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本文在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南红树林湿地系统与海岸带渔业生产的联系机制,利用Tait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法、营养动态模式和Cushing模式,定量地研究了华南红树林湿地系统与海岸带渔业生产关系,结果表明:华南红树林湿地系统的生产量的输入对该海域的渔业生产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嘟嘟闯关记     
物理课堂上,老师问大家:“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各国数十万人失去生命,除了海底地震外,大家知道还有什么可能引发海啸吗?”  相似文献   

3.
最近媒体报道今年1月渤海冰冻达到海域50%,渤海山东海域沿岸出现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海水结冰,渤海湾冰层厚度超过半米。而国外欧洲国家也报道今年寒气逼人,有一些人被冻死。最近媒体也报道后知后觉的一些北方、上海、浙江大款们携款前往海南抢购房屋,海南宾馆爆满。但  相似文献   

4.
弱小的西澳大利亚寒流高中地理(试验修订本·必修)上册课本(2000年第2版)74页指出: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西澳寒流比本格拉寒流、秘鲁寒流都弱得多。西澳寒流水温比同纬度的本格拉寒流、秘鲁寒流略高。凡有寒流经过的沿岸,其气温必低于同纬度暖流所经过的沿岸。如里约热内卢1、7月均温比同纬度  相似文献   

5.
海啸     
王良敏 《初中生》2005,(11):12-13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上午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灾难,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15万余人丧生。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 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2—2005年三亚榆林湾海域巡航监测结果,分析评价了该海域水质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榆林湾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湾内红沙港养殖区水体受到营养盐、有机质污染.营养化程度呈现加剧趋势,提出了防止该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质恶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99年1月、1999年3月、2000年1月及2000年7月考试的《经济数学基础》四份试题进行了统计,总结了考试要点,并作评价与分析,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崔琪 《中学理科》2005,(5):26-27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地震及海啸,造成十多万人死亡.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下面对以此为背景材料的理综试题作简要的分析解答.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青少年公众参与意识的现状,测度漓江流域范围内的青少年对漓江流域环境治理的关注程度,以及他们所喜欢和易于接受的信息交流方式,作者于2007年和2008年在漓江沿岸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入户访谈,并且在桂林市阳朔县福利镇中心小学和兴坪镇中心小学两个学校进行了公众参与意识问卷调查,对漓江沿岸小学生的环境保护与环境参与意识及其效果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青少年公众参与意识的现状,测度漓江流域范围内的青少年对漓江流域环境治理的关注程度,以及他们所喜欢和易于接受的信息交流方式,作者于2007年和2008年在漓江沿岸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入户访谈,并且在桂林市阳朔县福利镇中心小学和兴坪镇中心小学两个学校进行了公众参与意识问卷调查,对漓江沿岸小学生的环境保护与环境参与意识及其效果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带,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山西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的实际情况,从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成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牧民族具有保护草原、保护森林、保护水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牲畜的优良化传统和生态习俗。游牧民族生态环境保护的优良传统和价值体系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达到社会经济、化、人口、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Urb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elps students to recognize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practices of cities.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practice of developing such ecological place meaning, we conducted narrative research with educators and students in urb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Bronx, New York City. Narratives showed that educators are cultivating ecological place meaning to help students appreciate ecological aspects of cities, and develop their imagination of how their environment could be improved. Such ecological place meaning is nurtured through direct experiences with the urban environment,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in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communities,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cologic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4.
以制度创新推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部大开发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意义重大,西部大开发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我国的相关体制与制度尚不适应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当务之急是推进制度创新,构建和完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5.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当前许多国家面临的两难选择。作为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重庆市万州区而言,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更具有紧迫性和挑战性。万州区既是国家级贫困城市、重庆市"一圈两翼"中"渝东北翼"的中心城市,又是三峡库区的腹心城市,一方面,发展地区经济,摆脱贫困,实现区域经济的腾飞,是万州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长江水资源环境和沿江水土资源、植物资源等,又是万州区必然的历史使命。用万州区2002—2011年的相关数据来分析万州社会经济发展与工业三废的关系,既能掌握和理解万州地区生产总值与工业三废之间的关系,又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为万州这样的生态脆弱型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也能进一步的检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类似地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全球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工业文明社会理念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此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我国政府在新时期职能如何定位。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当前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总的来说,政府在经济发展、完善政治机制、生态文化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陈香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27-12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建设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威胁。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着眼未来发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益,则变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正在以历史上最脆弱、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进行全面小康衬会的建设。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牛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要促进西部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严峻现状,决定了对生态环境运用刑法保护的必要性。我们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并从生态环境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等方面就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了一些研究。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较多,因此,必须加强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