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文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诗歌作为一种简洁而富有美感的文体,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正是这种喜爱和推崇,使得我国的文化宝库中保留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  相似文献   

2.
入伍以来,我先后被授予"优秀地方大学生排长"、"优秀机关干部"、"优秀教员标兵"等荣誉称号,得益于自身"悦读"习惯,读书看报成为我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助我由"青年大学生"成长为"优秀排长".2000年我这个昔日地方大学生被任命为某团排长,而我学的是党史、法律专业,当排长虽然算不上艰辛,但因学用不"对口",总感到在工作上不能游刃有余.可我岗位工作、读书看报两不误.  相似文献   

3.
学术文献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且部分特征能够用于网络中文学术文献的自动识别与检索,提高学术文献的相对检准率.本文分析了学术文献的部分文体特征,并调查了检索网络中文学术文献时的主要干扰文献--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从特有表述、平均句长、中西文字符比例三个方面,对两类文献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最后就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何用于网络中文学术文献检索系统(NSIRS)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七君子事件"是在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号召下,国内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进步人士及广大人民要求抗日的重要时刻,国民党当局企图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重要罪证.从1936年11月沈钧儒等七人被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到1939年2月重庆四川高等法院一分院撤回起诉并牌告,这个事件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对于整个事件的过程,《救国时报》给予了大量的详细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及国内各界对该事件的态度.该报纸是国内外对于"七君子事件"给予最集中、最全面报道的报纸,为我们今天重构当时的历史原貌、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变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5.
张刚同志,还有张刚工作室的同仁们的事迹,我了解得较多一点.我把感受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中央前不久提出"走转改",作为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事实上,大众报业集团、张刚工作室都是走在前面的."张刚大篷车"已经100期了,确实已经成为全国学习的楷模.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两个张刚最有名,一个就是我们大众报业集团的张刚,而且报道他的大多是中央级媒体.他确实已经成为我们山东新闻界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脑技术的迅猛发展。被成为“第四种媒体”的国际互联网的影响日益增大。到1999年1月,国内上网用户已经超过210万人,注册域名1.8万个,中文站点5300多个。仅在1998年年内,互联网用户就增加了3倍。而全球目前国际互联网的用户约5000万人,并以超高速增长。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成年男子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己经超过看电视和读报纸。种种迹象显示.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正受到互联网强有力的冲击。在未来十多年间,信息传播领域的格局将被报本改变,而作为四大传媒中最传统的报纸,无疑将受到电视机普及以来最严重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5,(35):21-22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开始,其后三年间我曾在京城某报主持一个名为"文化·对话"的版面,自寻选题,自采自编,每周一期,不间断地一路走来,不管刮风下雨、发烧输液,一百多位文化名家像冥冥中的安排,依次谋面,逐个倾谈,除了满足版面的需要读者的胃口,私下里,许多人都成了联系至今的朋友.那个栏目后来被评为北京新闻奖优秀专栏,而那些不可复制的经历与见闻,一直被我看作是记者生涯中最宝贵的收获.  相似文献   

9.
在举国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江西省编辑学会主办的中文传媒杯"我在编辑岗位上成长"青年编辑演讲比赛于2011年6月26日在江西南昌成功举办。举办"中文传媒杯"青年编辑演讲比赛,对于促进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锻炼培养优秀编辑队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书信与日记,是中国历代文人使用最广泛的文体,也是档案史料的重要一页.书信,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电脑、通讯工具的日益普及,书信这一文体在传统生活中的使用逐渐被取代,然而我对其却仍未能忘怀.年少时家父短短的一封书信,在冬季里恒久地温暖着我的心.这样的感受,时下已难再重温.所以我对书信的好感,始终不渝.  相似文献   

11.
1973年7月,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也叫马振抚)公社中学15岁的女学生张玉勤受到老师的批评后投河自杀.几个月后,这起原本经过处理的事件,却被放大为一起政治事件,并波及全国.张玉勤的命运也变得荒诞,她被披上了"革命小将" "优秀共青团员"的外衣.她在考卷背后写的顺口溜,经人加工后变得家喻户晓: "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能做接班人."而她的班主任和校长则被判刑入狱.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时代日新月异。 我也一天天成长起来。 突然有一天,我和我的时代遭遇了新经济。毫无疑问,我们都被卷入其中。 政府在上网,企业也在上网。中年人在网上下围棋,青年人在网上聊天儿,商人们把商店搬上网,玩得大的,甚至可以在整出个行业平台来。不管站着进来(垂直型),还是躺  相似文献   

13.
黄楚九是我从未谋面的曾外祖父,我是在他离世近二十个年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而当时对他的所谓了解,则是来自张贴在父亲单位还有居所外墙上的大字报.无数触目惊心的字眼,至今仍然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奸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者"……我实在不愿--回忆这些不堪人目的字眼.父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也被那些造反派"顺理成章"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甚至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因为黄楚九的长孙黄绍组在台湾……我也自然被列为"黑五类",再加上我"划不清界限"而被认定不能成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我的"阶级立场"遭到拷问,说我不能背叛自己出身的"资产阶级",说我不肯坐到"无产阶级"这一边.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怎么就会影响了我的"阶级立场"?而他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或称时评,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文体,在中国新闻事业出现和发展以来,日益受到各个媒体关注和采用.这种被称之为"观念写作"的文体一诞生,就承载了中国新闻界"文以载道"的传统理想和"妙手著文章"的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从博客到微博:网络问政两会的媒体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微博: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的交互融合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中国网民给它起了个昵称"围脖".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相似文献   

16.
德国弗莱堡大学一个汉学教授给自己取中文名字叫做胜雅律,瑞士人,中国话讲的也很不错,他有部研究"三十六计"的巨著《智谋》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而他自己因此成为西方智谋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书最近也翻译到了国内.在这里,我想要表达的第一个意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经典的著作正在被人们重新发现,尤其是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在很多现代西方的著作里,我们看到了不少来自东方的智慧影子.  相似文献   

17.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市档案局的妇女组织及女同胞们近年来获得了各项荣誉:2008年,档案保管处获得了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巾帼文明示范岗"的称号;2009年,局妇委会又被市级机关妇工委授予2007-2008年"五好"基层组织的称号,1名同志被评为市级机关妇女工作先进工作者;在市妇联开展的"杭州市先进基层妇女工作者"评比活动中,尽管120多个市级机关的优秀名额只有2名,但我局的1名同志脱颖而出,获得了此项殊荣.此外还有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共青团员、市社科联系统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8.
1965年6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钢铁冶金系,被留校做院刊的编辑和记者.从此,我迈人了人生的新里程."党员怎么当?编辑、记者怎么做?"这是摆在我面前需要我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在那个年代提倡:遇到问题向毛主席著作请教.我真的这样做了,也确实找到了最好的答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9.
累并快乐着     
刘永喜 《今传媒》2007,(5):49-49
记得在毕业前的一次聚会上,当一位来自海南岛的同班同学听说我选择了新闻工作时,她竟不无幽默地说出了一句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话:"唉,祝贺你找到了一份最累的工作."当时,我对此颇觉诧异,百思不得其解,但由于年轻气盛,总觉得一切事物都很新鲜,故没有深究,而她却似笑非笑地看着我,不再言语.一晃7年过去了,这件事不幸被那位同学言中.回首自己这几年从事驻站新闻工作的实践,千言万语只可用一个字来表达:累.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1999年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全面拉开.政府上网使政府置于网络环境,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政府信息资源的组成、变化、开发思路三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了初步而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