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长之在德国浪漫主义精神资源的影响下对《红楼梦》的作者态度和文学技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挖掘出《红楼梦》中理想性和虚构性的诗学价值,是红学从史学研究到文学批评的转变过程中的不可或缺一环,具有余英时所谓的“红学革命”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一生推崇《红楼梦》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促成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毛泽东要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信手拈来《红楼梦》事例,连类比喻,说明深刻革命道理,异彩纷呈,表现了他的革命红学观。他从文学上解读《红楼梦》,表现了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致的思想。晚年的“吊膀子”是为了“掩盖政治斗争”说,无疑是认识《红楼梦》的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3.
如果用常见的对学术著作评价的来评价林先生的《红楼梦符号解读》(以下简称《解读》),说这部论著是“红学”研究的扛鼎之作,或曰这部论著站到了“红学”研究的前沿等显然是笼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林先生的这部论著除了前边所述具有的学术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第一部用文学符号学研究《红楼梦》的学术新著.这就是说,“红学”这一领域虽然被人研究了二百来年了,但至今仍有未被开垦的“处土地”,林先生是一个拓荒者,他的《解读》是当之无愧的新开发.林先生以其深厚广博的中国文化功底从文学符号学这一视角,全方位地论析了《红楼梦》,通过对作品中那些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及其编码的解读、阐释,为我们辟出一个到处是奇境胜景,满眼是灵山秀水的“红学”新境界.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评:林先生把文学符号学首次运用到《红楼梦》的研究中,不仅成就卓越,同时创立了“一种中华文化学的新型态”——“红楼”符号学”.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符号解读》是我校林方直教授的新著。本文认为,这是一部标志当代“红学”研究深度的著作。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对《红楼梦》中大量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及其编码的解读、阐释,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异彩缤纷的新奇世界;二是廓清并解决了长期困扰“红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为“红学”真正向纵深发展开辟了道路,如符号化人物、从属符号与中心人物的关系问题、人物互补与作者分身的问题;三是提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方法,如文学符号学、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的实际运用,前文本在文学研究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杜世杰先生的三部《红楼梦》研究专著,写作态度严肃,材料宏富,论证严密,其观点一反当前红学研究的倾向和看法,大有“石破天惊”之势。杜认为《红楼梦》是“前贤立言之作”,“教汉人明礼反清之作”,是一部政治小说。《红楼梦》系吴梅村所作,至于曹雪芹则是“抄写勤”的谐音,他的贡献在于对该书的披阅增删抄写传世。研究《红楼梦》应以佛法之参悟,史学之考据,文学之构思,才能得其中味。同时要以作品为研究对象,否则会弄得本末倒置。在红学研究呈世俗化趋向时,杜先生的观点及其研究方法是极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王文元 《天中学刊》2006,21(3):129-133
当前“红学”存在种种问题。“红学”一词可以用,但它不是学术;《红楼梦》研究应纳入到“文学评论”之中;“红学”不是显学,也不应该成为显学。《红楼梦》是中国许许多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它。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文化意蕴十分丰厚深广,该文化文学角度和哲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将作者多年来研究红学的成果大致按照“人物论”“事理论”的框架分类述析,阐释了巨著的深部神髓,亦是对小说主要人物及事件思想内容的抽绎解义,新见迭出,目不暇收,此文是好将出版的红学专著《<红楼梦>精解》的绪论,统揽全局, 点晴;提纲架领,窥斑见豹。  相似文献   

9.
清朝杰出的小说家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问世200多年来,对它的不断研究,逐渐汇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红学”。  相似文献   

10.
“红学”可说是派别林立,方法繁多,但有许多“红学”成果却是对读者的“误导”,其原因在于这些研究者是从非艺术鉴赏的眼光去寻找《红楼梦》之外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白盾先生提出:应“还红楼以红楼”即“还文学以文学”,这是研究“红楼”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它使“红楼”的研究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选择,上升到现代文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旧红学”的“抉微”和“索隐”《红楼梦》经程伟元和高鹗订补刊行之后,象插上了翅膀一样,很快“遍于海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众所周知,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研究《红楼梦》就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从《红楼梦》问世到“五四”运动这一个半世纪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对《红楼梦》从不同角度作出种种评论。人们把“五四”前的这一个半世纪中的《红楼梦》研究统称为“旧红学”。旧红学家,有案可稽者不下二百。他们或谓《红楼梦》为“经书”、“情书”,或谓《红楼梦》是“传己”、“传人”,各执一词,聚讼纷纭,从而形成种种派别。先是评点派苦心孤诣,要抉剔出作品的“微言大义”和“千里伏线”;而后,索隐派广征博引,想从作品中求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  相似文献   

12.
红学研究步履维艰,当前亟需“打假”纪国盛《红楼梦》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两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研究者关注。自五四运动以来,由于诸多原因,红学研究可谓盛极一时,但平心而论理论成果却不很多。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晚年在香港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红学研...  相似文献   

13.
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具有当代性、人生性和体验性特点。它拓展了《红楼梦》研究视域,重构了《红楼梦》的释义系统,展示了《红楼梦》研究新的可能,是当代“红学”研究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4.
赵建忠,男,1963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知名红学家。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红学研究,曾发起首届全国中青年和海峡两岸中青年学者红学研讨会,为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学术成就入选《红楼梦大辞典》相关条目,并被中国古代小说网“学人风采”录入,“超星学术视频”录制“知名学者学术专题片”《红楼梦与明清小说研究》48集,《人民日报》及《红楼梦学刊》等报道过其学术事略。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红学走向,是要在明确红学研究的共同旨归,把《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小说艺术推向新的时代高度,实现对《红楼梦》的超越与升华的前提下,着重于观念的转变与思维方式的更新,以现代观念重新审视红学,做出契合现代人观念,沟通现代人心灵的新探索,由脱离本体的孤立“红外线”热纷争中,回归本体,着力于文本意的诠释,关注当代文学创伤情况,特别要联系当代文学的力作与《红楼梦》的关系,进行比较对照,激活当前文学创伤,实现对《红楼梦》的继承发扬、超越升华,即便是考证,索隐也要以现代思维方式关注红学的共同旨归,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红学的共同旨归,从本体意义和诠释中寻求新的突点,寻求新的发现,形成多种研究视域,多种研究方法的交流互补,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6.
刘梦溪先生把红学研究分为索引派、考证派、小说批评派三大流派,在对这三个流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分析后,他指出:“索引派红学,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实际上已经终结了。”“考证派红学的兴旺时期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由于《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上的长篇巨制,任何一种新的文学观念或新的批评方法,都可以在红学研究中得以发挥。多样化的小说批评方法,必然为小说批评派红学打开无限广大的领域。从这一点来说,红学的小说批评具有索引派和考证派不可比拟的生命力。”(刘梦溪《红学》177、105、241页)我赞成梦溪先生的这一观点。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红学研究的主流,只能是小说批评派红学。  相似文献   

17.
当代的红学家,几乎都从社会政治角度去挖掘《红楼梦》中“反封建”的思想意义,而把与这个逻辑相抵牾的内容都视为作者因“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造成的落后面”加以回避。这样,红学研究在作家和作品思想这方面,就成了专家、学者进行主观变异加工的擂台赛,以致于在“形象大于思维”的接受学轨道上越走越远。以创立“新红学”著称的俞平伯先生,是最先用“文学的眼光”来评论《红楼梦》的学者,他在《红楼梦辨》中总结了作者写此书的“三种态度”,①意即创作本旨,应当说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8.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19.
刘再复“第二人生”的《红楼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独具的特色:源于个体生命需求和灌注主体生命体验的研究;独树一帜的“悟证”研究方法;横跨中西、博古通今的“大观”研究视野;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内容和观点.刘再复的《红楼梦》研究开拓了“红学”的别一境界,推动了“红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是红学研究史上极重要的文献,深刻地影响着红学研究。由于时代、历史的局限,该理论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将两个世界具体化。这主要根源于对红学学术史、库恩“范式”理论的误解和新旧风气的影响,有必要重审此。红学研究的深入必须建立在对红楼梦文本细读和对前人成果的创造性继承之上,这才是红学研究的真正“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