珍 《湖南教育》2005,(24):42-42
一直以来,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总是一道难题,每次考试或测验,都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解答。尤其是在一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行程问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种量(一般的行程问题中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根本没有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及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这就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的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恰当地设某段路程为单位“1”,并以此为尺子来度量两个或几个运动体在不同的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的长短,就能使数量关系明朗化,将问题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9.
钟嵘《诗品》“风人”一词,诸家注释明显受到唐代杂体诗“风人体”概念的影响。《诗品》所谓“风人”,特指向南朝民歌学习的乐府诗人,而不是指唐代方才出现的“风人体”。  相似文献   

10.
行程问题的基本量为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为:路程=速度×时间(s=vt),行程问题除了路程关系,还有关于时间的描述(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解复杂的应用题时,设未知数,列方程都需要根据相等关系进行.  相似文献   

11.
有些较复杂的行程应用题,如果抓住“速度、时间、路程”其中的一个定量,采用比例的方法进行解答,可以使解题思路变得清晰,解题过程变得简单。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里的课堂是指真实的课堂,它是自然课堂,  相似文献   

13.
“相遇问题”是六年制小学第八册应用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第40页的两个例题讲解了行程中,相向运动求路程和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两个问题,在复习时应抓住“速度和×时间=距离”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4.
5年前,“卡西尼”探测器开始向“泰坦”(即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进发,现在还有不足1/3的行程。据科学家们认为———旅程的终点可能是与40亿年前的地球最相似的星体。那会不会在这片尚处洪荒的星球上寻回地球上早已遗失的记忆,譬如生命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而有些关于速度比和路程比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由于要运用比例知识而令同学们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6.
在行程问题的教学中,有的人使用“路程”这个概念,有的人使用“距离”这个概念。“路程”和“距离”没有区别吗,如图:A点到B点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线段的长,而A点到B  相似文献   

17.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孤烟”并非“烽烟”,亦非炊烟,而是大漠中自然之“烟”——龙卷风;居延、萧关与燕然等古地名,若是实指,不符王维犒军的行程,所以这些古地名是唐人对边塞的泛称而非实指。  相似文献   

18.
“路程—时间”图就是以横坐标为时间 ,纵坐标为路程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然后根据题中的条件画出图形 ,再根据图形的性质求出问题的解 .用“路程—时间”图解题的基本原理如图1 .线段OA表示甲从相距s1的O地走到C地 ,所用的时间为t1,速度为v1=s1t1=ABOB=tanα ;线段CD表示乙从相距s1的C地走到  相似文献   

19.
“甲地到乙地的铁路长多少公里?”等等都是指路程,但为简便,把路程拉直设想成直线段去研究它同速度、时间的关系,所以说成距离=速度×时间。其实以说路程=速度×时间为宜。  相似文献   

20.
解答行程问题,一般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三种量中的任意两个量。但是,在一类竞赛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种量,这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解答的过程中,能根据题意恰当地设某段路程为单位“1”,以此为尺子,来度量两个或几个运动体在不同的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的长短,这样,就能使数量关系明朗化,将问题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