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闻天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影响和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进行“兵谏”。在中共的积极调停下,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与宋氏兄妹业已达成的六项和平协议,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而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通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一、通蒋抗日方针的提出与制定逼蒋抗日的主张首先是张学良将军提出来的。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特别是1934年他从德国回国后,“拥护领袖的呼声比别人喊得更高、更响,对于先安…  相似文献   

3.
杨虎城将军是中外著名的爱国军人。他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定认识。他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最先倡导抗击日本的侵略。他深恶痛绝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了逼蒋抗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并同张学良一起,十分坚决而又极其果敢地发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他仍然不懈地致力于抗日的宣传活动,为推动全国一致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蒋介石对杨虎城的爱国行动极端仇恨,将他监禁十二年后加以杀害。今年是杨虎城被害  相似文献   

4.
<正> 杨虎城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我国著名的爱国将军。他领导的十七路军与张学良将军领导的东北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挽救民族危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联共抗日、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他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扭转了时局,把中国由内战推向了抗战的道路,为中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是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其中事变前中共对张学良、杨虎城开展的统战工作对事变的屐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共的抗日主张激发了张、杨的爱国之心,中共的诚意感化了张、、杨,中共的努力促进了张、杨的团结合作。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是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其中事变前中共对张学良、杨虎城开展的统战工作对事变的发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共的抗日主张激发了张、杨的爱国之心,中共的诚意感化了张、杨,中共的努力促进了张、杨的团结合作.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西安事变五十周年。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诚两将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反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坚持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发动的 一九三六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中日民族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化。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博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民族  相似文献   

8.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逼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193 6年 1 2月 1 2日清晨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了改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 ,为了实现联共抗日的目标 ,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扣蒋”、南京的军事威胁面前以及和评谈判中 ,两人始终步调一致 ,密切合作。然而 ,在放蒋这一问题上 ,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甚至决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一、张之主张 :有条件还是无条件现在 ,几乎所有的论著和回忆材料都声称 :事变期间 ,张一再对部下表示 :只要蒋介石答应我们抗日的要求 ,我们便放他 ,还拥护他做领袖。并据此得出 :张之放蒋…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国内外史学界都重视这个课题的研究。但是,究竟如何解释这次事变?如何评价张、杨和中共在这次事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解释这次事变与整个中国历史的联系?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看法往往大径庭。有一种观点认为: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捉住蒋介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没有主见,束手无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要得益于中共和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拙著《西安事变史话》一书中持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强调,张杨二将军始终是西安事变的领导者,而中共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是“协助”、“调停”。为了阐明这个观点,笔者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在西安事变扣蒋战斗打响及捉蒋时间上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张魁堂先生的“文寅”扣蒋说,从张、杨部署的统一行动时间、事变发动的整个过程、西安城内扣押蒋系军政大员的时间、捉住蒋介石的时间、中共对事变的反应等五个方面,用详实的史料,再次论证了扣蒋发生在12月12日早晨6点钟左右,捉住蒋介石在8点钟左右。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不同抗战观念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道炫 《历史教学》2004,7(3):11-17
西安事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事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立场、中共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反应、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及事变的发起与解决过程看,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与张学良、中共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两条抗战道路,即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观念上的冲突.正是由于西安事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蒋介石自我中心的内外政策,才大大促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正>1986年12月 12日,中国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地震”.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首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强烈的爱国要求,被迫在两安逮捕了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军政大员,实行“兵谏”.“西安事变”使南京政府大为震惊.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意见.倾向于亲日的军政部长、军委参谋总长何应钦,主张进兵西安,武力“讨伐”张、杨.何在取得指挥调动军队的权力后,立即发布了所谓“讨逆令”,调遣重兵进逼西安.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等,则坚决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以“营救蒋介石”.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善后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认为张、杨将军和中共代表团决定释蒋,是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标志,其实不然,西安事变善后问题的处理,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南京对西安的善后处理西安事变善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西北地区的军政人事任免问题;二是西北地区的军队防地部署问题.说到底,其实质就是事变后,西北地区究竟是由谁来控制的问题.西安事变发生后不久,宋子文兄妹受蒋委托,曾在与张、杨将军和中共代表周恩来谈判时答应:陕甘宁青“西北各省军政统由张、杨的将军负责”;原驻扎西北的中央军“除留十二个团驻陇海铁路线上以外,其余均撤出”;西北红军暂时维持现状,以后抗战发动,“再改番号,统一指挥”.按照与宋氏兄妹达成的善后安排,西安三方“三位一体”的团结与联系不仅可以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且通过三方在西北实现的抗日联合,还可以相当的实力推动全国抗日高潮早日到来.显然,这样一种前景是南京不愿看到的.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事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立场、中共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反应、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及事变的发起与解决过程看,导致西安事迹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与张学良、中共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两条抗战道路,即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观念上的冲突。正是由于西安事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蒋介石自我中心的内外政策,才大大促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西安事变和蒋战斗打响及捉蒋时间上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张魁堂先生的“寅”扣蒋说,从张、杨部署的统一行动时间,事变发动的整个过程,西安城内和扣押蒋系军政大员的时间,捉住蒋介石的时间,中共对事变的反应等五个方面,用详实的史料,再次论证了扣蒋发生在12月12日早晨6点钟左右,捉住蒋介石在8点钟左右。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向蒋介石表明真心拥护他,证明他发动事变的真正动机是逼迫蒋介石抗日,并没有害蒋之意;张学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认为自己发动“兵谏”犯了“以下犯上”之罪,只要全民族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他愿亲自到南京接受惩罚;西安事变后,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也是促使张学良不得不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一个原因;张学良相信已经建立起来的西北“三位一体”强大的军事政治联盟是握在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这足以迫使蒋介石放自己返回西安。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国。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张学良青年时代就萌发的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思想以及民族危机的加剧,唤起了张学良的爱国之心。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中共代表的劝诱疏导,坚定了张学良联共抗日的决心。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国民党终于放弃了“剿共”政策,实现了与中共的抗日合作。但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联共抗日政策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一 1936年12月,西安发生了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对蒋介石的兵谏——“西安事变”。该  相似文献   

20.
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到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以前,为了进行罪恶的反人民内战,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所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政策大大加剧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给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带来了重大灾难.不抵抗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向之嘉奖,中国人民向之掌咀的反动政策,它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胆识的人的愤怒谴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首先是旧东北军的一些爱国将士如黑龙江的马占山、吉林的李杜、辽宁的唐聚伍、邓铁梅等在群众抗日情绪的激励下,公然违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原在江西围剿红军的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爱国将领董振堂、赵博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