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出发,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探讨《围城》英译化负载词的有效翻译,指出在翻译研究中,译者应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坚持"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以准确传达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病名英译的不同方法,呼唤合理的解读与评判。“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生态意识越来越浓厚的学术界出现的新译论。本文以《内经》中含“痹”的十个病名术语为便,比较不同的英译本,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来解读不同译法出现的原因,提出如欲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不同译文,需了解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多维转换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小漫 《科教文汇》2008,(19):254-254
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同时指出翻译中文化信息走失的几种情况,然后列举几种补偿手段以减少信息的损失。并指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提高对文化信息走失的识别能力,选择不同的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4.
杨楠 《科技风》2014,(8):170-170
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具有丰富的启发性问题,译者对源文文化中的语设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在新语境中的原文再现,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同时又与译文的读者有着交际。本文从文化预设的角度对长篇小说《喜福会》译本中译者的不同解读和选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物质、社会、观念以及语言这个文化方面进行分层,选用程乃珊和于人瑞翻译的两部译作进行定性分析,探讨文化预设对译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宋乔 《科教文汇》2013,(20):95-95,116
文化缺省的存在给译者带来诸多困难,译者在处理该问题时常会用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补偿策略。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屡见不鲜。在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中,运用多种翻译补偿策略为译者提供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从文化传译的角度,通过对《瓦尔登湖》徐迟和王光林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其中引用的大量神话和典故,以及孔孟之道等文化元素进行重现,从而产生的不同效果。译者在不断提升自己审美、表达能力之外,要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才能选择最佳译法,达到文化传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杨红英 《科教文汇》2008,(23):250-250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将《围城》中的文化负载词语归为五大类,并且分析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以及《围城》译者对文化负载词语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将《围城》中的文化负载词语归为五大类,并且分析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以及《围城》译者对文化负载词语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叶玲 《科教文汇》2007,(11X):192-192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为了准确传达源语文本的信息,笔者提倡异化和归化的交替使用的。这就要求了译者熟知不同的文化,不单把文本意思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更要有效地传递文字里隐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彭翠 《科教文汇》2012,(5):134-135
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该如何处理汉语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呢?本文通过分析《兰亭集序》的翻译,提出了一些方法.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仔细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才能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相似文献   

11.
戏剧译本的对象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读者,而且还包括导演、演员与观众。译者在翻译中应时刻注意译本的可演出性。在处理剧本中的文化因素时,应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及传统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比较《茶馆》的两个英译本,探讨了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其恰当翻译是衡量译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本文对《牡丹亭》两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阐明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应在译语读者所能接受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留汉民族文化色彩,在传播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其概念意义与文化信息传达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陈莹 《科教文汇》2014,(25):159-160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在所有语言要素中,与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词汇,而文化负载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立足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两部英译本中的典型示例进行比较评估及详尽分析。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应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采取多样的翻译策略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的特色,以便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等值翻译,这便要求译者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翻译文化因素时尽可能多地使用异化策略。必要时,适当地采用“中国英语”而非“中式英语”对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5.
在一切翻译实践中,所有译者都在力求使译作达到翻译的至高境界“信、达、雅”,也就是力求以最适合的形式风格准确地传达原作者的表述,但具体如何权衡选取最适合的形式,确实是每位译者竭尽心思所要达到的,译作的真与美就是译者卓著翻译思路的体现。对于汉英平行语料库而言,如何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就决定了该译作能否达到与原作的“形似”美和“神似”美,而对于语料库的使用者而言,解读译作之美,或研究统计翻译方法,也是要通过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探索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文化图式差异对翻译《红楼梦》中人名所造成的障碍,并考查译者如何调整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史汉生 《今日科苑》2007,(16):237-238
在文化传播翻译中,常常会遇到不同的文化传播障碍。译者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加以详细、深入的文化考证方可将其译成另一种语言。这一点不同于对原作的语言风格,篇章结构及思想内容等的表述,是一种以历史资料及现实事实为基础的详细的调查研究。这种文化考证需要译者具有深入钻研的精神和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本文通过具体例证说明这种文化考证在文化传播翻译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而受到日益关注。电影翻译在不同文化间搭建了桥梁,起到了沟通原作和译语观众的重要作用。为了解决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译者在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重构显得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蒹葭》以其优美明快的音韵,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诗经翻译的热点,译者的宠儿。原诗中的模糊语言更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把握中国文化,深刻了解原诗意境。本文旨在比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名译者的《蒹葭》译本中的模糊语翻译,欣赏其优美的译文同时,探出中西思维差异乃是模糊语翻译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