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学民先生这部专著对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汪曾祺在小说叙事语言方面的贡献、汪曾祺与中外文化艺术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作者立论之精辟独到,结论之客观持正,都使这部论著在近年汪曾祺研究中具有总结性意义.尤其是论者使用俄罗斯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汪曾祺小说的方法,恰如探寻艺术家独到品质的一把钥匙,找到了正确的钥匙,自然会有异于他人的收获.  相似文献   

2.
毕文健 《文教资料》2008,(28):200-204
笔者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历程进行描摹,从"文体之新、风格之美、文化之厚、意义之深"四个纬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从中发现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在"地域方言与文学语言的转换、审美拓展与文学成就的非对应性、小说中蕴含的地域性文化以及汪曾祺的创作对中青年作家的影响"等方面尚存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散文化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新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方式:语言的诗化追求、叙事的平静淡然以及结构即情调的独到处理,在初步了解散文化小说基本的艺术特征的同时,使人认识和惊叹于作家在艺术技巧中所折射出的渊博精深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以及对当代文学现代走向的独到思考,从而去理解、把握当代文坛上的汪曾祺“这一个”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他创造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汪曾祺小说的平淡质朴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性之美”、“和谐之美”、“真实之关”。  相似文献   

5.
该文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接着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因为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范式,既受文化的制约,同时,又表征着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围绕论题进行论述与阐发:一、审美观念之更新;二、现代小说传统之承传;三、小说观念之进化;四、社会文化特征之反映。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扬名于1980年代中国文坛,其意义在于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脉,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因而被有识之士称作"中国士大夫文化培养起来的最后一位作家"。汪曾祺将"文气""逸品"说引进小说创作领域,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境界和小说美学的新视野。他的小说无愧为"逸品小说",同时也标志着"汪曾祺小说美学"之确立。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一,汪曾祺小说中儒道佛思想的体现。二,儒道佛思想共同构成汪曾祺小说中和谐之美。三,汪曾祺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创作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汪曾祺的创作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意义的。汪曾祺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从凡人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讴歌民族传统的道德美,人情美,人性美。他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并开始了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先声。本文就汪曾祺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成、风俗画描写等方面的特点,来勾勒其小说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凡 《华章》2011,(26)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以自己的艺术观、创作论去挖掘故乡的风俗人情中别具特质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底蕴,形成其文化型乡土作品.他小说的自然平淡之美主要体现在汪曾祺小说文本的三个方面,即汪曾祺小说“真”、“简”、“散”.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汪曾祺小说中的人文精神,指出汪曾祺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和谐,提出了汪曾祺的人文精神是富有民族个性和民族品味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人文精神是汪曾祺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该文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接着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因为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范式,既受文化的制约,同时,又表征着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围绕论题进行论述与阐述:一、审美观念之更新;二、现代小说传统之承传;三、小说观念之进化;四、社会文化特征之反映。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汪曾祺小说和谐冲淡的特质,研究者多有论述;而事实上,在这种平淡背后,还蕴藏着很多“味道“使其小说具有一种奇崛之美。叙述意图中的和谐与叙述内容的不和谐、笔调的不动声色与笔法的触目惊心两个各自对立统一的方面都体现了汪曾祺小说这种寓于平淡之中的奇崛之美。  相似文献   

13.
细读汪曾祺的小说,发现他的文本中有不少地方渗透着“和谐”之美。所谓和谐,是指事物关系的一种平衡、有序,且相对稳定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它是以系统中诸多要素的并存、共处、互动、互补为前提的;是相对于混乱、动荡、对抗、冲突而言的。在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挖掘汪曾祺小说中的和谐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对文学语言有着独到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把语言做为文学的本体,二是强调作家以“修辞立其诚”为起点的个性特征,三是主张小说语言必须贴近人物,四是重视作家的语言修炼。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的文学叙事实践着"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创作理想。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汪曾祺主要依靠将人生理想化的方式,着力于审美人生的营造与刻画,使得文本充满唯美主义色彩;同时他还注重发挥小说的伦理教化作用;为了有别于西方的人道主义,汪曾祺主要是发掘和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追求通俗的抒情与刻意的和谐,这是汪曾祺小说的特点,也是其文学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对汪曾祺小说语言的研究是汪曾祺研究的重要方面,2000年以来,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梳理:(1)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其文学语言的意义、价值的定位;(2)小说语言观及继承资源的研究;(3)小说语言功能和总体特征的研究;(4)小说语言某一方面风格、特点的研究。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不断深化、泛化,但同时存在同质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小说的主题内涵富有诗意化,它赞美和呼吁美好和谐的人性、人情和生活,与之相协调,其小说的语言也呈现出诗意化的特色。这种主题和语言的高度统一,使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了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8.
从性爱题材的拓展、悲剧意识的增强、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艺术手法的嬗变等四个方面,透视了汪曾祺90年代的新作,揭示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新变化:既有内容上的拓展,也有手法上的嬗变。同时探讨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全篇立论对于把握汪曾祺创作实践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由《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目改写成的《聊斋新义》系列小说中,汪曾祺自述在改编上主要是遵循"小改而大动"的原则,力求"参以己意,使成新篇"。《聊斋新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其现代性中。本文拟从小说技巧的融合、现代意识的注入、小说观念的更新三个层面探讨其改写中体现的现代性,并藉以观照《聊斋新义》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小说的空白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白”是汪曾祺小说写作中的重要现象。汪曾祺诗化语言气韵自生,淡化情节文气天成,放开结尾姿态横生。他的小说流畅如水,随物赋形,气韵流荡,天然充盈,流淌出心旌摇荡的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