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和“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地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维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启事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作文教学重语言、轻文化,重技巧、轻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想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3.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学生作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  相似文献   

4.
作为学生作的第一读,感触最深的是“人”、“”分离。翻阅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学才情,学生从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5.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人“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6.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壁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7.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 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 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 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8.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籍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其一,一味宣扬“立意要高”的衡文标准。其二,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其三,淡薄角色意识的话语趋同。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能只是大难,而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  相似文献   

9.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  相似文献   

10.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作文教学重语言、轻文化,重技巧、轻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想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教育中一个很本质的东西就是建构高尚的人格大厦。它不仅催生人的“理性觉醒”,也催生人的“良知自觉”。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教学长期走在“泛政治化”的故…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生作的第一读,感触最深的是“人”“”分离。当我们将作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他们的作,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  相似文献   

12.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5,(10):10-12
作为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我们历来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文”分离。翻阅学生习作,你会感到,学生作文中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亲身经历的原生态之间相去甚远,作文中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积淀之间不尽一致,学生从生活积累的贫乏滑向了精神的贫乏,从习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不难理解,当作文功能异化为“应试工具”的时候,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的缺失便会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这与“习作”教学的基本宗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学才情。学生从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的关系,使“人”融入“”,“”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合璧的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和“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人格已经人为折损了。翻阅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一味宣扬“立意要新”的衡量标准。 在作文教学中“立意要高”这…  相似文献   

15.
索民城 《农村教育》2006,(7):120-121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心灵锈迹斑斑,精神家园荒芜萧索。我每当批阅作文时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只有将“人”和“文”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实现做人素质与作文水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教材的变革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语文教学的新气象.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却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更新,一方面是学生面对作文依然愁眉苦脸、叫苦连天.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一方面教师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津津乐道于培养了多少擅长编造"美丽的谎言"的"写作尖子";一方面学生们尽管有千百个不同的个性差异,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构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规范话语",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7.
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仍是学生最忧愁的作业,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提起作文就心烦.作文中的学生成了一个灰色的生存群体.对语文教师来讲,作文教学是他们的一段沉重的心情故事,简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的模式、套路、技巧的训练的时候,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已经锈迹斑斑,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折损.不可否认,现在的小学生的习作现状确实很"骨感".  相似文献   

18.
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似乎很少重视“人本”,短视和功利性.使师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立竿见影的“文本”。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翻阅他们的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使学生的作文形成了一种新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假、大、空现象。  相似文献   

19.
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从学生个性的表达需要组织教学过程和写作过程。而是把学生“物化”后,简单地按预设的“体系”“模式”“套路”“程序”,像造机器那样,把一个个零部件造好后,再按设计“程序”组装起来,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机器。那知写作“零件”一项都没少学,并且是年复一年地“复制”,到头来学生非但按“体系”“模式”“套路”“程序”写不出作文,反而导致悟性失落,灵性泯灭,人格异化,主体意识迷失,就连谁在作文都不知道。因而,作文过程必须从“体系”“程式”“套路”中解脱出来,还其本真,展示个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我们历来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文”分离。翻阅学生习作,你会感到,学生作文中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亲身经历的原生态之间相去甚远,作文中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积淀之间不尽一致,学生从生活积累的贫乏滑向了精神的贫乏,从习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不难理解,当作文功能异化为“应试工具”的时候,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的缺失便会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这与“习作”教学的基本宗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针对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对习作提出了以下目标:对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