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亮 《大观周刊》2013,(3):182-182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并且人们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语境)中进行的。所以语境对话语的语义和形式的组合及语体风格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脱离语境孤立地死记硬背单词,会导致学生不知如何正确应用所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本文就在语境中学习英语词汇的问题结舍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阐述了本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中的语境适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运用和发展的环境,它制约着语言,决定着语言的命运。”语境不是虚无缥渺的,它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构成因素,诸如题旨、上下、时间、场合、对象、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化心态等等。人们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自觉不自觉地受着语境的制约,或说自觉不自觉地适应着语境,例如人们常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人们正确运用和理解语言的先决条件,在交际活动中脱离语境人们很难把握话语或语篇的意义。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英语习语在话语或语篇中具有显著的语境意义或作用。英语习语在交际中能给交际双方提供各种语境信息,使交际双方准确地掌握话语的意义,并使交际获得成功。因此,本文认为,探讨英语习语特有的语境意义或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闻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制约着语言,决定着语言的运用。语境可分为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微观语境指口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的上下文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宏观语境包括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及交际的各种因素如时机、场合和交际人的情况等,是文章语言存在的基础。文章语言所负载的特定信息,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实现。语境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指的是作者的身份、职业、思想、意图和心境;客观因素指的是写作时的特定时间、地点、场合、读者、文体及发表方式。人们…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发展会从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中人们交际思维越活跃,产生的新词新语就越多。  相似文献   

6.
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多,外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层出不穷,如听说法,交际教学法,功能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自然法等。各种方法见仁见智,各有优势,但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法。一般来讲,各种理论的研究重点都在语言自身的特征上,但是忽视了“语言是载体”这一属性.没有一种不承载任何内容的语言存在.不考虑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就把握不好、语言本身。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工具.在交流思想、学习文化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而且是一举两得,相互…  相似文献   

7.
语言表达要得体,这也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所谓“语言得体”,就是语言表达要适应不同语境的需要。所谓“语境”不仅指上下文(包括词语之间的关系、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之间的关系),还应该包括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乃至使用语言的人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等等)。如果语言表达与各种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英 《新闻前哨》2009,(8):87-89
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范跑跑”等流行语不断涌现,被人们反复套用、化用,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其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相似文献   

9.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语境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Verschueren把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Verschueren认为交际语境属  相似文献   

10.
王萍 《工程建设与档案》2007,21(6):871-872,913
“情感”经常被用于表达建筑、表达空间,说明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所生存空间的舒适程度,这种舒适程度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最基本的设计因素,而且要考虑人们的情感因素,考虑人们的心理接受,其设计原则必须满足人体尺度和人文尺度两大方面,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人们通常把使用语言的环境或说修辞行为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叫做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说话和写章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大到社会化背景,小到具体场合,都对话语的建构和理解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新闻事实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标题如果巧妙地利用新闻发生的环境与背景,就能使新闻事实与标题融为一体,贴切、自然、和谐,具有语境美。如新闻《广州反腐:赛马场老总落马》,“赛马场”与“落马”连得十分自然贴切,那么,新闻标题的语境美如何体现呢?  相似文献   

12.
何艳  张景云 《青年记者》2016,(24):97-98
品牌跨文化传播,是指品牌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进入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和管理活动.品牌的传播不仅有内在的科学规律,而且需要根据输入国的外在社会文化特点和对品牌的既有认知和态度调整策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沟通. “隐含语境”概念的提出 “语境”一词是“语言环境”的简称,由波兰人类学家马利诺夫斯基于1923年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最早强调要从语言产生的环境本身来理解语言的意义,后来将语境细分为内部的“语言语境”和外部的“非语言语境”,再不断丰富“非语言语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试论对台湾广播语言选择的语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人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无论是认知主体,还是认知客体总是处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认知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对认知对象的感情、态度和评价。话语的施予和接受都是在大大小小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人们不可能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随心所欲地说,也不可能脱离环境因素孤立地建构话语的意义。这是语言交际双方不得不考虑的说话的环境因素——语境。钱冠连先生指出":语境  相似文献   

14.
董赛 《大观周刊》2011,(13):50-50,15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都要受到语境的影响。他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他指出:“高语境(Hc)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低语境(LC)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电”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产品推广方式,充分的反映出不同语境文化之间的特征与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泽渡 《大观周刊》2012,(44):101-102
关于汉字起源问题,各种论著观点时见离奇乖张。文字必须同时具备四个特性,并非所有书写或刻画符号一定就跟文字有关:至于各种文字代码,更不可与文字混为一谈。语言研究如果过于粗制滥造,将会降低语言科学本身的学术价值。语言属于社会行为,应将它置于社会人文语境中来观察讨论。词典是人们言语实践的行为准则,更应该遵循严格明确的科学规范。如果将汉字定义得过于宽泛,不仅使汉字学研究水平大打折扣,更不利于中华文明的普及繁荣与弘扬提高。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汉字起源问题,各种论著观点时见离奇乖张。文字必须同时具备四个特性,并非所有书写或刻画符号一定就跟文字有关。至于各种文字代码,更不可与文字混为一谈。语言研究如果过于粗制滥造,将会降低语言科学本身的学术价值。语言属于社会行为,应将它置于社会人文语境中来观察讨论。词典是人们言语实践的行为准则,更应该遵循严格明确的科学规范。如果将汉字定义得过于宽泛,不仅使汉字学研究水平大打折扣,更不利于中华文明的普及繁荣与弘扬提高。  相似文献   

17.
古成兴 《大观周刊》2013,(2):155-156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角度感知汉语,一是视觉(文字、书法),二是听觉(有声语言),缺一不可.然而综观汉语研究的历史,我们发现,东汉已有《说文解字》,而南北朝才讲四声,《切韵》到隋朝才定下来,宋朝才有《通志·七音略》.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专门的学科“诗学”“词学”“汉语音韵学”,直到20世纪后期专门研究“有声语言”的“朗读学”“朗读美学”才建立起来,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重形轻声”“重文轻语”是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倾向;而当今,广播电视业内“重采编轻播音”;各类学校“重作文轻朗读”;大众传播“口语至上”,所谓“怎么想就怎么说”,认为有声语言是“不学而能”的;人们更关注新闻传播内容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意义,而忽略了新闻播报中有声语言传播本身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徐丽亚 《新闻世界》2009,(7):187-188
外来词是语言交际材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其进入本族语的现象,人们一直存在不同的态度。本文在综合考虑外来词的历史因素、现实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及规范的必要性提出看法,并试图就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规范建议,使外来词更好地为语言交际服务。  相似文献   

20.
论新闻采访中的语言顺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卫卫 《新闻知识》2012,(7):94-95,111
本文以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依据,探讨新闻采访中的采/受双方如何顺应特定交际语境,选择得体的语言形式,使言语表达更恰当,使新闻采访顺利、成功。全文旨在证明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这两个主观语境因素,对新闻采访交际语境中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顺应现象具有很强的阐释力。记者和采访对象在新闻采访中要实现成功交际,语言选择必须做到与双方的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相顺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