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智杰 《考试周刊》2009,(22):26-28
作为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中独具个性的两位作家.杰克·伦敦和沈从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了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前者以美国西海岸中国移民的生活为题材.后者以湘西世界的“乡下人”为主人公。本文以两位作家的创作视角为比较基点。围绕作品的分析探讨两位作家相似与相异的人物形象、主体意蕴、审美追求,并由之关照作者的文化背景,从而试图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一种客观公正的方法来关照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2.
在司汤达《瓦尼娜·瓦尼尼》和屠格涅夫《前夜》两篇作品中,女主人公瓦尼娜·瓦尼尼和叶琳娜生活的时代相隔不到三十年,她们的生命意识中都蕴含了较为相似的爱情观念。在追求真爱的历程中,她们在行动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然而这不完全是一个巧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位作家在创作上的相同特点。他们有相似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意念,因而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也就有了相似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丁玲和马烽是同一时代、同为解放区的作家,他们在同一时期创作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和《金宝娘》中的主人公的遭遇极为相似,但结局大相径庭.论文试从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比对两位作家对相同命题做出的异质解读.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初的英国作家司各特和俄国作家普希金都擅长历史小说的创作,并对整个欧洲历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尝试对两位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做比较,以说明他们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和《金锁记》是两部闻名于世的怪异之作,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却展示着作家对人性的不同思考,本文试从两位主人公入手寻找两部作品达标相同点、不同点,所体现的人性差异,从而也展现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6.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的《还乡》都属于环境和性格小说的范畴,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因不满现实环境而进行激烈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爱情婚姻冲突模式、悲剧类型以及悲剧成因三方面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希望让读者对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的《虹》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安娜和尼科尔的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两人童年时期的记忆创伤、两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两位作家的文化传承使然.两部作品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呈示,表现了作家自身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远藤周作是日本作家,成长过程中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洗礼,作品中充满了对基督文化的思考。而德莱赛生于传统天主教家庭,成长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变革时期,作品一度受到当时资产阶级的打击。两位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从创作背景和风格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主要将两位作家的成长背景进行比较,探讨了二者的创作思维和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9.
宗璞被称为是一位本色作家,“诚”是其创作的原则之一。透过宗璞的创作,读者不难发现在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丰厚中西文化底蕴。崇尚个性自由,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从父亲冯友兰身上所禀承的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是作家宗璞进行真诚创作的两大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0.
《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塔里的女人》写了两性在爱情中的不同表现,男性较现实、容易妥协,女性则更勇敢、执着。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加入了对生命意义和人性的思考,辰现了命运的悲剧。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主人公及其意蕴的分析,进而反观两性关系和两位作家的创作意旨。  相似文献   

11.
自恋人格使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主体意识中彰显自我和张扬创造性,在小说创作中塑造理想化和完美化的男主人公,其中抒情主人公具备道德和智商优越感,叙事主人公成为幻想中心、神话中心和情爱中心,他们是菲茨杰拉德自恋人格在小说创作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坛出现了两位小说巨匠,印第安纳的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和加利福尼亚的杰克·伦敦(Jack London)。两者都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们一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作品,在美国文坛放射出灿烂光芒。本文选取《嘉莉妹妹》和《马丁·伊登》分别作为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对两部作品中两位主人公的悲剧作一比较和分析,展现出“美国梦”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丽丝·莱辛和张爱玲是两位以关注女性命运为创作主导倾向的作家。但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却呈现明显差异,根源在于她们所秉承的中西文化精神本质及作者个人思想渊源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德·瑞那夫人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得较鲜明的一位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两位大师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虽然由于作家国籍不同,社会体制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完全雷同的人物形象,但以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解,作家笔下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德·瑞那夫人就是法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首先,两位女人公的形象都是在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司汤达…  相似文献   

15.
萨克雷和勃朗特这两位同时代、同国度的作家,在其代表作中都塑造了叛逆女性的形象,利蓓加和简·爱同属孤女、叛逆女性,但又有明显的差异。她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的不同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不同外,还在于两位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创作风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史上,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颇受争议。其中主人公保罗与母亲的情感被看作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对父亲充满敌意,想取代父亲的地位,依赖母亲的心理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本文主要阐述了保罗恋母情结产生的背景,以及保罗与两位情人之间的经历。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作品《马贩的女儿》主人公梅贝尔和乔伊斯作品《伊芙琳》主人公伊芙琳所面临的人生困境和机遇相同,却有着不同的人生结局。本文从劳伦斯和乔伊斯这两位英国文学巨匠的生活背景、社会背景和他们对人性理解的差异出发分析导致两位女性不同命运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朱继季 《文教资料》2014,(28):19-21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和《活着》都是讲述在苦难面前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不同之处在于面对苦难,索克洛夫顽强反抗,而富贵则更多地呈现出淡然和超脱的姿态。本文在分析两位主人公性格和经历之后,从文化背景、作家个性和写作背景等方面分析两位主人公面对苦难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和哈代分别是中国和英国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相差近百年,所处地域又相距遥远,在创作中不约而同地书写了各自地域的民间信仰。通过对两位作家重要作品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异域环境中的类似信仰与崇拜,及作家对此信仰的态度,从而可以了解到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类似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欲望”三部曲和《老人与海》在创作背景、动机、人物刻画和主题挖掘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 ,说明了海明威对以德莱塞为代表的美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对美国文学创作技巧的完善。处在经济高速发展 ,情感、道德危机日趋严重的时代背景下两位作家都有强烈的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愿望 ,各自在悲剧主人公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和希望 ,谱写了一曲曲美国精神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