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学生量感的培养离不开测量单位的教学,其中长度单位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针对学生度量意识缺少、课堂测量活动缺失、教材整体建构缺乏等问题,在“长度单位”单元教学中提出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经历“量”的活动,积累具身体验,发展度量意识;体会“量”的比较,发展推理意识,提高估测意识与能力;建构“量”的勾连,形成结构化知识,实现迁移与关联。  相似文献   

2.
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形式和手段。本文对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以及教师怎样适应“研究性学习”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温胜春 《学苑教育》2012,(21):47-47
“问题意识”指的是在认知活动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积极探究以及主动质疑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思维活动当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保护及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爱问、会问和敢问。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的诞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培养方向,对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和“释疑”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是当前与今后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文章根据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现代数学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分析“情境—问题”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然后结合数学解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行阐述,旨在说明情境问题对于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初中科学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其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一步研究的心理品质。对初中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问题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者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创新始于“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对职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9.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并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1.
“问题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它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它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高中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12.
丁玉明 《学子》2014,(9):70-70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初中物理教学立足于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富有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简单地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或是意识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青海教育》2008,(5):61-61
“创设”与“设置”是近义词,但是,两者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前者预设了对教师创造性行为的要求,而后者却不包含此义。“创设”意味着教师的创造和精心设计,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设置”可能意味着教师提供的只是一种现成的、未经过加工的情境,其中并不含有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中小学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难以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许多学校往往只能由教师提供题目让学生选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可以说,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即“学问”是从“问”开始的,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的目标。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就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解决的难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  相似文献   

17.
廖仕国  中慧 《理科爱好者》2003,(24):35-35,55
数学新教材、新大纲,将“形成数学创新意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应有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就是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曾仁付 《四川教育》2002,(10):44-45
“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指“有关知识的获取、转化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方法的归纳、发现、概括过程;决策的决定等过程。”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发现问题本身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要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前提。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发现问题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互相勉励、互相信任,共同提…  相似文献   

19.
一、背景透视 据报道:“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调查18堂课,经统计只有一名学生在语文课上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另一堂课上任课教师竟然一气提了98个问题”。这种“满堂问”让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其实这种课堂只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一个缩影,它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创新教育,要求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20.
陈环  石伶 《贵州教育》2010,(15):38-39
练习内容 北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4—57页,“巩固与应用”。 练习目标 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以及从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