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壁赋》一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在人教版高中《语》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很显然,这里编将“粟”释为“谷粒”。我们若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该解释有些欠妥:大海中怎么会有谷粒呢?这样翻译不大合乎情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沧海一粟     
子晨 《中文自修》2009,(12):64-64
中国的成语总是既夸张又形象。你看,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这里的“谷”,指的是“粟谷”,去皮以后叫小米,用来形容渺小是多么形象贴切。正因为如此,如果写了错别字,比如把“粟”写成“栗”或者“票”,意思就完全不对了。  相似文献   

3.
“沧海一粟”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一般解释为: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形容渺小。我总感觉这样解释不准确。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很明显是个偏正词组,“大海”是“粟”的定语,与“粟”是领属关系,也就是说“粟”是“大海”里所有的。根据习惯的解释,就是“小米”是“大海”所有的。但大海哪来的小米呢 ?实在令人费解。这里的“粟”究竟指何物 ?我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几种工具书里,查到了“粟”字的义项中,都有一个可指作“沙”的义项,例如:   又沙谓之粟。《山海经》: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 [注 ]细丹沙如粟也。 …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入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一)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4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14页注释18是这样解释“渺沧海之一粟”句的:“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二)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6页对“渺沧海之一粟”句及“粟”字均未作解释。(三)《古…  相似文献   

5.
石头会烂吗?     
木头会腐朽,铁会生锈,石头也会烂吗?在人们的印象中石头是不会烂的,就像大海不会干涸一样,所以用“海枯石烂心不变”来形容情志不改、意志坚定。大海确实不会枯干,而石头真的不会烂掉吗?其实石头像木头、铁器一样是会烂掉的,不过石头烂掉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  相似文献   

6.
大海探秘     
大海,曾经孕育过许多美丽的神话,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骇浪惊涛下的平静大海“无风三尺浪”,一旦狂风怒吼时,大海就会咆哮,这时巨浪滔天,令人胆战心惊.人们不禁要问:海面惊涛骇浪,海下是否也像这样?其实,海下一定深度却是一个平静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前人们还据此概括了一个成语:沧海一粟。那么,此处的“粟”指何物?一般的辞书都释为粮食的“粟”或“谷子”“谷粒”。《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汉语成语词典》1986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辞源》1983年修订本 (2000年印刷)、《辞海》1999年版,在释“沧海一粟”时,都是这样理解的(分别见第122页、76页、1863页、缩印本1072页)。不少教材和选本,则对此未作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它就是上面所指的内容,人们容…  相似文献   

8.
    
在三千多年前就有“年”字了。俗话说“欢天喜地过大年”,过年是件高兴的事。但为什么要过年呢?“年”字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年”跟农作物有关。最早的“年”字像一个人扛着一捆谷物。有的“年”字上边像禾。禾在古代就是谷物,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谷物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时间都是按照农历计算,春节这段时间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农闲季节,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过年。中国人过年非常隆重,一进腊月门,杀猪宰羊、蒸年糕、做米酒、购买年货。三十儿晚上红灯高挂,贴年画,放鞭炮…  相似文献   

9.
刘书龙 《甘肃教育》2011,(20):81-81
“沧海一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比喻非常渺小。这一成语源自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语。那么,该成语中的“粟”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工具书都把“沧海一粟”中的“粟”字解释为“谷子”或“米粒”,  相似文献   

10.
汉字趣谈     
<正>枝头点点犹金"粟"甲骨文小篆楷体"粟"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粟子,谷子。其甲骨文字形中间像足一棵成熟的谷子,而周围的小圈则表示谷粒脱落。在小篆中,"粟"字的上边已经没有了谷粒的形象,而下边却变成了"米"。后来,"粟"泛指一切粮食。因为粮食能维持人的生存所需,所以后来"粟"又引申为官员的俸禄。又因为粟粒十分微小,所以后人常常用其比喻微小的事物,如"沧海一粟"。  相似文献   

11.
咬文嚼字     
<正>春种一粒粟甲骨文的米字■中间一横,上下各三个小点,就像被压弯的水稻一样。米字中间的一笔指的是禾穗的茎,两边的小点是散落下来的谷粒。古人的米是指粟,粟是黍、稷之类的总称,也就是现在的小米、高粱等。现在我们说的  相似文献   

12.
你或许难以想象,小小的蜘蛛竟然可以只身挑战大海.一些蜘蛛可以将自己的腿当成风帆,将蛛丝当成锚,就这样漂洋过海,进行长途旅行. 以往的科学研究发现,蜘蛛可以利用蛛丝“飞行”.它们能在风的帮助下,每天“飞行”29千米.不过,由于难以控制“飞行”路线,蜘蛛经常会遭遇“空难”——被风吹入水中.不慎落水的蜘蛛是否会一身狼狈,甚至命丧黄泉呢?当然不会,它们就像会轻功的武林高手一样,能在水面上自如“行走”.  相似文献   

13.
米的恩典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相似文献   

14.
畅想     
我在花园里读书,书籍——就像百合散发着幽香;我在花园里学习,知识——就像茉莉洋溢着芬芳。我在大海边读书,书籍——就像大海任我们远航;我在大海边学习,知识——就像蓝天任我们翱翔。书籍,如果没有了你,宛若鸟儿失去了翅膀,怎能在美妙的书海里展翅飞翔?啊!我们品读,品读成人的饱经风霜,品读成材的神采飞扬,品读成功的灿烂辉煌。星亮点:比喻真是神奇,不仅能抒发内心的感受,还能让他人也感同身受。你看,第一、二节把“书籍”比做“百合”“大海”,把“知识”比做“茉莉”“蓝天”,这是多么富有自然气息的比喻,读着这些句子,我们都能从中闻到…  相似文献   

15.
米的恩典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说:“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相似文献   

16.
王(教研组长):韩愈的《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用伯乐相马的故事,来比喻知人善用.为了教好这篇课文,我们先研究如何吃透教材.张:我先提个小问题:“一食或尽粟一石”,应如何解释?刘:我查阅了词典和参考资料.古时一石是四钧,一钧是三十斤;粟,小米.因此直译为“有时一顿能吃一百二十斤小米.”李:这个说法是否科学?难道现代的马退化了,体格变得矮小了?  相似文献   

17.
暑假的一天,我去海边沙滩玩,觉得口渴,就买了瓶汽水喝,喝完便随手把汽水瓶扔进海里。突然,从我的背后传来一个声音:“是谁往我身上扔垃圾?”我左瞧瞧,右看看,没有人,真是奇怪。我刚想转身离开沙滩,这声音又响起来了。“我是大海,是你往我身上扔垃圾吗?”我惊呆了,大海怎么会说话,真是不可思议呀!这时大海又对我说:“你知道这样会污染海水,会造成鱼儿的死亡吗?”我不服气地说:“我只扔一个汽水瓶,根本就不会那么严重的。”大海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就会这么严重!”这时大海发怒了,卷起一个巨浪向我扑来。我吓了一大跳,连忙后退。大浪追了一…  相似文献   

18.
题目 扬场机能把谷粒、谷糖和小石块分开.这三种东西哪一种落地点距扬场机最近?哪一种最远?同样大小的谷粒和小石块,为什么落地点不同?解析 此题为第十届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试题.要回答本题,首先需弄清楚何为扬场机?扬场机有几种?经查阅辞海,扬场机即清洁谷物的器械.扬场机有带式和风扇式两种.若选用带式扬场机,谷糖落地点距扬场机最近,小石块落地点距扬场机最远.同样大小的谷粒和小石块,虽然飞出时速度相同,但由于小石块密度较大,则质量较大,惯性也较大;谷粒密度较小,则质量较小,惯性也较小.所以小石块能飞到较远的地方,谷粒飞到较近的…  相似文献   

19.
百慕大真的那么恐怖吗?多少飞机、船只到此就消失了? 大海是真正的“知情者”吗?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是否真的有“魔鬼三角”,至今仍是个谜……  相似文献   

20.
教材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在第 17面安排了“海市蜃楼”的阅读材料 .如图 1所示 ,沙漠里的蜃景与大海中的海市蜃楼 ,产生的原理是相似的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 ,不同的高度的空气层的温度不同 ,其折射率也不同 .物体发出的光从折射率小的空气层进入折射率大的空气层发生不断地折射 ,越来越远离法线 .当折射到一定的程度 ,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 ,发生了全反射 ,景物通过全反射而成像 ,人看到的两种蜃景现象都是全反射的像 .图 1全反射所成的像应当是倒立的像 .沙漠里的蜃景是倒立的像 ,而大海中的海市蜃楼为什么是正立的呢 ?这与空气层的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