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往和融合更加频繁与深入.互动电影是影视在当下融入新的媒介形态的又一次尝试,兼具电影的叙事性和游戏的互动性.传统的电影艺术在视听语言、叙事手法和结构逻辑等方面发生变化,后现代化的文本显现出开放和网状结构,"待写文本"需要观众通过"具身体验"的沉浸与交互,才能完成观众和创作者在数字网络时代的"互动创作",电影和游戏在不断的碰撞中,呈现出融合和共生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4.
互动电影的互动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首先,互动电影采用可触摸界面使观众进入影像世界,并与影像建立直接联系,实现身心的交融;其次,互动电影巧妙地将视觉与身体触感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叙事场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实现身体感知与情感互动,重新定义了观影的具身体验;最后,互动电影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方式逐渐将虚构与真实感知融合,使故事世界更像一个游戏,模糊了观众的身份界限,从而实现了类似前电影时期的玩家吸引力模式美学体验的回归。总体而言,互动电影通过互动与身体经验的紧密结合,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具身体验。  相似文献   

5.
韩璐 《传媒》2015,(19):69-71
源自于"二次元"世界的弹幕电影目前正饱受关注,或质疑或欢迎,因此有必要对弹幕视频进行全面了解.客观来看,作为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融合的产物之一,弹幕电影也是优劣并存.互动是弹幕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它实现了观众与电影、观众与观众、观众与制作方之间的互动.干扰是弹幕电影客观存在的弊端,其特有的弹幕功能对观众自身及其他观众观影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杨旭明  沈懿哲 《声屏世界》2022,(2):28-30,52
文章通过对19部代表影片的内容分析,发现国产生态灾难电影具有环境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功能.具体表现是: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灾难议题经由导演和制片方的预先设置,通过影像符号的艺术形象呈现,形成电影内部舆论,进而触发电影外部的观众舆论.坚持生态中心主义,规避人类中心主义,是引导电影内部舆论和外部观众舆论良性互动的重要理...  相似文献   

7.
赵珊珊 《东南传播》2015,(12):31-33
近些年来台湾青春电影以其清新的影像风格和细腻的感情抒写吸引着大批观众的热爱,然而台湾青春电影在过去由于过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忽视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台湾青春电影在不断经历摸索中创新与改变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本文试着分析台湾青春电影是如何成功转型,以至会给大陆青春电影带来怎样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电影声音作为电影的基础创作元素,现实主义应该是电影声音长期坚持之美学追求,也是重要的价值标准。艺术需要贴近生活,有人主张电影声音应该反映生活,也有创作者努力追求"象",这都是电影声音向现实主义靠拢的表现。但完全真实的声音未必符合电影创作的需要。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需要遵循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原则,该原则既非信马由缰任意发挥,也非机械刻板复制自然,而应该是艺术提炼和加工生活后所呈现出的艺术结晶。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影过程中作用于观众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从而引导电影观众突破电影银幕空间所带来的声音局限性,实现全维度的声音沉浸感。  相似文献   

9.
张成 《传媒》2019,(14):67-71
“互动电影”即以交互式叙事的方式呈现的电影作品。已经发表问世的诸多互动电影市场成绩不等、口碑褒贬不一。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几部热门作品的成败,探讨互动电影发展前景与空间。评价不佳的互动电影主要归咎于文本量不足、交互自由度较低以及观众在观影中易于产生习得性无助的体验。创作优秀的互动电影需要正视传统影视与数字媒介之间的差异;提高剧本的文本量,为观众提供更多选择;尊重观众的主体性,避免习得性无助的产生。随着数字媒介的进步,互动电影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之一,色彩即感情。而导演张艺谋更是善于运用各种色彩为电影加分,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本文从张艺谋电影中的各种色彩着手,分析电影画面色彩的含义,表达的情感以及带来的艺术效果,从中探索色彩与电影的关系,引出对电影中色彩使用的思考,探究电影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面对具有构建后现代特征的视觉文化语境,纷繁多样又跨领域的电影理论纷纷浮出水面,多元理论在令人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支离破碎的危险,对如此状况,不如回归到逻辑的起点,从电影本体出发,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命题。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电影影像本体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电影本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影像作为视觉画面不仅是合目的的运动画面,更与视知觉和影像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些互动关系让电影画面产生了运动。同时,影像本体的转变与视觉文化语境的互文必然也会影响电影影像运作范式和观众接受习惯。  相似文献   

12.
互动电影作为后电影的典型代表,表明了媒介融合的新兴形态,尤其是电子游戏在叙事进程和互动机理的介入,致使它活跃在新媒体语境中,因此必须要对互动电影进行一个整体且系统化的考量。本文首先以媒介考古学的方法探寻早期电影的互动理念,认定光学装置的交互及屏幕的触碰与突破是为电影互动之本,其后具体考察了电影与电子游戏如何表现互动及影游融合的基底,最终指出数据库是保证互动电影的逻辑规范,它利用模块化和反馈的特性使得影像得以分解组合,这种异常的影像同时导致意象的增殖,互动由此延伸。  相似文献   

13.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出"壮丽景观",数字时代的电影文本、表现形态的种种变化呈现出电影创作倾向的转变,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的各种虚拟时空与奇观化的影像建构拓展了观众的视野.但同时,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审视,过分注重魅惑的奇观化影像既忽略了电影艺术对现实的映射,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电影表演生态体系,削...  相似文献   

14.
如今"小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喜爱,这一类型电影的制作也呈现出凶猛的态势。本文以受到关注的《撒娇女人最好命》和《我的早更女友》两部浪漫爱情喜剧为例,探究"小妞电影"畅销的原因以及这一类型电影以后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1920年代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美学特点是审美的通俗性。这种通俗性审美特点是在新旧文化碰撞交融的上海,以电影商业化制作发行为根本,在观众接受、大众传媒和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形成的互动"场域"空间中形成和发展的。大众传媒培养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电影商业运作又迎合了市民休闲需要,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又使得电影具有教化意义,对"场域"参与者关系的互动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审美通俗性。  相似文献   

16.
高珊 《东南传播》2022,(3):79-81
话剧IP的影视化开发,成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融合大背景下的一个趋势,这也使从电影现象学的角度研究“电影经验”,分析戏剧改编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变得十分重要。从电影现象学的视角出发,从戏剧舞台到“触摸电影”实现了戏剧改编电影作品的感知方式变异。电影主体的视角存在内在认同的强情感性和外在认同的强悬念感的两种选择,“观众身体”与“电影身体”的互动存在“纵向意识”与“横向意识”的混合影响认同模式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电影中的知觉现象场的研究,将视觉、听觉、深度等电影元素进行知觉现象分析.研究发现,各种知觉元素相互配合协调,能够使得观众的知觉连贯性增强,而这一连贯性则保证了电影放映过程中知觉现象场的完整性.越完整的知觉现象场,越能够带给观众深度的沉浸体验,这一研究结果对未来电影元素的准确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未来电影制作人在对于电影知觉现象场与真实知觉现象场之间的平衡协调,以及深度沉浸之后的虚拟感官脱离恢复,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情动”(affect)一词最早由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提出,后世的德勒兹基于此提出了“情动”理论,并指出了情动—影像(affection-image)的变体。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诗意内涵与情感维度营造了真实的人文脉络与时间痕迹,如诗般律动的影像中,身体与自然的情感波动与观众达成互动共振,而塔氏电影中的生态审美及情感逻辑更与“情动”理论间拥有极高的适配性,因此塔氏影像为“情动”理论研究提供了极佳的范本。从身体到自然的情感流动过程中,塔可夫斯基电影世界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拷问得以显现,塔氏电影中的“情动”也在此般影像语言中逐步生成。  相似文献   

19.
耿波 《现代传播》2019,(5):104-109
'创世电影'指的是以其逼真的'电脑合成技术'营造了环境,同时以浩繁的故事情节、人物和情节,将观众裹挟进去的电影形式。'创世电影'的核心特点是挑战人文主义。在中国电影中,中国的'江湖文化'电影具有'创世电影'的特征。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电影'是真正意义上的'创始电影',具有开启先河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注重家文化,开出'创世影像'的可能难度很大,但并不是没有,徐浩峰的电影就具有这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小成本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创意赢得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可与好评。由于小成本电影的"小"字决定了其不同于传统的大电影,它要求在相对有限的制作资金内,将电影的情节内容、主题含义、情感思想等诸多因素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本文将围绕小成本电影的创作展开,浅析其剧本的创作模式与特色,以期更好地探清小成本电影剧本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