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SK(问),是学习者字典中最基本的词汇。 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很少提问题。为什么学生很少提问题? 首先是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尊”的地位而学生处于“从”的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需要学生随时提问题。在课堂上从来不见有学生说个“不”字。当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想法或答案与老师不一致时,在“老师总是对的”或“学生必须遵从老师”等等观念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人,是开发人类智慧的人,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人。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就是最受人们尊敬的职业,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爱心的使者,言行的楷模,知识的化身”,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在封建社会,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塾,都要挑选“德隆望尊”的“先达”为师,故教师除“授业、解惑”之外,更承担着“传道”之重任。一、科任教…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就,一个做教师的人,应该对学生传播做人的道理;教授赖以生存的技能;解答迷惑不解的问题。教师的工作中,“授业”、“解惑”固然重要,然而最重要的应该是传播做人的道理。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实际上,“授业、解惑”是教书,“传道”为育人。  相似文献   

4.
陈慧娟 《湖北教育》2004,(10):53-53
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人,是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完善:真正的学校并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应是学生个性展现、心灵成长、精神培植的土壤:真正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5.
赵艳 《教书育人》2009,(8):64-66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定位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个词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中心,因而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种做法往往压抑了学生的发展。新形势的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关注学生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  相似文献   

6.
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句是阐释教师意义的传世名言。该名言本是表现教师功能意义,是让学生获“道”,而不是专指教师讲授传递的具体行为与活动。若解读为教育活动,也应看到韩愈所处时代教育活动的局限性。名言在新课标下的认识,应是在“解惑”活动中实现“传道授业”;新教材的实践,是以项目式“解惑”活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重新认识该名言,还有助于教师改进重讲授的偏向,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全部奥秘”。大多数教师对学生都怀着赤诚的爱,这就是师爱。大干世界,芸芸众生。在这纷繁浮华的人世问,我认为最富有爱心的人莫过于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铸就的是人的灵魂,所以人们赞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8.
一、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就是:“教人成为社会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与道德的引路人、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做人。为此,必须在学生中开展“学美德、讲规范、守礼仪”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教学法的提出及特点 (一)问题教学法的提出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古希腊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方法被称为“产婆术”,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波 《现代语文》2006,(2):27-2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定位受到强有力的冲击,《新课程标准》中,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它热切呼唤着教师在新形势下对自己所担当的角色相应做出深刻的转换。这种转换是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建构。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的“民主平等交流”作根本移位,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  相似文献   

11.
唐朝的韩愈曾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传统思想引领教师数千年,强调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者。随着礼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从重知识的传授到学生智能的培养,教育活动从关注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教育任务的完成更多地有赖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因此改革是必然的,这就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概况起来,教师应成为:  相似文献   

12.
张桂清 《青年教师》2005,(10):44-45
教师的传统角色期待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授学生知识,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由传统的“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应地教师的作用也有所转变,由传统的“主体”地位转向了“主导”地位。随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作为新型学习方式之一的自主学习备受教育研究和广大教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对话”已经成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基本话语情境。在这一教育话语情境中,教师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学生的“朋友”,更应是学生的“学长”。  相似文献   

14.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不仅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还应肩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任。在语文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更有利于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程根茂 《小学生》2011,(3):20-21
中国历来把人才的标准定为“德才兼备”,当德与才有些差异之后,在人的心目中评价的标准多偏向于“德”。常听到“这个人的人品特别好”这样的话,从中可以感到“德”的位置更为重要。作为培养人的人——“教师”德的要求更是放在首位。早在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就指出了教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的德行在教育中占首位的。教师队伍中,一位教师应是有教养者的典范,他们应身体力行的养成着学生的品德,甚至于美德。因而,教师个人的学识魅力以及人格魅力是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接受的主体。教学的含义也可以说是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一种活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即使是“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相长”也是非常重视教师作用的。这是一种把教学看成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而我国的传统教育却侧重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其目的是培养一个共性的人,一个社会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共性的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对“人”的教育越来越重要。我国自古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过去人们将教师看成是“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一切服从教师。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过去…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育、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外因)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因)适当、匀称地配合了起来,则便是还给了每个受教育者做为人的能力,教育就有了它真正的意义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呢?  相似文献   

19.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干多年前韩愈将“师道”概括得十分精练。结合当下的教育现状,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却并非易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产生,中职学生的特点也不断变化,教师在德育工作中面临着很多困惑:如何将“道”与“业”相结合教育学生为人、做事?笔者在临床护理教育教学中,寓道于、№,寓德于教,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学生难教,教师难当”这是教师们真实的惑受,也是教师们深深的焦虑。的确,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的素质要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怎样做才能牢牢地把孩子们吸引.完成“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任务呢?其实.孔圣人早巳给了我们秘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