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唐贞观十四年起,吐蕃首次进攻唐朝藩属吐谷浑和唐西南重镇松州,到唐广德元年的百二十余年间的军事扩张,吐蕃已经占有河西、陇右及安西四镇,“诸胡之盛,莫与为比”。吐谷浑、突厥、回鹘、沙陀、党项、南诏、汉人和包括吐蕃在内的西部各族,他们在吐蕃贵族的武力威迫下颠沛流离,造成罕见的民族大迁徙。伴随着民族大迁徙出现的汉化与胡化现象,对北宋已降我国西部民族的种类及其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少民族都曾发生过规模不等的迁徙,由此而产生了迁徙史诗。迁徙史诗是西南少数民族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维度、多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一段历史。西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反映了西南众多的少数民族面临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敌对的势力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艺术地再现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4.
高黎贡山中部非主体多民族共生现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我们认为首先是因为在历史上的民族迁徙中高黎贡山作为迁徙的“走廊”,以及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和边疆开发的结果,使这里呈现了多民族共生的局面。但不同于云南其它地方的是呈现一种主体民族与多种较少民族共生的格局。高黎贡山中部因为复杂的地形特征和垂直分布的气候带,各民族原有的民族生态属性使他们寻找到了各自独特的生存空间,长期独立共存,并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区域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播学派的先驱F拉策尔认为:“一切的民族连同自然民族都有其历史性,有必要研究他们的遭遇,这些遭遇大部分是迁徙的结果。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其相互影响程度,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在此,拟就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入的原因、历史条件及迁入的主要形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随着内地对西南与岭南地区地理考察与地情知识了解的增多,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荒蛮”、神秘印象开始发生转变。一批士大夫通过深入西南地区物质生活的亲身体验,开始逐渐消除对西南地理环境的神秘恐怖认识,主要表现在对西南瘴气由恐惧转向不断探讨瘴疫的环境因素与致病机理;考察西南、岭南民族地理之风悄然兴起,对民族地区的服饰饮食文化由陌生到认同、对西南民歌音乐文化的喜爱与探究、传播等,都表明了内地文化人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地理文化观念的一些新变化。尽管并未根本改变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与宗主文化的优越感,但毕竟开始转变对西南边远地区“蛮夷”文化的态度,为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在内地与西南边远地区文化经济交流与民族团结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7.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高黎贡山不仅是滇西最早的人类居住地,同时还成为了多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走廊,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对高黎贡山地区各民族历史源流和分布状况进行专项调查,不仅能对该地区民族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对构建高黎贡山多民族和谐社区、传承多元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支撑。兴于唐宋的茶马古道遍布云南全境,成为中原内地联结西南边疆的文化走廊,是茶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在边疆的传播,各民族茶礼、茶俗、茶艺、茶道中的传统美德对历史上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对帝国主义时代基督教在我国西南地区民族的传播情况加以论述,从而进一步探讨基督教在西南民族的传播轨迹以度对西南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本从文化系统演变的一维视角,探寻民族过程对地理区域文化系统特性演变的影响。当然,在民族过程中,既有主体性的创造,也有国家政治的统辖,民族过程毕竟既是一个政治的过程,也是一个地理区域文化系统演变过程。文本从文化系统论出发,论述了历史时期民族过程是文化接触、涵化、交融和地理上的移动过程,历史时期民族集团分布是地理区域文化系统特性形成的必要条件;历史时期民族过程中的生计方式选择影响地理区域生态格局演变;民族过程引导地理区域文化系统特性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之一,目前学界对其历史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哈尼阿培聪坡坡》作为哈尼族较具代表性的迁徙史诗,详细记录了哈尼族迁徙历程中所经历与停留的地名及其不断迁徙的原因。在哈尼族族源的"南迁说"及其自北向南的迁徙的基础上,将《哈尼阿培聪坡坡》所描述的哈尼族迁徙作为西南族群大迁徙的个案,放置于"藏彝走廊"这一区域来探讨其中所出现的迁居地名及迁徙路线,并结合云南民族迁徙文化及人类学相关研究成果,对其迁徙原因作深入的分析,实现对哈尼族迁徙历史文化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公元八世纪上半页,正当大唐帝国走向衰落的时候,南诏突然崛起於云南。这个政权建立以后,虽然经过与唐中央王朝和吐蕃政权的激烈而复杂的斗争,它终于得到巩固和发展,其疆土所及“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强盛王朝。南诏以后大理继起,两个政权相沿五百多年。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出现过为数甚多的由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建立的地方政权,这些政权大多数存在的时间比较短促,统治地域较狭小。就是像辽、金那样的大国,存在的时间也是比较短促的。南诏和大理的统治一脉相承,就其统治时期之长,统治地  相似文献   

13.
吐谷浑民族迁徙的过程是与周边民族频繁交往、融合的过程,也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也促使吐谷浑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即在保留鲜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鲜卑文化为主融入羌、汉、吐蕃、西亚文化成分的吐谷浑民族独有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红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为爱穿红衣服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广西龙胜县和平乡和融水县白云、大浪乡等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偏远山区。历史上.瑶族是一个迁徙频繁的少数民族,由于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红瑶族同胞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人山唯恐不深,人林唯恐不密”。新中国成立后,红瑶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5.
濮人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古代濮人的重要聚居区,位于滇西澜沧江西岸的德斯里是云南濮人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濮人在此繁衍生息,我们可以通过当地的原始文化遗迹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6.
跨境民族阿昌族是全国各省区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阿昌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阿昌族与其他民族世代友好相处,在分布上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经济文化方面形成鲜明的共生现象;阿昌族作为跨境民族,和缅甸边境人民友好往来,保持着民间边境自由贸易,形成共同的宗教区域,对边疆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定,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新的世纪,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云南跨境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佤族文化是以“司岗里”文化和木鼓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一种多元民族文化。从自然环境看,佤族主要生存环境为内陆山区,山是孕育佤族文化的母体;从人文环境看,云南悠久的葫芦种植历史,是佤族“司岗里”文化得以产生和形成的人文环境;从内部因素看,“司岗里”文化的产生是以佤族古老的生殖崇拜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由此,可以推断,佤族“司岗里”文化至少可以说是在新时器时代就产生了。由于佤族长期受到封建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双重统治,被迫过着漂泊不定、不断遁入山林的生活,这使得“司岗里”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纵观“司岗里”文化与其他南方民族葫芦文化的关系问题,“司岗里”文化不仅仅是佤族一个民族的,而且也是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各民族共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要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民族迁徙和融合的时期,中原地区民族向四边迁徙与当地土著族融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和文化。三代时期湘鄂赣的民族和文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产物。  相似文献   

19.
“西南夷”地处边陲,其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是从汉武帝刘彻对“西南夷”经略开始 的。汉武帝时期,随着汉王朝的强盛,经略“西南夷”的条件日趋成熟。汉武帝通过设置郡县加强 对“西南夷”管理,同时实行“故俗治”、“毋赋税”、募兵屯垦和开凿交通干线等一系列开明的政治、 经济、文化政策,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加快了“西 南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白族     
《海外英语》2013,(11):40-41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贵州等地.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本期“品读中国”,我们就来聊聊白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