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基于文献引证关系的数字图书馆协同推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过滤算法应用于数字图书馆推荐系统有诸多优点,然而在系统启动初期存在最初评价问题和数据稀疏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引入文献引证关系于数字图书馆协同过滤算法。文献引证关系能够较好的反映文献作者对参考文献、引证文献的兴趣评价。基于文献引证关系的数字图书馆协同过滤算法引入作者的文献评价信息,解决了协同过滤算法固有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推荐质量。  相似文献   

2.
桑进林 《高中生》2012,(30):8-9
引证法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适时引用公理、名言警句、历史文献、谚语、成语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的好处是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考生在议论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引证法,可以为文章增添文采,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观点  相似文献   

3.
对《汉语大字典》中存在失误的部分引证进行校勘。校勘分为两部分,一是引证内容的校勘,其中存在失误的有9条。二是引证题目作者的校勘,其中存在失误的有8条。  相似文献   

4.
学术研究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活动以前人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为前提。参考文献引证的整体质量,既成为评价生态学术质量的一种工具,也因此是生态学术质量的现实写照。不过,参考文献引证的复杂性以及基于参考文献数量统计的各种评价指标的局限性,致使评价的合理程度与可信程度受到了限制,进而引发普遍质疑。要改变这种现状着实困难,目前应在引证著录、审读编辑和质量评价三个直接环节上做些调整,其中研究主体充分自觉的学术研究行为——保证引证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是首要前提与根本途径,完善基于参考文献准确引证与科学统计的评价体系是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学术研究向来重视引证献。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将清儒治学风格总结为十个特点,其中涉及引证献的有三条:“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臆度,在所比摈”,“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采用旧说,必明引之,抄说认为大不德”。可见,清儒将献引证视为治学应遵循的学术道德。引证献有三项功能:一是权属功能。完整而准确地标注引证献,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字典》引证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针对《汉语大字典》在“引证”(书证和例证)方面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引证与释义不符”、“引证标点疏误”、“书名、篇名、作舛误”等九个方面,旁征博引、详加解说,逐项逐字地予以辨析指正。这种校雠勘误的工作,对《汉语大字典》这部大型工具书的修订再版,无疑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7.
要想写好议论文就必须用好例证和引证。当然,如果能在一篇文章中综合运用好例证和引证,就更锦上添花了。如何用好例证和引证呢?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证的结构和论证的方法》一文在介绍“引证法”时,有这样几句说明:“引证法,是用已知的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个别性论点.这就是所谓的‘事理论证’.引证法常常表现为引用经典性言论,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和领袖的有关论述或名人如鲁迅等的言论,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除此而外,公认的原则、公理、格言、成语、俗谚等,也都可以用来作为立论的根据.”这里,编者将“引证法’等同于“事理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作为论据,以此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得"滥"而不精、不准,"引"而不"析"、不"证",使议论文变成"观点加引语",这是中学生运用引证法的常见失误。作为理论论证的重要方法,怎样发挥引证法权威性和说服力强的优势呢?《真话的"敢说"与"乐听"》一文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0.
引证研究存在着“质量”和“影响力”缺失的局限.通过对造成引证研究“质量”和“影响力”缺失因素的定量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质量”和“影响力”缺失的内在联系,并初步提出了弥补引证研究“质量”和“影响力”缺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