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留下信史     
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刘知几说过:“史者,当时之文也”,“皆记即日当时之事”。古代的史官,颇像今天的新闻记者,为皇帝编写“起居注”的左史、右史,“人主有命,则逼阶(靠近台阶)延首(伸着脑袋)而听之,退而编录,以为起居注”。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史记》中说他专门养有侍史。他每次接待客人,酣饮谈论,就让侍史躲在屏风后面,将他和客人们谈论的话随时记下来,作为史料保存。这么说来,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书籍,不过是昨天的新闻罢了。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历史、文学之间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悉心耙梳烟波浩渺的历史文献和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活灵活现着曾经的新闻和现在的历史,而借助传播,它们都有了长久的生命.历史的当代演绎新闻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观点:昨日的历史是其时之新闻,今天的新闻将成为明日之历史.关于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学界共识度极高.1898年,谭嗣同在《湘报·后序下》中说:“新会梁氏,有君史民史之说,报纸即民史也.”①唐才常在《史学略论》中说:“泰西不立史馆,盖报馆即其史馆也……盖今日之报章,即异日之史料.”②李大钊在《报与史》一文中认为:“报的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③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报纸与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史所记述的,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新闻.报纸上的新闻,过了一段时期以后,又会衍变为被后人记述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樊艳丽 《新闻窗》2008,(1):113-114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著作两千年来备受推崇,除了它是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梁启超言:“《史记》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关于新闻和史的亲缘关系,谭嗣同有“报纸,即民史也”的见解。今人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脱胎于史传文学,它与历史、文学关系密切。史传记述历史,人物通讯反映现实,两者都要求从真人真事着眼,  相似文献   

4.
1918年,蔡元培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作序时写到:“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新闻之内容,无异于史也”(1),点明了新闻和历史的关系。梁启超曾说报馆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子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2),其中“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指的就是新闻与历史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来信:读7期,愿献疑一、二。第13页“香港《史记》出版”条说香港出版了一本写香港历史的书,书名就叫《史记》,我觉得这事未必妥当,《史记》是中国史籍名著,不应再出一本内容迥异的《史记》,不容《史记》出现双包案。否则应属于取书名不当。因此,颇疑“香港《史记》”是否为“《香港史记》”之误,另外,写香港历史的《史记》,似不能如该文所称之为“香港版《史记》”,“香港版《史记》”只能以之称由香港出版之司马迁《史记》。 第11页言书中之序应排于目录之前,甚是。不仅“现代书籍”如是,据我印象,中国古籍似亦大多如是。这种排列次序是合乎逻辑的。但如目录排在序言之前  相似文献   

6.
记与行     
记与行孙月沐“记者”,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者”。用新闻的行话说,是将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客观地记录下来,发表出来。换言之,“记”乃是记者安身立命之本,记者之首要任务。这似乎已是新闻常识,新闻ABC了。可我们说,仅仅会记,是不够的。如果一个记者仅仅满足于...  相似文献   

7.
史、志关系相当密切,二者有其相同的方面,但也有其相异的方面。史为记事,志为述地记人。史、志的发展,各自有渊源,而史先于志。《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四方之志”。注引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三书为地方史之起源。为何《周礼》称“四方之志”,而不称史,因“史”是当时的官名,故说春官小史“掌邦国四方之志”。梁启  相似文献   

8.
编史修志是对过去的社会状况(或某一方面、某一事件)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追记的活动。而编史修志所依赖的材料,除了当时对某一方面、某一事件,乃至整个社会状况所留下的原始记录之外,更主要的,更大量的,还是当时见诸报刊、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李大钊先生曾说过:“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历史是过去、旧的、社会状况的写真。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词》)。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时候,见诸当时报刊、广播、电视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有为当时现实服务,又有作为历史见证的史料价值和作用。尽管每一个记者、编辑、乃至每一家新闻机构,在采写、编辑和发布新闻时,谁也没有去考虑新闻报道的史料价值,伹客观上,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林帆同志,提出了新闻是“事学”的新观点.他说,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新闻是“事学”。因为新闻主要是写事,报道典型事件;即使是人物新闻,还是因事及人,离不开大量事迹。他从渊源、界说、时新、真实、体式五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渊源:“新闻即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不同仅在“时差”.史和率分不开,新闻和事也分不开.总起来看,渊源有二.从记事的事态与时态的联系,情报——新闻——历史三者联系成一线估计到将要发生的事苗或未便立即报道的,属情报;已发生并及时报道的时事,即新闻;  相似文献   

10.
历史和新闻是两门不同的学问,又是两门相通的学问。历史是过去的记录,新闻是现在的记录。历史是当时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研究昨天的历史,可以了解今天新闻发生的由来和走势;研究今天的新闻,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延续。所以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以新闻为鉴,可以明因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是王羲之的历史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是杜牧的新闻观。前者强调的是要把今天发生的新闻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去认识过去;后者强调…  相似文献   

11.
二、史 部 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四部分类,史部居第二位,著录史书。 (一)释“史” 我们要探求史部文献的学术源流,就不能不首先了解“史”字的意义。 “史”字本义《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又”是右手,右手持“中”,许慎训“中”为“正”,指人的品德,意谓史者记事要秉持中正之德。但是,品德是无形之物,不可手持,所以后人多不同意许慎对“中”的解释。那么,“中”是什么呢?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象手持简形。……‘持中’即持册之象也。”江永《周礼疑义  相似文献   

12.
江凌 《今传媒》2010,(3):112-116
什么是新闻史?什么是历史研究的内涵?中西学者有不同的回答。戈公振先生曾说:"所谓报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1]知名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新闻史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武士临阵对敌,勇气乃取胜之本,胆量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谈到吃新闻饭的“文人”——记者,强调胆量,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胆量之于记者,也是非同小可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说过:“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刘知几所说的“才、学、识”,  相似文献   

14.
人物传记,这里主要指文学传记,近几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人物传记,作为纪实文学的一种,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取决于它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就文体而言,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的“半诗半史”上。 何谓“半诗半史”?前人对此有所论列。 梅林在他所著的《马克思传》“序言”中说:“一切历史的著作同时是艺术和科学的,而且这尤其适用于传记。”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对司马迁的《史记》所作的评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资深高级编辑缪雨,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从新闻学的角度研究《史记》,写成《史记与新闻学》一书,最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中国新闻书店有售。 全书共分九章四十三节。这里略举一些章节名称,便可知其内容大概:如“《史记》里藏有新闻学”、“司马迁——伟大的‘记者’”、“《史记》的实录精神”、“历史家和新闻记者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图书目录起源之说尽管有四,然其中“篇目说” (即:“单书目录”),是很值得研究的。我国图书目录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91年,司马迁的《史记》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其目录体系在当时实力新创。它是单书目录,集目录三要素(序、篇名、篇次)之大成,有目录的內容和目录的型式,是为图书目录之始。刘向、刘歆的“七略”,则是“群书目录”之始,使《史记》单书目录开创的目录体系更趋完善。无论是《史记》目录还是“七略”,都是“条其篇目,撮其旨意”的分类目录体系。直到李贽的《藏书》编纂完成的1597年,“分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今年第二期《读者论坛》载有署名金晴太的《加强核对杜绝谬误》一文,批评浙江日报的“思想漫谈”《莫效齐桓公忌医》“把‘齐桓侯’错为‘齐桓公’”。它说:“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君齐襄公之庶弟公子小白”,“齐桓侯是齐君田午,战国时代的人”,“公与侯一字之差,用到忌医这个历史故事上,就差了几百年时间”。对此,我想谈几点意见: 第一,上述“忌医”的故事,一般都根据《史记·扁鹊传》,说战国时名医扁鹊及时看  相似文献   

18.
当代“史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及其作者张涛郑志东,靳纯刚,郝子房司马迁的《史记》,世人无不知晓,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特色也成为从汉到明23史修史的典范,如今,又一部继《史记》精华,承明清民国通史演义文学之后,被学者读者誉为"2...  相似文献   

19.
留住昨天     
新闻是“易碎品”,这是仅就时人的新鲜感而言;而就其政治或军事或经济或思想或文化等时代剪影的价值来说,新闻,尤其是重要的新闻,决不“易碎”,而是具有长远以至永久的生命力的。如《史j对等许多传记,由于古代的条件所限,不可能是“现场报道”,而若是,那谁能说它们是“易碎品”呢?同样的道理,好的新闻也是“史记”;今天报道的新闻到了明天就成了昨天的历史,作者做的是“写好今天,留住昨天”的工作。许多光彩灿然的人物的事迹和反映时代特色的事件,他们和它们有的已经过去了五年、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然而没有“矿’,而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