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春虹 《宜宾学院学报》2011,(10):52-55,108
作为明代散文家茅坤的代表性选评本,《唐宋八大家文钞》选本的编选目的、编选体例与评点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文统观。以作家作为基本的编选体例,尽管其文统与道统相贯通,但茅坤还是突出地肯定了唐宋文章的文学性,改变了"以道统文"的道学至上主义倾向。此选本对唐宋八大家的地位的确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茅坤是明朝"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文钞>是现存的第一部八大家文选,并成为当时科考的教科书.茅坤选评八大家文钞的目的,一是标举文以明道的文统;二是要明八大家行文之法,作为范式.茅坤论文形式上重视脉络勾画,内容上强调直抒胸臆、本色自然,同时对风格、意境亦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3.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精选了唐宋八大家各种题材的三十二篇文章。再次教这本书时,我开始探索,并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研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一.整合归纳,用选修带动必修  相似文献   

4.
“唐宋八大家”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形成与被接受有一个过程。南宋以前学者对唐两家已有共识,但对宋六家文的认识还不一致。吕祖谦最早集中宣传宋六家文,梳理唐宋古文流派。他选编的《皇朝文鉴》、《古文关键》及其他从事的教育活动,对宣传唐宋八大家,确立唐宋八大家的地位、促进唐宋八大家的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辩"专题(单元)是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第一个专题,论辩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文体之一,论辩文有论有辩,"论"重在树立论点,严密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唐宋八大家的论辩文无论在结构上、语言上还是思想上都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用"选目比较"的方法,对宋词选本影响深远的《宋词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选目进行量化统计,以探寻朱祖谋、龙榆生二家选本选录标准背后的深层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入围的宋词作家作品数量而言,后者数量略有减少,但作品数量明显增多;审美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异,同样推尊南宋词人,前者尊吴文英,后者尊辛弃疾。分析发现,二家选本的差异,不仅仅是编选宗旨的差异,也与各自的审美标准和时代的学术风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唐宋八大家     
<正>有人问我"唐宋八大家"是怎么回事,我一听,就先嘬了下牙花子。"唐宋八大家"当年是在语文考试范围里的,我当学生那会儿,光是背下这八个人的名单,就得费好大力气,比背"辛德勒的名单"还难。更不要说比较这八个人的生平与文字风格,分析各自的文章特点——这活儿恐怕连专修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生来干,都很难说得清楚。  相似文献   

8.
唐宋八大家在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而都以散文见长,有的雄浑豪放,有的婉约深沉。本文就他们散文的某一方面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江苏考生高中三年学了不少经典文本,然而在写作中依然面临无材可用、捉襟见肘的困境,能娴熟转化运用课内素材的学生凤毛麟角。笔者以在教学中通常被简单化处理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以下简称《八大家》)为依托,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读写互助、读写共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八大家”是“唐宋文”的杰出代表,也是“唐宋文”的缩影。通过对“八大家”的分析,以点带面,既可以看出“唐宋文”数量可观、风格多样、体式齐备、理论丰富扣骈散并进的整体风貌,又可以加深对“八大家”的了解,还可认识到唐文、宋文在数量、风格、体式、理论等方面的差异,可谓“一举三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散文,至唐宋而登峰巅。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八大家,先后称雄文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各树丰碑。 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集》丛书,不啻是深入这座殿堂的津梁。 这套丛书,共约160万字,印为七册。内中苏洵、苏辙合为一册,其他诸家各一册,分别编选该作家各时期、各体裁代表作数十篇,荟萃其创作精华。 丛书由王水照、刘乃昌、顾易生等教授分别编撰,编撰者在辩证吸纳前修时贤真知灼见的同时,也多有自家创发。丛书中的《王安石散文选集》,为迄今第一部王安石散文的编年选本;《曾巩散文选集》则是首部独编的曾巩散文注译选本。在苏轼、韩愈诸家选集中,对作品背景的考释、作品意蕴的阐发和审美价值的赏鉴,颇多融入编撰者的研究心得。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右不是因文学创作成就闻名于世的,而是因其文学选本《唐宋六家文衡》而为世人所知。《唐宋六家文衡》接续了南宋以来集唐宋八大家为古文流派的趋势,首次仅集中编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八家"之文,并大幅度提高曾巩散文的入选比例,对曾巩散文的最终经典化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朱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朱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右不是因文学创作成就闻名于世,而是因其文学选本《唐宋六家文衡》为世人所知。《唐宋六家文衡》接续了南宋以来集唐宋八大家为古文流派的趋势,首次集中编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八家”之文,并大幅提高曾巩散文的入选比例,对曾巩散文的最终经典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朱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朱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科举事业的推动下,茅坤的古文评点本在明代十分盛行,其《史记抄》、《唐宋八大家文钞》皆广受好评。但茅坤的这些评点本并非仅为八股创作而产生,其编选过程及编选宗旨皆体现了茅坤为贯彻"文以明道"思想的复古志向。茅坤评点的体例、内容等呈现出"法"与"意"相统一的特征,使他超越了以往评点家,促成了明代古文评点的空前兴盛。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我国古代游记中的名篇,历来颇受重视.明清以来的重要散文选本,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林西仲的《古文析义》,张相的《古今文综》等都将此文遴选入书.现代人选编的一些古代散文选本,文科院校的古典文学教材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也都选了这篇文章.但人们对这篇游记,品评的意见,论文的方法,却不尽相同。现在  相似文献   

16.
《古文约选》是桐城派始祖方苞为当时国子监学生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它不选先秦文和《史记》,主要选两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方苞古文理论的很好体现。其中评语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以及古文创作得失,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宝贵文献。《古文约选》的广泛传布,促进了方苞“义法”说的广泛接受,对桐城派的另一部重要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明清两朝,八大家古文的影响是任何散文家所不能比拟的。士人们关注的是八大家文章的实用性,而不是其审美性。在科举时代,唐人重诗赋,宋人重策论,明、清考八股。宋以后,写文章是科举考试最主要的技能。功业和文章,是士人一生的终极追求。古代的文学家泰半为政府官员,这种情况在宋以后尤为突出。官场的需要规定了士人的选择。倘若从纯实用的观点来看,士人更加关注八大家那些对他们有范本意义的策论文章、奏章流议和为朝廷起草的内外制文。宋人文集中多有策论文章,这些文章又以史论最为多见。我们审视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有必要看到他们对应试士人的这种作用,关注他们这类文章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已三易其稿(2009年5月第3版,2012年6月第7次印刷),这门选修课也几乎成为广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了。然而其附录《唐宋八大家小传》和《"唐宋八大家"的由来》中存有问题,值得商榷,现不揣浅陋,求教于方家。一、柳宗元何时考中博学宏词科?何时任监察御史里行?《唐宋八大家小传》"柳宗元"部分简介说:  相似文献   

19.
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在文学理论上面也卓有建树,其“唐宋七子“说对唐宋七位古文代表作家予以高度评价,确认了从西汉到唐宋的古文传承线索,体现了复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提倡个性的创作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唐宋七子“说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唐宋古文代表作家予以整体性概括,是唐宋八大家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各具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虽然年代尚远,但是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堪得上是文学这片沃土开出的一朵奇葩。所以高中教师应该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教学作为重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领略古代散文的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