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及其新诗批评,在确立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方面,为世人所瞩目。究其本质,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及其创作并非“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譬儿”,在他的诗歌观念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事实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础内核。其诗歌“三美”的倡导,是传统诗歌理论基础在美学方向上的发展,是现代诗歌审美理念的建立;他对新诗的批评乃至对某些诗人、诗作的否定,以及诗歌创作以“时代”、“民族”为经纬的倡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观念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更新。  相似文献   

2.
余长志 《学语文》2006,(3):13-14
在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古典诗歌作为经典文本,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资源。而现代诗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诗在新编教材中的比重也有较大调整。且在高考中已经定型为鉴赏题型。新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新诗完全不向于我们传统的古典格律诗。因此对于现代新诗的教学与古典诗歌的教学在理念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新诗是移植西方诗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诗歌样态。诗学观念、诗歌表现方法和语言工具都与传统诗歌具有不同的异质因素。  相似文献   

3.
作为30年代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现代派代表着一段追求“纯诗”的文艺思潮。虽然该派从形成到衰落不过五、六年时间,却形成了一支促使新诗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毫无疑问,40年代的“九叶诗人”和新时期的青年诗人,都是从现代派诗作中汲取了大量的艺术营养,因此说,现代派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派诗歌既不同于“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又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和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风大异其趣,其审美特质在于它是古典意境与现代意识的统一,是中国历史沉淀的审美情趣与西方现代主义审美倾向的统…  相似文献   

4.
随着21世纪到来,闻一多的事迹正从历史事件变为文化符号。其独特性在于:一方面承继屈原为代表的古代理想人格,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爱国精神;一方面又力图求新、求变,推动社会变革,追求“明天会更好”的陌生理想。这是中华民族与西方文明迎头撞击并纳入世界格局后不得不作出的艰难回应。闻一多不惜以死抗争的献身精神,把推动民族进步的努力变成了一种非凡的使命,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独特价值,必将转化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新的资源和象征,从而连接了传统与现代,昨天与今天。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认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当时的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肯定文化”,这种肯定文化执着于“灵魂”而背离了“精神”,并在古典美学的“艺术美幻相”中使其肯定性质臻于极致。马尔库塞在其早期文化批判中对这种文化的肯定性质及其审美理想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并同时提出了一种试图“寻求人的现实解放”的文化美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中,平淡的诗歌审美理想出现得很晚。“平淡”作为一种理想风格而确立,并成为一种理论的自觉,应该说是始自宋代。纵观两宋的诗话诗论,崇尚平淡是比追求雅健更为普遍的倾向,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艺术实践上也得到充分体现。白居易作为开宋诗门户的一位中唐诗人,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崇尚平淡的诗风,而且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上也充分体现了对平淡审美理想风格的追求,对平淡的诗歌审美理想在宋代的最终确立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白居易在观念意识上推崇平淡诗风可从他对陶渊明与韦应物两位诗人的态度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的诗歌深刻地影响过新诗的发展。他早期的诗作反映出对古老文明的批判精神和对西方文化的向往。赴美留学后,由于告别了故国,其“家园”意识得以苏醒和强化,“家”成为他吟咏的母题。回国后,闻一多的诗作中,爱情、祖国、人生、艺术,莫不贯穿着文艺复兴的同一内核。作为一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作家,闻一多始终没有逃离现实进入“纯粹的唯美世界”里去。  相似文献   

10.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追溯其根源,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暂从作家、作品人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