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当代散文教学现状、误区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当代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人生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的颇佳资源,亦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现当代散文教学现状,对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了剖析。同时,对现当代散文有效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并且提出了几种有效教学策略,以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优雅审美情趣和一定文学素养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散文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从宏观和和微观的结合上对中国散文艺术的经世致用思维、意象思维、顺应自然思维的特征及其作用进行了论述与概括。  相似文献   

3.
林非先生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科学地界说了散文创作与研究的特点、关键、使命价值和自己的“散文关文观”,建构了自己系统的散文理论范畴体系,着力倡导散文创作的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努力实践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的创新发展,对新时期散文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起到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台湾散文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现代散文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本文通过梳理台湾散文发展的创作走向,对台湾近五十年的散文发展进行分期,对每一阶段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主要作品进行分析评述,就海峡两岸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及一般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突出介绍分析了台湾散文在特定的时代氛围和历史条件下,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又不断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各时期散文的主要样式、成就、重要作家、流派及代表性著作,均有评述,从中可见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脉络和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作家以散文、随笔和杂论等方式写下了许多阅读《红楼梦》的认识和感羹,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和归纳。他们对《红楼梦》的种种解读,承栽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和艺术内涵,同时也折映出相当复杂的人生印痕与心灵投影。他们以切进形象的言说方式,既深化着读者对《红楼梦》的理解和认识,又填充着文学宝库里的遗产珍存,更呈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7.
五四散文话语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话语系统。以个人的视角对外在世界进行观照是五四散文独特的散文视角,直抒胸臆、对意象的描摹和对意境的创造是五四散文的艺术手法,自由流淌的结构方式是它组织材料时共同的特征,具有简单味和苦涩味语言是五四散文的语言特色。五四散文特有话语方式已经影响了整个现当代散文创作。  相似文献   

8.
百余年来,中国现当代散文经历了两次大的文体变革。第一次变革,是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在这次变革中,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散文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梁实秋等。第二次的文体解放,是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这次变革的性质,是对文学本体意义的价值还原。”“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是绝对大众化与商业化的文学,文学体裁的生存空间完全取决于它对市场运作机制能否适应。散文文体恰恰满足了这一条件。”可以说,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创作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遗憾的是,和创作上的繁荣相比,中国现当代散文却没有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黄健新著《五四散文艺术论》2006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中国散文的文体观念和创作体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学术视角,探索了五四散文文体风格形成及艺术成就。本书将五四散文创作的学术性和现代散文的文体特性融会贯通,深入和细致地阐释了五四散文的现代品性和文体特性。这部著作分四编(还有一个附编)、八章,共32.5万字。该书的理论阐述涉及到了三个层面,一是现代性的散文文体理论及现代作家的散文文体论,这部分内容被融入到了整部书的各个学术环节中,成为对五四时期各体式散文风格论析的重要参照系统。二是以现代散文理论及现代…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散文这一概念含混不清,时至今日,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依然扑朔迷离,一是无法将其与非文学散文区分,一是无法与小说、诗歌区分。要真正认识散文,必须在了解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其基本功能和具体功能入手,重新审视、梳理和界定。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散文创作第一个高峰的先秦两汉时期,受当时的文学观念和山水观念影响,山水没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散文作品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审美的自觉以及对于自身主体地位认识的强化,山水之美才开始大量进入文学主体的视野。直到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的唐宋时期,散文山水游记,终于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至上世纪末叶,中国建筑艺术理论研究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外文化交汇由对外开放、自主受动,步入能动对话、多元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建筑艺术理论研究开始了第三次的现代转型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本文以中外文化交汇和建筑艺术理论的三次现代转型为坐标,对中国现当代建筑批评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探索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道德评价与道德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评价作为人类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道德认识发展的结果。这种认识过程,是反映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人类对自身本质反思的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观念和理论并进行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述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大散文”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对散文重“类”和重“体”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从文体上而言,的确有一种“大”散文出现应予认定。第二部分,阐述“大散文”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们是:一、大篇幅、大格局;二、大境界、大气象;三,文化内涵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古代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古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散文是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散文和骈文并存;再往前追溯,就是“文”的概念,文与笔、文与言对举。而我们所讲的艺术散文又与“大散文”的概念不同。艺术散文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本质就是艺术性。当我们从这一美学特质出发,从艺术散文生成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来进行考察和研讨时,就会大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看法。本文在对这一概念进行明晰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师教育观念的主要功能以及相关的因素,旨在为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改革提供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开启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独立的散文理论出现较迟。宋代是一个散文意识日趋自觉、散文理论范畴日趋明确的时期,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坛盟主,不仅撰就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而且有大量专为散文创作阐发的见解,其中不少论说还表露出着意区分诗歌与散文的意识,显现出对散文独有的文体特质的体悟。以文字而体现生命不朽的原则贯穿于他对散文特殊功能的阐述中,致用与说经则是他认为散文最重要的两大社会功能。对于散文在表现上的特质,欧阳修的认识重心落在“论议多所发明”这一点上。他提出论议发明必须区别于哗众取宠、求奇取胜的表现方式,并力主散文的论议以明晰精要为胜。  相似文献   

18.
现当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比如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杨绛的《老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散文,几乎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无比的震撼力而足以垂范后世。为了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散文的艺术鉴赏品位,有必要采用品读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味现当代散文诸多美学特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语文还是从散文的视野看,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已是非常可观的了。与同时代别的文类相比,鲁迅早在上世纪的30年代就认为,  相似文献   

20.
<正>现当代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文本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运用文本细读法,加强学生对文本语境、情感和语言阅读的指导,使其能够领悟到教材内容的深层意义,感受到现当代散文的艺术魅力。一、引导学生细读语境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作者在表达语言时所处的环境或场合,后者是文章前后段落和句子构成的某种语言环境。在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对文本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