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无"是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创的一对哲学范畴.关于"有、无",历来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韩东育先生曾著文<"有"是"有限","无"是"无极">.本文认为,"有、无"属实体范畴,"有限、无限"为属性范畴,韩先生犯了"属性范畴实体化"式的错误,故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2.
李艳丹 《文教资料》2013,(29):124-125
“宁可”的词性问题是颇有争议的。本文从认知范畴理论的角度,归纳出原型“宁可”、原型副词、原型连词、原型情态动词的属性,对比发现,“宁可”同时呈现出副词范畴、连词范畴的某些特征,它处于副词范畴和连词范畴相互渗透的部分。当“宁可”单独使用时,主要呈现出副词的特征,当“宁可”与其他词关联使用时,则主要呈现出连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界对“价”范畴属性的认定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配价虽然与句法有密切的关系。但“价”既不属于句法范畴,也不属于句法一语义或语义一句法范畴。动词的价是语义范畴的概念,属于词汇意义平面。词汇意义最终在句法结构中以一定形式体现出来,动词的价可以在句法结构中进行形式验证。  相似文献   

4.
“无”作为玄学范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是品位极高的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它的内涵到20世纪在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得到了阐释。“空”是无的变体,其本质是“悟空”、“悟道”,是文人所追求的美的人生境界。“玄”作为“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的人生体验而进入美学领域。“妙”是“非意象形称之可指”的,是“玄”的另一概念指称,但又不尽相同,它的美学内涵恰与西方的“美”相类,它的出现提高了玄学论美学的品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价值”范畴具有广泛的意义,它不只是经济学的范畴,也是一个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的范畴。“价值”是外界物满足社会人的需要的一种关系,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一个关系的范畴,关系必须是双方的。外界物自身的属性成为社会人需要的价值对象,而社会人的需要则成为外界物自身属性的价值认可。这样,二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价值。  相似文献   

6.
隐喻性量词对名词的修饰是一种再范畴化过程,具有激活名词所指事物的某种属性并使之得以突显的作用.隐喻性量词的再范畴化过程主要有视觉感观属性突显、听觉感观属性突显和心理感观属性突显三大类,其中听觉感观属性突显为英语表量结构所特有.一个名词所指事物能否成为某量词范畴的成员,取决于观察者的独特的“慧眼”,即异于他人的独特的视角化.  相似文献   

7.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范畴理论讨论了“单位射’与“双射”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可逆映射”、“I—I对应’、“单位射、“双射”诸概念之间的异同,同时证明了在集范畴、群范畴、——模范畴中“单位射”与“双射”等价;而在某些特殊范畴中二者并不等价。  相似文献   

9.
“很雪白”“非常笔直”“十分漆黑”此类突破既有规则的“副+状形”结构,具有精确传达言者主观程度量和区别描写对象的结构义。状态形容词功能的属性化、程度范畴的泛化用法以及不同程度词共现修饰同一状态形容词所反映出的概念叠加的认知心理,是形成该结构的主要动因。“副+状形”结构既遵循了“语言的象似性”原理,也表现出了言者在描述某一对象时所做出的心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成人教育范畴中的“成人”具有三重意蕴。首先,它是面向成人、为了成人的教育,这是成人教育范畴由以存在的对象所指;其次,它也是成为“人”的教育,使成人学习者学会成“人”的教育,成“人”构成了成人教育范畴的目标指向;第三,它亦是使成人学习者“成为”一个人的教育——即“成”人的教育,这是成人教育范畴的过程属性。“成人”的三重性是理解成人教育范畴的逻辑前提。成人教育研究和实践必须紧紧围绕着“成人”、成“人”、“成”人的三重特性,才能使成人教育真正体现自身的独特性与“合法性”,才能使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筹划取得符合自身特性与运行机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红  谭伟 《现代语文》2009,(11):113-116
不同的范畴化理论适用于不同的范畴,合理的范畴化理论能为语言形式负载的意义的形成与理解提供合适的解释。语言范畴分为元素范畴和关系范畴,前者适合于基于原型的范畴化理论,关注要素属性;后者适合于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关注内在关系和“完形”特征。本文在探讨范畴化理论的同时还举例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建立“范畴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原型”指导元素范畴教学,以“图式”指导关系范畴教学,使学习者能够以“范畴”及其“次范畴”为单元储存汉语知识,从而系统、灵活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12.
陈聪 《考试周刊》2013,(89):16-17
在“有”字存在句和“是”字存在句中,“有”和“是”在表显性存在时均在句法形式上有着各自所对应的同构关系.从而导致了二者在语义属性上同中有异.这是留学生在学习这两类句型时易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意象图式上的特点,验证、补充了它们的差异.进一步阐述了二者在表示存在时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清末云南有较为丰富的诗话著作,这些著作有着自身的理论特色与价值,也有较多集中讨论的诗学范畴。清末云南诗论家对诗的根源之“气”、诗与表达对象的关系之“自然性情”与“真”、诗的道德轨范之“温柔敦厚”与“和雅”、诗的技术之“法”等几个核心范畴进行了集中的阐述,表现出清末云南诗学的发展是以吸收中国传统诗学的精髓为路径的。同时,作为区域性诗学,清末云南诗学的这些重要范畴表明它以自身的地理属性和环境属性为依据追求纯真的审美风尚,有较大的包容性与丰富性,对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些重要范畴进行了拓展式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杨桦 《学子》2004,(3):34-36
本文提出了“母亲”这一概念的范畴结构,探讨了定义这类范畴的方法。“母亲”这一范畴有众多的成员,如“生母,养母,继母,未婚母亲,乳母,代理母亲,遗传母亲,生物母亲,……。词典对“母亲”的定义遵循了不同的认知模式,如:出生模式,哺育模式,婚姻模式,家系模式……。以上认知模式是“母亲”的比喻义,引申义的根源。但无一能反映“母亲”的原型意义。本文通过对“母亲”的成员的分析,提出了“母亲”的范畴结构以及定义该范畴“原型”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粉丝”名的食物范畴化理据——一个大众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原生词粉丝。与转移借词(loanshifl)粉丝2同音。粉丝2在被粉丝1投射上“食物”属性之后,升格为一个范畴词。本文从大众文化的视野,探讨大众文化作为粉丝。范畴化的理据性,并指出粉丝以食物的形态出现是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解构性、去边缘化与“绿色回归”等要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范畴化是人类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中看到相似性,并依据这种相似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某一概念的非任意的心理过程。范畴化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范畴理论经历了经典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时期。“家族相似”是范畴化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深化了人们对范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变”与“不变”,对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视野、意蕴和结构呈现新特点,但其建构依据、本质要义和基本遵循不变也不能变。“不变”是“变”的依据和基础,“变”是“不变”的发展和升华,“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更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传媒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把报社所办网站称为“报纸网络版”,从词面上看,它是以报纸为主体,属于报纸范畴,从这种提法的背景看,它缘于报社办网站初期,传媒界相当一部分人对报纸和报纸网络版关系的模糊认识,即把报纸和“报纸网络版”混为一谈。报纸和“报纸网络版”在属性、特性、功能、表达方式、发行方式、传统方式、读对象、版面设置、受地域限制程度、管理机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两属于不同范畴;这种称谓也反映出传媒界对报社所办网站定位认识上的模糊性。将报社所办网站称为“报纸网络版”是不科学的,称为“报纸网站”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9.
“味”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典型的范畴,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对“味”范畴进行了细致详尽的研究,它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重要切入口,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精神的具体化表现.在当今社会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西方美学概念和范畴层出不穷,“味”作为中国美学特色范畴,仍然没有失去它的影响力.研究“味”范畴,对现代文论构建与完善具有特殊意义,对当今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回顾和论述了确立“邓小平理论”范畴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并对十四大和七大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