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词典的解释应力求准确完备。动词“想”的“回忆”义经常使用,但几部主要的字典词典都没有把这个用法作为一个义项列出。本文通过语料考察和义素分析认为,可以把“回忆、记起”作为“想”的义项在词典中列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动词用法词典》中 132 8个动词的 2 117条义项能否带表开始体“起来”进行了穷尽的考察 ,发现只有 5 19条义项不能带表开始体的“起来” ,再对这些动词的内在时间结构进行分析 ,解释了动词不能带表开始体“起来”的原因是由于动词本身不能有起点或者不能有一段稳定的状态 ,因而进一步得出“起来”的核心意义是 [ 变化起点 ] [ 状态 ]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有三个义项,均为语素义义项。从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看,这个处理似不合适。①“帮助”较稳定,是语素义义项。②“称赞”已有单独当动词、形容词、名词使用的趋势,已经发生词汇化。③“赞体”应注为词义义项。  相似文献   

4.
说“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2117个动词义项后搭配“起来”的情况的考察,从句法结构、语义方面分析“起来”的用法,认为“起来”有三种不同的用法:1.动作行为动词、2、趋向动词、3.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5.
最近,“热+动词性语素”的词语频频出现在媒体及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如“热播”“热炒”“热卖”“热评”“热销”“热映”等。其中,“热”的语素义是词典的义项中所没有的,可以看作是“热”所显现出来新义。  相似文献   

6.
王振顶 《学语文》2009,(1):48-48
"雷",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有两个义项:一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二是“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近年来,网络及新闻媒体从"雷"的词典意义引申出新的动词用法、形容词用法,词义重.  相似文献   

7.
“再说”最初是一个结构,后来词化为一个词。一般的词典上列“再说”为两个义项,但实际上“留待以后处理”义的“再说”有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应该看做不同的义项。主要考察包括结构在内的“再说”的四个意义的关系和演变过程,借助认知理论、去范畴化理论、语法化理论等,试图明晰“再说”的发展脉络、再现其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单音多义动词"开"的动词义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词典贮存义和动态语境中使用义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认知存储的义项散射图式,并结合汉语二语习得者的使用情况,针对汉语学习者多义动词的习得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海英 《辅导员》2012,(Z1):49+43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拼"的解释是:拼(拚):动词,合在一起;连合。如:拼音、拼版、把两块木板拼起来。拼(拚):动词,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如:拼命、跟敌人拼到底。在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新闻媒体中,我们发现"拼"的含义和用法要比词典中列出的义项多得多。除了词典中解释的义项和说明的一些用法之外,目前"拼"还有以下几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动词“打”的义项繁多。它的主要义项有三:1.“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2.“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3.“殴打、攻打”。由于各个义项的论元结构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句法特征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打”的第二个义项出现了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交替的现象,而作格动词又与被动句中相应动词的句法特点有很大区别。了解这些复杂因素,有助于“词库”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一价动词"跑"后出现宾语,形成"跑+NP"结构。"跑北京"的D-结构中,"跑"采用语义"为某种事物或利益而奔走"。作为"奔走"语义解释的二价动词"争取"授格给NP,使NP满足其承担题元角色的可见条件;介词"为"给NP分派"目标"题元角色。"跑"是"奔走"的语音解释。对"跑北京"中"北京"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其他"跑+NP"中的NP。"跑+NP"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2.
动词表征事件,涉及到事件主体、方式、结果等因素,不同因素的突显是多义性产生的动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以及运动事件理论,以英汉多义动词“run/跑”为例,两者都在共性突显运动目的、速度和结果方面延伸出了基本相同的义项;但是英语“run”在时间、位移、状态、路线,而汉语“跑”则在方式、方向方面进行个性突显,使两者有了不同的义项。同时由于英语“run”比汉语“跑”在突显时延伸出的语义更加具体,因而比汉语有更多的义项。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教"的本义、基本义、使役义与被动义的语法化演变过程,指出"教"进入兼语式由二价动词变为三价动词是其使役义产生的基础,探讨了使役义用法中"教"与"交"、"叫"的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其使役义与被动义转化的三个条件,指出在劝诫句中率先出现了"教"的被动义用法,并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跑”字二音二义,阳平pao表兽足刨地,上声pao意为“急走”。音义分别,本不该相混。然今人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见了“虎跑泉”便念“虎pao泉”,此种误读之普遍,反映了我们语音史、词汇史研究在“跑”字上的缺位,以致诸多大型权威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普遍失误。阳平表兽足刨地之“跑”,是早在汉代产生的老词,上声之意为“急走”pao,是晚至元代才出现的一个新词。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也会直接影响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史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日语动词"つく",不仅本身有多个语义义项,当其作为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与别的动词联合使用时,也具有多义性这一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分析"つく"的多义性,确立其原型语义与图式模式,探究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つく"的语义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空间隐喻人手,分析了介词“into”的隐喻意义,发现“into”的空间意义可以映射到时间、状态、数学等领域,表达世界具体或抽象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语义极为丰富,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说“不”     
副词"不"主要表示否定意义,也用于表示非否定意义。宋元以降,"不时"、"不成"、"好不"等短语中"不"意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语汇发展过程中双音结构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词的规律。现代汉语中"不"表示非否定意义的用例已明显减少。"看我不收拾你"、"弄得不巧,还能夺冠呢"等句式中"不"仍然保留非否定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旁"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西周时期"广博"义是其常用义,春秋战国时期"侧旁"义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其常用义,汉代以后"广博"义逐渐萎缩,直至失去活力,仅存于古语词中,与此同时,由"侧旁"义引申出来的"其他"义出现,并一直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0.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