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意,即情思;境,乃形象。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团体,它致力于新诗的创作,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将古典美学中的意境美学传承创新,发扬光大。这些新月派诗人将他们的爱、美和自由都奉献给了诗歌艺术,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其中意境之美尤为突出和鲜明。本文从新月诗派的几个代表作家的作品入手,分析新月诗派的诗歌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是美国“深层意象”派领袖罗伯特·勃莱的创作源泉之一。他非常喜爱中国古典诗歌,并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典故以及诗书画结合的多元整体艺术观等。勃莱的仿中国诗极富中国色彩,但是,由于中美文化的隔膜,这些诗歌并不真正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8,(3):48-52
为了能整体客观地评价新月派后期代表方玮德的诗歌贡献,在考察其生平交游和对其诗作了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之后,可发现其创作生涯虽短暂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视,他始终追随"爱的理想",理性节制地抒情,并借助现代又古典的意象形成了自己轻逸灵动洒脱的诗歌风格和境界,对于新月派所倡导的讲究诗性,"三美"主张,诗歌形式的试验等也有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方玮德对于考察中国新诗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典诗歌中数量最多的应该是格律诗,因其格式固定,讲究韵律,而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在欣赏这类诗歌的时候,形式是我们必须赏析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文本细读法,详细解析古典诗歌的形式,从形式入手来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一、立足古典诗歌的"节奏",运用"文本细读法"韵律和节奏为中国古典诗歌所独有。"节奏"本是音乐术语,中国古典诗歌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音乐美。正是古典诗歌借鉴了音乐的形式,从而呈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北大孙玉石教授等人的现代解诗学的倡导,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半个世纪前的现代派诗歌。象征主义诗歌自李金发始,到四十年代九叶诗人群的创作已日臻圆熟,但其读者群仍非常有限,这与象征诗的朦胧含蓄,难以解读有关。时至今日,揭开象征诗的朦胧面纱,让读者从其深刻哲思中获得提升、拭去半世纪的尘埃,让诗歌精品重放光芒,已成为很多文学工作者的共识。九叶诗人的主将当属穆旦,他的创作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又一顶峰,但“在长长的岁月里,穆旦一直是一个被忽略的题目””,本文试图通过对《玫瑰之歌》一诗的解读以期进入穆旦创造…  相似文献   

6.
一、考情回眸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的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考查,2002年以前主要是采用选择题形式,2002年以后,大部分省市都采用了主观题形式。  相似文献   

7.
宫体诗从其创作目的、创作态度及创作实绩上来讲是一种致力于创造美的文学。宫体诗人以审美的眼光进行文学创作。诗歌的内容、构思、用词、意象、形式等方面综合呈现出媚美的美学特色,这一特色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陈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支持维新,光明磊砢,一生坚守于诗歌与学问的“荒寒之路”,在晚清与民国诗坛上影响很大。他将朴学与诗歌融于一炉,揭橥“同光体”诗歌及其理论,创作诗论与诗文成就斐然。但同光派在众多的诗派诗人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们所诟病,所以陈衍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研究上应有的重视,因此,对他的文学史意义进行去蔽还真的重显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微型诗在90年代中期以来,从原来偏重于抒情和哲理发展到微型儿童诗、寓言诗、讽刺诗等等。对于创作和欣赏而言。各种题材的探索创新,使微型诗成为色彩缤纷的百花园,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0.
狄金森诗歌与拉斐尔前派绘画无论在外在形式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都有着较强的相关性,探索狄金森诗歌中蕴含的拉斐尔前派的绘画特征有助于阐释视觉艺术赋予狄金森诗歌多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歌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诗歌样式,属于七言古诗中的一类。黄遵宪在古体诗方面的成就可以他的歌行体作为代表。其歌行共33题35篇,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缘事而发和以文为诗是他创作歌行的主要手法。因此,他的歌行诗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面貌形式,从而开辟了晚清诗坛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着重于从其著作探讨明治时期的方方面面,国内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其与日本的关系。中日学术界都指出,在诗歌创作上,黄遵宪明显受明治汉诗的影响,而忽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及传统文化对其杂事诗创作的内在作用。《日本杂事诗》虽是旅日的产物,但黄遵宪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和对乡土文化的深刻体验。使其旅日诗歌不时出现中国风物,传统诗词意象和创作手法则贯穿其中。此外,黄遵宪心怀家国.受杜甫诗史书写精神的影响.其诗多以时局、变法和兵防为内容。而这也是日本杂事诗多书写乡土风物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炮火连天的环境赋予了壮族诗歌新的题材,壮族诗人由此进入新的创作天地。其中,黄青就是这些壮族诗人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是清代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是外交官、政治家兼诗人的一生。黄遵宪一生创作了 10 0 0多首诗 ,《人境庐诗草》是其代表作。该诗集取材广博 ,内涵丰富 ,格调高雅 ,凸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黄遵宪主张诗人要关注现实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 ,并且极力倡导以口语入诗 ;其艺术见解和创新精神在晚清诗坛上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对于当代中国的诗歌创作来说 ,依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岭南客家词发展的重要时期。清代岭南客家词人共计7位。其中吴兰修词情思浓郁,缠绵深婉,成就最高。黄遵宪词苍旅悲慨,亦有一定成就。其他词人总体水平不高,但亦有佳作。昊兰修、黄遵宪等与岭外都有词学交流,这对于扩大客家词甚至岭南词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具有特殊的词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学汉魏六朝的王阉运,和取法唐宋的同光派诗人交往密切,他们共同创造了晚清诗歌的繁荣;同时诗学观的差异又使晚清的诗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他们的相同点是厚植学养以摹仿古人,不同点是取法汉魏六朝还是唐宋诸贤。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在不同场合,对诗歌本位、诗歌的形成、诗歌的创作的主体、诗歌作品、诗歌功能等方面问题,都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其诗学思想是晚清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产物,其中既有继承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一面,又具有反传统的一面,这使他的诗学思想呈现出新旧杂糅、中西合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陈衍和沈曾植均为近代同光体之代表诗人。作为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最重要的诗学主张就是所谓"三元说",即学诗应该以盛唐开元、中唐元和、北宋元祐诗人为楷模。然沈曾植在与陈衍论诗、得悉陈衍"三元说"内涵并为之诠释后,又提出"三关说",即学诗应该打通"三关":宋之元祐、唐之元和、晋之元嘉。过去讨论同光体,着重在其成员创作和理论的共性特点,对其间所存在的差异,论述不多。其实,作为近代人员最多、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其内部无论创作,还是理论,都有差异,尽管他们都集结在学宋的大旗之下。陈衍"三元说"与沈曾植"三关说"的差异,首先是学习的对象不同,"三元说"有开元,而"三关说"将其易为元嘉;其次是学习的时序不同,"三元说"是顺下,"三关说"是逆上;再次是学习的内容不同,"三元说"仅局限在诗歌的范围内,而"三关说"则将写诗之功夫,拓展到儒学、玄学和佛学,即学术的范畴,同时,又与时代之现实内容挂钩。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以文化启蒙先驱的姿态倡导书面语变革。他早年的"我手写我口"与"言文一致"等诗歌理论与创作对中国新文学建构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他高瞻远瞩,深刻揭示了语言革新的方向与最终目的,即作为白话的书面语必将成为正宗语言,但是,也留下了"缺憾",书面语变革的难题正是后人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对于黄遵宪书面语变革问题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其诗歌理论的深刻内涵,而且能够切实地理解在晚清至现代文学转型中书面语变革诉求的艰难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