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陶行知在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发轫、发展、高潮和衰退这四个时期分别扮演了运动的关注者、参与者、领导者和拓新者等不同角色。不过,他致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公众教育体系,以建成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教育理想则终生不渝。在中国新教育运动发展过程中,陶行知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中国新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和著名教育家。如何学习陶行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2.
学堂乐歌是近代中国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新音乐形式。以此开展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教育标志的学堂乐歌教育。在效仿西方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它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相比。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代表的新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手法与乐器使用、教学机构与科目西化、专业音乐教育家培养等“硬件方面”的发展更具时代性。对清末民初新音乐教育形式——学堂乐歌教育在产生与“硬件方面”创新之处的研究,影射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等“软件方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教育本土化运动——“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它是对19世纪末中国“新教育”制度模仿移植外国教育造成的中国新教育外国化的反动。“新教育”运动是循着国势渐微——教育不良——移植模仿这一自然逻辑思维展开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主张立足中国国情,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4.
征稿启事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家级教育类中文核心学术期刊。本刊已被《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重点教育学术期刊》、《中国龙源国际期刊网》等权威数据库全文收录。本刊以突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探索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和新经验为特色,将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方法和思路,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服务于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新教育实验是当代中国具有民族文化特征与时代精神气质的中国教育学派之一。它站在社会和时代转型的制高点上,以理想的美好、信仰的虔诚与理论的彻底,吸引、团结与感染广大中小学教师,朝气蓬勃地投入到新教育实验,形成了令人注目的新教育现象,成为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亮丽文化风景。卓越课程理论是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核心理论,它在...  相似文献   

6.
新德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着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新教育”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提出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教育实验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国,20世纪初也有一批教育家曾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主张,比如陶行知曾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杨贤江也曾发表《新教育大纲》等。但今天的“新教育”显然不是过去“新教育”的自然延续,而是针对今天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弊端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主张教师无限相信学生潜…  相似文献   

7.
郭秉文活跃于民国早期教育界的年代(1914—1925),正值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界亦在民国初期形成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场域”。郭秉文凭借学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借助现代报刊传媒,广泛传播新教育理念,组织新式教育社团,大力推行新教育实践,郭秉文一跃成为民国新教育运动活跃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力远非以一校一地所能涵盖得了。同时,他亦是中外教育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成为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代言人。他领导塑造的南高东大,成长为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与北大一道构成了民国早期中国高等教育“双峰对峙”新景象。1925年郭秉文因东南大学的风潮离开国内教育界,标志着民国自由主义新教育时代的终结,然而他培育的南高学风却及于整个现代中国,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一直努力谋求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学生学习过程和企业工作过程的对接。因此,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也要正确理解新常态、去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为经济新常态供给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9.
一刘少奇教育思想是刘少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教育思想和理论在中国的继承和新发展。她的形成和发展,丰富并完善了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是刘少奇教育思想的两个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一次重要探索,蕴含典型的历史逻辑,既有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特点,更具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典型特色。高水平普及、高质量公平、高智能信息化、高标准课程、高素质教师和高效能治理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品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立德树人、优质公平、人才培养、服务发展、国家交流、教师素质和治理水平等方面具有理论的先进性、实践的引领性和发展的方向性特征,将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样板。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进一步开启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创造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境界,开辟世界教育现代化新未来。  相似文献   

11.
李慧洁 《培训与研究》2007,24(11):77-78,70
1862年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的兴起。自此以后,中国历史上数千年传衍而来的教育制度逐渐为新教育制度所替代。"新教育中国化"是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的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是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工程教育在新时代新作为的重要发力点。"新工科"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文章试从中国传统哲学层面分析"新工科"的实践原则、方法论、面向未来的适应方略等内涵。通过哲学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加认同新工科的教育理念,在认知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更好地把握新工科。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类型,其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活跃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图景。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新定位、肩负着新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时代背景、教育基础、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社会关切等因素分析高职教育发展环境,从类型、层次和功能等层面深入探讨高职教育新定位,从忠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积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科学把握高职教育新使命,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教育”不是中国社会土生土长的教育,而是外国引进的。因此,从引进之时就存在中国化问题。随着新教育的发展,它和中国社会的脱节问题愈加突出,更多的教育家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投入到中国化教育改革中,20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教育家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家们强调中国教育改革要立足中国国情,吸取中外教育经验。在实践中他们都对国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给予了较多关注。而今,国际交流愈加频繁,中国化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当时关注的国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所以,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对当今教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切实提高对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中国50周年华诞的前夕,教育部社政司、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联合召开这次会议,研讨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我曾经长期在教育战线工作并分管过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因此,我非常高兴参加这次活动。借此机会,我想谈一点感想和意见。一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走过了50年的历程。回顾这一段历程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理论教育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新中国建国初期,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确定为高等学校的…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的定位、体系与政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国教师教育体系正经历历史性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建立起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必须给教师教育新体系以明确的定位。新的将要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是以“开放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建立起这样的教师教育新体系需要相应的政策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依托。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国也迈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教育迎来怎样的"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转型升级?这是中国高职教育所亟需破解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杨晓 《教育学报》2012,(5):112-117
日本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是否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过影响,是迄今学术界尚未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通过考察杨贤江流亡日本期间完成的著作《新教育大纲》,发现其中有关"教育史以社会发展形态为分期"的框架,源于日本《劳农露西亚教育研究》一书,杨贤江将此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贯穿于《新教育大纲》始终。杨贤江正是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思想基础,间接接受了日本学者苏俄新教育研究的影响,成为在中国系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史观贡献最为突出、地位最为重要的教育家。这从客观上折射出日本苏俄新教育研究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以全景的视野,考察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认识,把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展示了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现实的交错画面。以较为完整的体系,分析了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特点和优良传统,把对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经验的研究,提高到规律性的高度,提炼出最基本、最主要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