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欣 《文教资料》2007,(16):32-33
道德情感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不仅是大学生道德主观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心理结构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针对目前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偏重道德认知教育、而轻视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教育的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戬 《教育探索》2012,(8):109-110
人的品德是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应设法让大学生做到知其为仁,以形成其道德认知;应使大学生做到动情移性,丰富其道德情感;应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以养成其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及原因1.道德情感缺失的表现道德情感作为一种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命价值和生活幸福感,影响其道德境界和社会认同。但是,当前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以及由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缺失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分别为过度沉溺网络延伸出的道德问题、网络道德的认知模糊、互联网上的言行缺乏责任感、互联网上的交往中存在情感冷漠.针对网络缺失这四个方面的表现,又从当代大学生、网络、高校以及我国道德发展的现状这四个层面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思考,最终提出以网络技术的提升为外在保障、以高校校园文化的宣传为引导、以学生自律意识的提高为内在主导、以家庭、高校、学生三者相促进为思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道德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狼抓心理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道德内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依据,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必能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而健康的道德情感,培植其果敢的道德勇气.文章在阐述道德内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内化的目标定位、模式选择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情感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影响着高校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波动性与稳定性并存、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功利性与道义性并存的特点;同时其形成过程受生理心理因素、道德认知因素和周边环境因素3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需要直接或间接的道德实践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要在正反比较中更加深刻,而且应是一种习惯性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道德情感既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志。对上海市11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是,离教育目标和理想状态仍有较大差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同群体大学生道德情感呈现出结构性的发展差异;快乐度、压力度、人际关系、课程兴趣和活动兴趣均对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显著的效应。高校在大学生情感教育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8.
在对大学生道德现状和高校德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德育困境的症结在于目前高校德育停留在道德认知教育阶段,不能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道德情感,并提出高校德育的出路是从道德认知教育转变为道德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9.
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是高校德育的重中之重。在论述了道德情感培养在德育中的作用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现状及原因,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尚而又强烈的道德情感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依托道德情感教育来实现,因此要注重道德情感培养的实践性与有效性。在高校课堂中,可运用道德两难法、体谅模式、情景模拟法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在整个过程中做到宏观把握,微观着手,保证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在细节处见光芒,无声处显成效。  相似文献   

11.
道德情感是伦理学与德育学研究绕不开的问题.人有多种多样的情感,为什么有些情感可以冠以"道德的"?研究者从情感的利他性、情感对象的性质、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等多种角度进行了探索,但很多内在矛盾依然未能得到解决.文章将道德情感理解为对善恶问题的好恶反应与态度.在不同道德处境下,作为道德主体的样态也是不同的.在不同主体样态下,对善恶的好恶反应与态度则呈现出不同的性质、类型.在不同主体样态下,也可能存在着性质各异的反道德情感.根据道德情感是对善恶的好恶反应与态度这一定位,可以把道德情感分为"赞善"(赞人赞己)的情感,包括崇敬、感恩、自豪、勇气等;"责恶"(责人责己)的道德情感,包括愤怒、恶心、蔑视、愧疚、羞耻、后悔等;混合性(赞责混合)道德情感,包括同情、宽容、关爱等.道德情感的意义在于其既是道德之端,具有激发、强化道德行动,预防、阻止不道德行动,改正错误、补救过失等作用,自身又可以沉淀、发展成为道德情操与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道德的基石,是道德的真正来源。然而由于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忽视幼儿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情感教育,导致幼儿道德情感存在严重缺失,而且其研究也比较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本文结合道德发展相关理论,对幼儿道德情感培育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促进幼儿道德情感发展及其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道德的基石,是道德的真正来源。然而由于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忽视幼儿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情感教育,导致幼儿道德情感存在严重缺失,而且其研究也比较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本文结合道德发展相关理论,对幼儿道德情感培育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促进幼儿道德情感发展及其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道德失范现象是困扰我们社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观主义价值观和功利价值追求搅乱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追求;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消解,使得功利价值追求的最后防火墙被拆除;道德底线的丧失则使得人们的行为肆无忌惮;道德情感教育的不足或缺失则使人缺乏对美德或德性的喜好和鉴赏力。而道德的重建也应立足于其产生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对6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城乡来源差异不显著;(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文理科专业差异不显著;(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会因网络交往参与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道德冷漠是当前道德危机一种直接表现,公民道德情感的缺失造就了道德冷漠。情感,尤其是利他情感是发动道德行为不可或缺的要素。现代社会公民身份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蕴含着尊重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道德情感,所以,培养公民道德情感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首先,要健全有利于公民道德成长的社会制度环境,用良好的制度促进公民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建立健全社会赏罚机制,以扬善抑恶;第三,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公民尊重他人利益,认同公共利益,自觉承担道德义务;第四,建立以个体道德生活体验为主的移情式道德情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培育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行,需要准确把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依据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学术诚信、人际交往诚信、助学贷款诚信、两性情感诚信、求职诚信、网络诚信和消费诚信进行全面的概述,并对不同年级和科类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差异进行因子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脉我国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透析其缺失原因,从而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文明生态观的构建要从转变生态观念、培养环境道德情感、强化环境道德责任、注重行为指导、环境道德原则的确立等几方面入手,以满足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其呈现出自我意识觉醒、价值取向多元和道德自律缺失的特点。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理想信念滑坡、意志品质薄弱、价值观念扭曲、义利取舍失衡、道德情感迷失、道德践履乏力的道德现状。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应着力从"接地气""亮旗帜"和"人性化"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