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叶 《出版参考》2014,(6):43-43
我承认我是一个好奇的人,但是,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 是的,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如果我在无意中冒犯了谁, 从而使得他不喜欢我,诽谤我,造谣我,用莫须有的流言中伤我,若你是希望我平静安宁的朋友,那么,就请不要让我知道。  相似文献   

2.
雍城邑     
在夜色迷离,暑气微醺中,我收到一条短信:若无事请到雍城邑来。在西安我已经呆了20多年,不算老西安,但是也没有我不知道的地方。然而这个雍城邑却真让我找不着北。短信来自我的朋友,他属于这座城市中志得意满的那一圈时尚人士。圈中人的夜晚生活总是与茶楼酒肆纠缠不休,经常半夜短信:喝多了,  相似文献   

3.
正十年以前,轰动一时的"三千美金环游世界"还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神话。而今天,在这个连找陌生人当司机都不是新鲜事的时代,不管是住在陌生人家里,还是睡陌生人的沙发,都成了我们穷学生出游时首先考虑的选项。当然,对于与陌生人共享资源这个概念,我向来是怀有戒心的。网络时代,谁知道网上和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这次参加学  相似文献   

4.
11月14日晚12点,我的手机上收到了一则短信,是刚从郑州回到浙江嘉兴的郑良华发来的,文理不那么通顺,还有错别字,但我知道他在深夜发出这条短信,是因为他想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  相似文献   

5.
“拇指文化”应运而生如果让时光倒退两年,可能谁也不会想到,短信这个“手指上的游戏”会有如此的辉煌。有人说,人类5个手指中最笨拙的就是拇指。然而现在,短信的发送却使拇指忙碌了起来。马路上,房间内,商场中,餐厅里,都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在不停地用拇指摁键,发送着短信。微笑、皱眉、尴尬、惊喜……种种表情随着拇指的摁动在他们脸上不断闪现。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拇指文化”应运而生,异军突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人甚至把她称之为“第五媒体”。短信以其费用低廉、方便快捷、内容丰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深受广大网民的…  相似文献   

6.
老姜 《陕西档案》2009,(3):56-56
现在真方便,一条短信发过去,对方即时就能收到你要表达的全部信息。的确,时代进步了,电报都消失了,书信也淡出了,甚至座机都不想摸了。手机和短信成了我们须臾离开不得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一位大学同学,结婚多年,没有子女,收养了一个孩子.孩子长大后,亲生父母却开始不断托人打听情况,意欲上门认亲.同学夫妇心里特别难受,她不想让孩子现在就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不想让家庭失去往日的平静与温馨.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平时彼此交流的话题都尽量避讳这段隐情,并且处处注意小心地呵护着这个秘密,以致现在我要以此为由头引出下面的话题,心里总是有些惴惴不安.  相似文献   

8.
2月28日15时,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了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目前,新华网论坛页面显示提问帖文已超过15万。网友“无线风压监测仪”问道:“温总理你好,古有康熙微服私访,今天微服私访是不可能了,因为有电视,大家都认识你,并且有许多人不想让你知道内情,我认为通过网络这种形式,与百姓交流非常好,可以让总理真正知道百姓心声。”这位网友不仅道出了中国网民的心声,也还是很了解互联网的。  相似文献   

9.
黄俊梅 《大观周刊》2011,(18):133-133
每位教师都知道,上公开课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大多数的教师对公开课极为重视,会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事实是:并不是所以的公开课都是成功。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谁也不想面对失败!我作为一位老师,上过很多的公开课,听过更多的公开课。从成功的公开课中积极汲取经验,从不尽人意的公开课中吸取教训。不知不觉中.我对如何上好公开课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今天我就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工作以后,做了记者,无冕之王,加上年轻气盛,那时候很有点不知道东南西北之嫌。当时(包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愿意上一线,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对于编辑这个行当,大家都不愿意沾、不想干,在媒体从业时间长点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多么浅薄啊,编辑这个活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干,而是大多数真干不了。我  相似文献   

11.
【咸聊淡扯】几年前 ,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短信 ,而今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短信”;前几年 ,好像短信只是年轻人的专利 ,而今 ,凡是用手机的人 ,大概没有人不使用短信。这不 ,连英国女王也发开短信了。不要以为是我瞎掰吧 ,请看这则新闻———“77岁高龄仍追赶时代脚步 ,英女王爱发手机短信” :在悉尼举行的 2 0 0 3年世界杯橄榄球大赛中 ,英国队摘得桂冠 ,这是自1 996年足球世界杯以来 ,英格兰的球队首次赢得重大国际比赛。当时 ,哈利王子正游学澳洲 ,在与队员庆祝时 ,他突然收到女王发来的庆祝短信 ,国家队的队员们都感到十分惊奇———女王…  相似文献   

12.
我相信童心有天真无邪的一面,也有黑暗邪恶的一面。有时不敢回顾童年的灰暗地带。那心常常在忧惧之中,怕黑怕鬼怕考试怕老师怕陌生人,人与人的争吵令我发抖,疯子也可怕,打雷更可怕,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惧怕,连呼吸都觉得痛苦。  相似文献   

13.
汽车飞驰在公路上,窗外的景致飞快地闪过。我看了一路的风景有点疲倦。突然,汽车“嘀”地一声戛然而止,门开处,一个年轻女人抱着孩子径直坐在我身边。我下意识地挪了挪屁股,眼睛转向窗外。陌生人之间的规诫,使我不敢肆意地多看一眼怀里的孩子,尽管孩子是那样招人喜爱。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春节足可以称得上是短信狂欢节,大年三十的盛宴既不是餐桌上的美食,也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而是手机短信。一阵阵铃声不停地把你从餐桌上或电视屏幕上拉过来,你还得搅尽脑汁找相关的内容一个个回复,尤其是一些不知姓名的短信,更让你哭笑不得,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我的一个亲戚,因为年三十那天要赶手头上的工作,白天没有开手机,晚上打开,一个又一个短信不停地来,改编加编写,足足让她回了三个小时,等她抬起头来时,春节晚会已经向她说再见了!大概是有很多人对短信产生了疲劳吧,春节刚过关于短信的是非评说络绎不绝,我google了一下“短信”二字,有16100万项符合查询结果,互联网上的短信频道,一个个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对于它的议论也是众说纷纭。还有一些网友甚至在春节前发起了“抵制短信拜年运动”,列出了短信拜年的七宗罪状:  相似文献   

15.
小崴是一个22岁的台湾女孩,她面对访问时提起:“当我与男朋友吵架后,他发了个短信给我说‘抱歉’,这让我更为生气,通过短信,让我感到他在敷衍我。”相同的问  相似文献   

16.
岁月的痕迹     
从初中开始就有了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的快乐、忧伤、希望、惆怅.和那些少年时代的不想让人知道.连自己都未必明了的心情全部付诸文字。写完合上日记本,就如同合起了许多的心事,一身轻松地回到现实.做人们眼里那个心无城府,笑容灿烂的女孩。只有日记知道,那女孩有着怎样的梦想.怎样的忧伤,怎样的心事.怎样的秘密。那时候的我是不会想到档案的。档案只跟坏孩子有关系:在他们闯过祸后,  相似文献   

17.
你的眼神     
我的网友中有个年轻的女大学老师,某日她在博客上说想买个吊挂在胸前的玉坠子,理由很雷人——为了让男人的眼睛有个定位的地方。不然与男人交谈的时候,对方那游移不定的眼神,让她感觉很不自在。有了玉坠子这个道具,双方都能得其所哉。当时看完,我真有一种以身相许的冲动,这就是女智者呀,对男人真是太了解了,能为男性考虑到这种程度,你还能要求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下旬,董亮突然感觉尿频,小便时还有点蛰,过夫妻生活也有些力不从心,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性病"。由于不想让人知道他"病"的部位,电视上郑州某男科医院的广告,似乎让他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按广告上的地址,第二天一大  相似文献   

20.
董强 《军事记者》2004,(8):16-18
“我想知道的,你偏偏没说;我不想知道的.你倒是说了不少。”不少编辑处理来稿时.常常这样对报道员慨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