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新闻报道方式.从应用新闻学视角来探讨深度报道的内容特征和类型特征,则深度报道的核心在于深入现场、左右延伸、注重细节;立足此时、追溯以往、推测未来;针对此事、分析意义、给人启示.深度报道的采写要强调思维能力的修炼即“悟性”、判断能力的修炼即“慧眼”、写作能力的修炼即“手笔”.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的步步进逼中,时下纸媒大有借深度报道“一纸风行”之势,党报亦不甘落后。但于党报而言,此“深度报道”已非彼“深度报道”。较之党报以往驾轻就熟的典型报道、主题宣传的“重头戏”而言,如今纸媒推崇的深度报道已渐趋回归新闻本义,即“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的崛起,预示着我国报纸报道结构的又一次调整,即从纯新闻报道为主向深度报道为中心的过渡;同时,也是当今新闻传播手段之间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扬报纸之长的二种较好的报道形式。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走活深度报道这盘棋,是值得每一个报社总编辑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深度报道,一般是重大题材的报道,即人们关心的“热点”,比较棘手的“难点”,左右不是的“疑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的求深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广 《军事记者》2004,(12):17-17
深度报道,有人又叫“问题新闻”、“热点新闻”和“释析新闻”,是目前颇为盛行的一种兼有新闻和理论章双重特征的体。作为一种报道形式,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读的青睐,原因是这一形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适应了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那么,深度报道之“深”有哪些方法呢?  相似文献   

5.
汤晓欧 《军事记者》2006,(11):45-46
一、深度报道的概念辨析电视传播中的深度报道(以下简称深度报道),不仅是衡量电视传播工作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节目水平、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的一个综合性尺度。近年来,随着电视传媒对新闻事件深刻解析的报道逐步增多及其产生的广泛社会反响,深度报道日益引起广大受众以及学术界的关注。有些学者从研究深度报道内涵的角度提出,深度报道的“深度”既不表现在“级别程度”上,也不表现在“写作难度”上,而应从超越文体和写作的视角看待深度报道,即深度报道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新闻旨趣。这一看法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是纸媒转型的有效路径之一,深度报道的形式特征也给讲“故事”提供了空间.深度报道要讲好“故事”,首先要考虑选题本身是否适合讲故事,在此基础要讲究叙事,并灌注人文意识以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和张力.  相似文献   

7.
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融合报道的特征,认为其具有全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融合报道生产模式下,需要记者掌握多媒体的报道技术、多平台的传播意识,即成为技术全能的移动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始终“一人包干”,依然需要分工合作,建立起分工合作的协同关系.在该模式下,新闻从产品变成了过程,由原本的静态、单向、线性向动态、双向、融合转变,更注重速度与深度的平衡,与“钻石模型”(The News Diamond)的描述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指运用电视手段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在实践中电视深度报道这一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所接受并得以推广。但到底什么样的报道才是深度报道 ,一般报道和深度报道应该如何区别 ,怎样才能搞好深度报道 ?一、电视深度报道的特性电视深度报道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 ,即必须有新闻由头 ,必须有新闻的基本要素 ,这是区别于其他节目的一种重要依据。电视深度报道必须具备思辨色彩。何谓深 ,何谓浅 ,具备思辨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考查标准。一般报道只注重事件的一面 ,一事一报 ,属新闻动…  相似文献   

9.
搞深度报道要有独创性。具体要做到三个“独”,即“独出心裁”、“独辟蹊径”、“独具慧眼”。 一、搞深度报道必须独出心裁,在提炼主题上力求突破。这是独创性在深度报道中的最主要的体现。一般新闻报道的主题只要求正确即可。而作为有一定思想深度、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联系的深度报道来讲,在提炼主题上就务必力求有所突破了,必须做到深刻,最好还要有新意。而要提炼出深刻、有新意的主题,就必须要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0.
张焱 《新闻知识》2002,(1):16-17
要想界定“大特写”的文体,必须先将两个与“大特写”密切相关的概念予以界定,那就是深度报道与通讯。只有将这两大概念界定清楚,“大特写”文体的界定才能成为可能。(一)对深度报道的探讨“大特写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这一判断已为大多数理论界人士所接受。在很多新闻学专著中都将“大特写”归入深度报道的范畴。但是,对深度报道这一概念本身,理论界至今尚无定论,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深度报道已成为一种新闻文体,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它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只是一种报道类型或一种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一词(in depth rep…  相似文献   

11.
新闻文摘     
深度报道的几种形式 一、观察性深度报道。 二、解释性深度报道。 三、平面组合式深度报道。 四、主题纵深式深度报道。这叫“全息报道”、“宏观透视性报道”。 五、回顾性、复回式的深度报道。通过“回头看”来探明现在,显示将来。 六、进行式连续性的深度报道。 七、述评式深度报道。有思辩色彩的深度。 八、探险式深度报道。 九、专题探讨性深度报道。 跟踪报道要掌握好三点 《新闻出版报》刊载“采写跟踪报道的ABC”,认为跟踪报道是对一个人物或事件作连续性、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可以把人物或事件的全貌,比较完整和系统地层现给读者。文章认为跟踪报道是一种可以大显身手的报道,关键要掌握好三点,首先要持之以恒,抓住不放,第二要注意挖深创新,在采访中要把属于新闻的变化写出来;第三要认真选择题材,决不可“捡到筐里就是菜”,随便抓住一条线索就跟踪报道,要看它有没有跟踪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正在中国大地上艰难地崛起,尽管它仍旧羽毛未丰,但其趋势已不可逆转。1988年全国好新闻“深度报道奖”的创立为它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追求报道深度与追求报道真实一样,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但迄今为止,对深度报道特征的研讨仍十分欠缺。这种状况束缚了深度报道的进一步发展。我曾想在此时候,拿出自己对深度报道的见解,难免有冒失之嫌,而且一定是管中窥豹。但不管怎么说,“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在探讨深度报道的基本形态上,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984年以来,我在深度报道领域艰苦耕耘,其艰苦程度有时不啻啻是一种痛苦,几乎每年都有一次,我下决心放弃这种尝试,但由于自我超越的性格和追求“高峰体验”的自负每次都使我重振旗鼓。1984年  相似文献   

13.
李平榕 《新闻知识》2000,(12):26-27
消息是一种最典型最基本的新闻文体,它以迅速及时的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基本的特征,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有新闻中的“轻骑兵”的美誉。本文所论述的“消息”尤指千字以内的短消息,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时效性的特殊要求.此类消息无法同通讯、大特写、长篇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新闻文体一样有充分伸缩的文字空间,能详细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那么这类短消息报道的“深度”指的是什么,它将如何体现和表现呢?(一)“深度”的含义和表现何谓“深度”?笔者认为是内容的厚度和纵深感。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一种名为“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的步步进逼中,时下纸媒大有借深度报道“一纸风行“之势,党报亦不甘落后。但于党报而言,此“深度报道“已非彼“深度报道“。较之党报以往驾轻就熟的典型报道、主题宣传的“重头戏“而言,如今纸媒推崇的深度报道已渐趋回归新闻本义,即“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①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透视新闻人物的心路历  相似文献   

15.
“深度”与“问题”深度报道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问题”,揭示的“问题”越重,社会关联度越广,所达到的“深度”越有价值。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文体,而是一种职业态度:永远追问“问题在哪里”,永远追逐“问题”背后的“问题”。深度报道最稀缺的不是时效,而是“独家问题”。放弃难以做到的抢发新闻,专注于开掘沉在热点底层的“问题”,对于纸媒来说,或许是一种强项。  相似文献   

16.
邓涛 《新闻三昧》2005,(5):24-25
深度报道一词(in depth report),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在西方称为“解释性报道”,被认为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一天比一天流行的报道趋向”。美英又叫“大标题后的报道”,在法国名日“大报道”。有西方学将深度报道的特征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所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用西方新闻界权威人士的话说,就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现如今,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已被国内新闻传媒广泛采用,同时更受到广大中国新闻受众的普遍欢迎。从美学的角度看,深度报道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关注与垂爱,原因在于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方式的美学特征。 一、宏观思维,高屋建瓴 大凡优秀的深度报道,都离不开宏观思维。因为作者要报道的对象是一个广泛联系的动态体系,作者不仅要写出“新”来,而且要写出“深”来,作者  相似文献   

18.
姜玉珠 《青年记者》2016,(17):33-34
深度报道面临的问题 (一)成本与效益不平衡 深度报道的经济成本、人力成本、风险成本较高,而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转换成直接的经济利益需要漫长的过程.由于我国版权制度不够完善,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侵权成为一种普遍化现象,传统媒体花费高额成本做成的深度报道瞬间就能被剽窃,这使得深度报道的收益更加微乎其微.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悬殊使得深度报道成为媒体眼中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19.
重视深度报道,已成为广播新闻改革的一种新趋势。由于广播新闻宜短,求深不易,因而深度报道大多采取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或较长的广播通讯(有的还带音响)等形式。可是,常州电台的《博爱路空前繁荣的背后》一稿,却为我们提供了短篇深度报道的一个出色例证。深度报道,一般是指能够深入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背景,并能指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换句话说,即在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诸要素中,突出Why(何故)与  相似文献   

20.
不少新闻界同仁以为,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指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而展开的、由多篇新闻组成的持续报道,如常见的“系列”、“组合”、“专题”等报道形式。那么,以单一新闻事件为内容的短新闻是否需要深度呢? 笔者认为,短新闻也同样需要深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如是说:“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即为深度报道。”由此可见,“深度报道”仅是一种采访报道的“方式”,并非指特定的体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