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汉代谶纬的神学性,使其与古代神话传说具有天然联系。在面对古代的神话传说时,它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接受:第一种是对古神话传说嵌入或阐释,从而实现对它的重构;第二种则是将古神话传说拟写到新的人物或场景中去,以此建构自己的神学谱系。古神话通过这两种方式谶纬化之后,呈现出风格的华丽怪诞,谱系的整齐完备,但谶纬化也使古神话的特质不断丧失,最终导致了它的衰亡。  相似文献   

2.
王充不仅是东汉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重要的经学家。他本着"疾虚妄"的精神,破除俗儒附会于"五经"的神圣光环和怪异色彩,力图恢复其本来面目,并提出博古通今、兼采百家的治经理路,是汉代经学研究中颇具活力的一支力量,在汉代经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隋志》著录的郑玄经学注疏体例,并与《汉志》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郑玄代表了传注学的新范式,即面向文本的注疏,这是汉代经典注疏史的新阶段。通过对汉代注疏史的宏观考量,并从中看到今古文经学分野的实质,是经学史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区别(传阶段与注阶段)和两种经学传承方式的区分(依靠人的传承与依靠文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汪奎 《华夏文化》2007,(3):61-6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自汉代儒学一尊,崇奉孔孟以来,“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南北经学分立的时期。永嘉丧乱,中原衣冠南迁,北方学术随之南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学,大规模传入江南。淝水之战后,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确立,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之分,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称这一时期为“经学分立”的时代。所谓“南学”,是指承袭魏晋学风,博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的南朝经学。元嘉十五年,宋文帝立“儒、玄、史、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经学的发展经历了经今古文的衍变。在汉代有经今古文之争,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魏晋以降,古文学派成为经学发展的主流,经今文学的发展隐而不彰,今文学派的典籍也大多失传,仅《公羊传》得以保存。清代中后期,以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为代表的常州学派异军突起,弘扬公羊  相似文献   

6.
汉代古文经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应推郑玄的三礼学。但郑玄承刘歆改《周官》为《周礼》且置为三礼之首,虽使孔子以来的礼学体系在内容上有所扩充,在性质上却使之有所改变。所以,郑玄三礼学实质上只是汉代礼学的研究成果代表。至于郑玄三礼学体系是否合理,从晋唐以下尤其是宋代以来,引起学者们的质疑讨论。  相似文献   

7.
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继承廖平,阐发师说;重视传记,经表传里;因经以明道,义理与证据不偏废;经学与政治紧密联系.其中的某些特色,即使在整个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也是很鲜明的,由此体现出蒙文通经学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值得认真探讨和深入发掘的珍贵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在《三国演义》中,谶纬神学与正统观念、仁政观念一样,也是“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理论基础。在正统观念、仁政观念和谶纬神学的共同支撑下,《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才完整地表现出来。按照谶纬神学,天对刘氏,尤其是对有德的刘氏予以肯定,而对汉贼,尤其是对暴君则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社会空前重视童蒙教育的文化格局中,女童教育尤其值得注意。汉代女童教育包括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生产与生活技能教育,汉代女童教育有成功的典型。东汉经学史的丰富内容中,可以看到女童热心研习的篇章。《女诫》作为儒学道德信条在女童教育中受到重视,对女性强制性的道德约束自童年开始,这是值得重视的妇女史的情节。汉代生活生产技能教育即所谓"女工"的培训,也在社会史记忆中保留有珍贵的信息。女童教育影响了妇女生活的品质,也因知识女性对子女的教育,实现了文化的世代传递,从而显著改变了社会精神生活。对"女德""女工"的重视,长久地影响了中国妇女史。  相似文献   

10.
2005年3月,都江堰渠首鱼嘴外江河床出土东汉石像2尊,石碑1通。石碑碑文约400余字,涉及东汉都江堰"监北江堋"的堰官姓名、上下级官吏姓名、职务、堰功活动,以及汉代经学、郡县建置、乡党孝悌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嘉兼具方士和道士的双重身份,其宗教思想分别表现为谶纬神学和神仙道教。从《拾遗记》关于伏羲的记载可见,王朝更迭的叙述顺序以及伏羲的出生、长相、功业等,反映了作为方士的王嘉的谶纬神学思想;神灵变化以授符、潜心修炼方得道之类的故事,反映了作为道士的王嘉的神仙道教思想。王嘉及其《拾遗记》,是时人思想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正>朱熹的经学承上启下,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对朱熹经学的论述颇多。一些学者以朱熹的著述为例探讨其经学方法,概括出朱熹寻求经文本义、兼顾训诂与义理、博采众长与实事求是等经典诠释特色;也有学者不拘著述,系统论述朱熹的解经原则或经学思想,认为朱熹解经具有依经明理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做工夫的下手处;还有部分学者对朱熹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朱熹的文学创作是在其经学研究惟求经典本义,“先体而后用”等思想影响下取得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哲学与经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陆王心学也不例外,他们的哲学与经学是密切相连的.本文从经学的角度研究陆王心学,指出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致良知,把经学纳入心学的范畴.陆王在阐发其心学思想时,也借用了经学的形式,并对以往的经典和经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陆王心学的经学特征,从心学的角度发展了经学,这是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心学发展阶段和环节.  相似文献   

14.
三国蜀经学发展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是一个经学式微的时代.与魏国和吴国相比,蜀国经学更见衰落.然而,经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在蜀依然存在,并且缓慢地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史料钩稽,考论了蜀国经学学者与著作、学术渊源、经学特点以及经学的发展走向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曾把中国从董仲舒到康有为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经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朱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继孔子之后影响最为巨大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实他首先是一个经学家,其著作也主要是经学著作,研究其理学或者其他思想本来都应该建立在对他经学研究的基础上.然而,历来人们都主要把他作一个理学家来研究,集中研究朱熹的理学思想,而对朱熹经学思想的研究几乎留下大片空白.与朱子学的其它分支相比,朱熹经学的研究显得相当滞后,一般在现代学者的专经通史、断代的经学史及较少的几部经学通史中有相关的章节对朱熹经学进行了简要的研究.这些研究固然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对朱熹经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发掘:专经通史只是关注朱熹经学的某一个方面,其中研究较多的就是朱熹的<诗经>学;<尚书>的通史当然只着重蔡沈的<书集传>,至于朱熹的<易>学、<春秋>学和<礼>学则是少有论及.此种情形下,蔡方鹿先生的<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656页,49万字.以下皆简称为蔡著)的出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朱熹的经学思想的专著,是对朱熹思想研究的新突破新开拓,填补了朱子学与经学(宋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清初学者朱彝尊治经学不同于当时的经世学和考据学的学者,而是以文献学的方法和著录的方式对中国经学史料进行汇辑,试图建构经学史的体系,完成了《经义考》的巨编。他的经学思想是较为守旧和特殊的,关于儒家的道统承袭汉儒的观念,关于某些经学问题的认识墨守汉唐经师之论,关于宋代理学的批判则缺乏精微的思辨和深刻的学理。因此他在清初难以适应新的学术思潮,然而其《经义考》浩博丰富的内容及建构的经学史体系,在中国经学史上确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我们应对它重新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正经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形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宋代为"经学变古时代"(皮锡瑞《经学历史》),更是受到学者的青睐。不少学者认为,自汉唐到宋初,谈经者笃守古义、各承师说,至庆历间刘敞《七经小传》出,风气才为之一变。由于刘敞敢于疑古,勇于进行学术创新,与时代精神和需要契合,吸引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展开研究。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刘敞的研究动态;二是当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只  相似文献   

18.
胡宏提出经所以传义的思想,重理义、重道是胡宏经学的显著特点;由此批评汉学章句训诂之末;主张经史结合,把义放在经史之上;重"四书"及"四书"义理之学,其地位在"六经"之上。胡宏的经学思想体现了时代思潮的转向,为宋学与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我们看到不少表现酿酒和宴饮的场景,看到了汉代酒文化的许多真实的美味图景.酒在汉代非常重要,汉代的酒文化也非常重要.酒以成礼,酒中享乐是汉代普遍的风尚,天之美禄为汉代人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散发着酒香的汉代醇厚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括介绍了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的大起大落的发展历程,首次提出了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五个时段的特征,并指出目前学界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经学也就丧失殆尽的陈见,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文章认为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的成就与局限,无疑为21世纪的中国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同时,文章对21世纪的中国经学研究作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