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赟  殷晓峰 《教书育人》2007,(11):53-53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事,主要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五个问题一、墨子是西鲁即今河南鲁山县人,而不是东鲁即所谓滕州人.所谓墨子里籍滕州说,没有历史文献支持,也没有出土文物支持,只在音韵训诂上打转转,不足为凭.二、毛泽东同志1939年2月关于墨子的通信,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研究传统文化特别是研究墨子的指南.三、墨行夏道,墨学不可能产生于周礼浓重的东鲁."儒墨同源"说只不过是早出世800年的<老子化胡经>而已.四、墨家学说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有很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学说,民族振兴的学说,也是强国的学说.五、"择务从事"是墨家学说的总纲.  相似文献   

3.
初中学生写记叙文时,"真实"地记录生活,"白菜"萝卜"流水帐,你说他没写好,他振振有词:"我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我们说: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艺术真实"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而非生活素材的照搬.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说明了知识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有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曾说过:"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这段话涉及到鲁迅对新诗的提倡和创作,下面粗略地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2004年8月31日至2004年9月2日,由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墨子研究会和河南省鲁山县人民政府联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大陆6个国家地区80多位学者参加的"墨子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召开.此次会议主要有三大主题:一、逻辑、宗教与科学;二、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里籍、生平与版本.会间与会代表考察参观了相家沟墨子故里、墨子庙、墨子染织坊、墨子著经阁等墨子遗址遗迹.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流于形式、轻描淡写,学生收获较少.来看以下两个事例: 其一:是"走马观花"还是"细细玩昧" 文本:《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片段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 例A: 师: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谈迁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他四处寻访前朝的逸闻.  相似文献   

7.
问题提出: 一个高一学生在给心理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没有知心朋友,表面很高兴可内心很孤独.我感觉上高中后,大家变得很虚伪、心眼多,尽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大家嘻嘻哈哈在一起,可是我感到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很孤独."从这段话中,我们能读出学生那种"和他人进行心灵沟通"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札>,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伯鱼(字鲤)是孔子的儿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父亲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答: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一个人站着,看见我从庭前小跑而过,就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就告诉我说:"不学<诗>,就不能很好地跟别人交流."于是我就回去学<诗>了.还有一天,父亲还是一个人站着,我又从庭前跑过,他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又对我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段话表明:小学生习作必须实事求是,讲究一个"真"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最近,认真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德儒等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我感觉这本书就好像是一面可以用来观照我门日常教育生活的铜镜.  相似文献   

11.
快马加鞭     
林楚 《下一代》2013,(6):45-45
1.墨子的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为人懒散。墨子常常责备他。督促他必须勤奋用功,学业才会有成绩。2.但耕柱子依然故我,还向墨子说:"先生,我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就算勤奋十倍,也没有用啊?"3.有一次,墨子对耕柱了说:"我要上太行山,需要用马和牛来拉车,你会选择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说:"马。"  相似文献   

12.
墨子是先秦时期很重要的一位思想家,主要有十大主张.然而对于墨子哲学体系的起点多有争议,一方面认为"兼爱"是其体系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天志"是其体系的渊薮.两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在于,都未联系整个墨子哲学体系来分析.经过比较分析得出,浅层意义上墨子哲学体系呈现一个闭环的结构,便没有所谓逻辑起点;而深层意义上墨子整个...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之叹 唐太宗难过地对长孙皇后说:"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魏徵驾鹤西游,我少了一面人镜了.  相似文献   

14.
"在铁路旁听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你会发现汽笛声音调发生了变化:火车向你驶来时音调变高,火车离你而去时音调变低."这是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多普勒效应》一节中,多年来不变的陈述.本人以为这段话的描述与事实不符,以无风天气为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精炼形象,耐人寻味.课后作业第三题要求理解的一些句子,语意含蓄,感情色彩很浓,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可采用这样一些办法:一、借助想象体会句意.这道题要求理解的第一段话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富于诗情画意,颇有嚼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段话,可根据文章生动、形象的描  相似文献   

16.
化学史教育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化学史的事例,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法国著名数学家保罗也说过:"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憋的."可见,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有巨大的意义.我任教以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化学教学中起到了其它知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学好化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高二数学课本的阅读材料"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应用"一文中提到:"在手电简内的小灯泡后面有一个反面镜,镜面的形状是一个有抛物线绕它的轴旋转所得到的曲面,叫做抛物面."又指出抛物线的一条重要性质:"从焦点出发的光线,经过抛物线上的一点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于抛物线的轴."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使一束平行于抛物线的轴的光线,经过抛物面的反射集中于它的焦点.下面以导函数为工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这段话深刻切中目前基础学科教育的要害,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段话为我们勾画了阅读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理解、欣赏、品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深入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20.
"耳顺"     
白子超 《科技文萃》2004,(10):116-118
孔子有一段话非常有名,读书人尽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夫子自道,更是现身说法.实际上,孔子阐述的是道德修养之阶段、境界提高之进程.这段话成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箴言,连绵达2000多年,肯定还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