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加人民网的访谈时,一位网友说,他看过一篇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仰。袁隆平连忙澄清:“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一定别受误导,累到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一位网友说.听说院士喜欢打牌.输了还钻桌子,袁隆平说是的.晚上有空时经常打。  相似文献   

2.
《经济日报》十二年,使詹国枢对什么都喜欢“经济”一番。最近他在中国新闻学院作报告时,开头就对台下的学子说:“我投入两个小时讲课,效益如何,心里可没底啊!”他那带着老家四川西昌腔的一个“包袱”,一下子逗乐了听讲的新闻学子。 詹国枢是和新中国一起长大的,他出生在1949年10月1日前夕,所以他常常开玩笑说“我是从旧社会里走过来的啊!”是的,他经历了新中国所经历的一场场风风雨雨。他经历过文革,当过红卫兵,串联到过北京,他计算起他这些“无形资  相似文献   

3.
长江 《现代传播》2004,(2):119-120
《新闻调查》能不能“灰”一点?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对“生活原生态”的观照能不能再多一些主动?可以说这样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一出现,我马上就意识到它迟早会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命题,为什么这样说?二三十年前,中国还没有什么受众研究。人们看电影或听故事,首先想知道的就是电影或故事里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那时候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泾渭分明:黑白不容颠倒,良莠不许混淆。人们绝对不愿意相信雷锋也可能喜欢漂亮的姑娘,绝对不能答应欧阳海在拦惊马牺牲后宣传干事竟会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了一些私利的追逐。可是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4.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一个内向、含莆、感情不外露的人,又是个乐观的人,对什么问题都持乐观的态度,他总是说: “乐观主义,天塌下来不要紧,有人顶着。”信念、乐观、游泳、桥牌,正是小平同志健身的秘诀。  相似文献   

5.
十年动乱期间,闭关锁国。我作为一个科学记者,在事隔三年之后才详细知道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过。 丁肇中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他是位什么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获得这一殊荣?作为一个跑科技战线的记者,我觉得应该深入采访。 那是1979年的秋天,全国科学界正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巨大喜悦中。一年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用李政道教授的话说:海内外的有志之士都很关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海外科学家纷纷来华,或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继李政道之后,丁肇中教授来中国讲学。当我听中国和学院的科学家们说,丁教授祖籍山东日照,他虽然很小就远走异邦,而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却先用中文然后用英文发表了动人的演讲时,这驱使我很想更进一步了解他。 他在那篇曾使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座的人们因听不懂中文而互相交头接耳的演讲中说:“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上最早的一个研究题目,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墨子》上便有记载。到了20世纪,物理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和光线有关系的。1901年,X—射线的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7.
1979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我国讲学,新华社派出的一名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被他拒绝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是很尴尬的。然而,新华社这位记者毕竟训练有素,他从侧面了解到:李政道教授在国外就对记者不太“热乎”。于是,他针对李政道教授这一心理状况(即情绪),采用“迂回接近”的手法,终于使李教授感受到中国记者的独立风格,接受了采访。不久,这位记者采写的5000多字长篇通讯《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先后在国内一些大报上登载了。李政道教授作为采访对象,从拒绝采访到接受采访,其间的情绪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本人将要谈及的情绪两极性及其对采访对象的作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就把人的心  相似文献   

8.
余玮 《兰台内外》2012,(4):18-18
“文革”前曾在朱老总那儿工作过的郭勤英,1978年8月来到了邓小平身边做医护工作,直到邓小平逝世。据郭勤英老人回忆,有一次出差到外地,晚上,公务员把邓小平的衬衣拿去洗,服务员以为是工作人员的,就说:“这么破的衣服是你穿的吧?”公务员解释说:“哪是我穿的,是首长的。”服务员一看邓小平还穿这么旧的衣服,非常感动。“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10.
19岁那年,在父亲的建议和策划下,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为当时中国著名的文化人拍照。1980年秋天,拍摄名单里出现了钱钟书和杨绛的名字。一个周日,我背了装着相机的挎包,手里拿着三脚架,早早地赶到了三里河。手敲在门上是轻飘的。“您找谁呀?有什么事吗?”开门的妇人个子不高,样子和善。说话慢条斯理,很客气。“我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我叫邓伟……我想完成一本中国文化人的肖像摄影集,想给钱钟书先生拍个照片……”“噢,这个事挺好的……不过呢,钱先生是从来不喜欢拍照的,更不喜欢上什么书或者是画报,像您说的名人录,…  相似文献   

11.
中国领导人的业余爱好是丰富多彩的,陈毅喜欢围棋,周恩来精于象棋,邓小平爱好桥牌,毛泽东的兴趣更为广泛,他不仅喜欢听京戏、游泳和打乒乓球,还喜欢打扑克.  相似文献   

12.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13.
5月初的一个早晨,我从经常收听的一个电台的早新闻中听到一则“少妇喜欢某某某”的录音新闻,说的是某男演艺明星来当地拍摄一部电视剧期间,在该市签名售书,节目主持人现场直播“声情并茂”,很是煽情:“少妇们很喜欢某某某,对他含情脉脉”;节目中还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说过“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他的九字金言强调了艺术的个性“我”是艺术的主心骨 作为介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一漫画,更要突出一个“我”字“漫画要有我”,窃以为须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要有自己的思想。丰子恺先生说过:“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这个“意义”就是要具有一种思想:漫画家华君武更是直言不讳:“漫画的思想性就是一种政治倾向,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华老还指出:“齐白石的作品,大家为什么喜欢?因为他有思想。”德国的威廉 布什所以能成为漫画大家,他就是一个“善于捕捉瞬间表情,展示性  相似文献   

15.
在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我碰到一位在当地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叫科尼,但人们习惯称他工程师。因为他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有道,在欧洲企业界曾被评为“欧洲先生”。当他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开口就问我说:“你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中国的是什么吗?”他把我给问懵了,我猜了几秒钟之后,犹犹豫豫地回答他说是不是中国菜。他说:“中国菜我当然喜欢了,但我最羡慕的是你们中国的人才。”接着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5年前,我决定新建一个工厂,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厂长的广告,报名期限是7天。第二天上午,有人报告我说,来了一位应聘者,是个中国…  相似文献   

16.
笑一笑     
一个客人到钟表店拿着一只手表对着老板说: “你这不是防水表吗?怎么我买回家,才洗个澡,表面里就浸水,到现在手表里面还是水?” 老板看看手表后回答:“对呀,这的确是防水表——防止水跑出来的表。”  相似文献   

17.
讲话、报告最好登要点一、一般说,《出版工作》各栏文章我都喜欢,但有些讲话、报告之类的文字,不太喜欢。这类文字不是不可以登,最好是登要点、精华,把应景的部分去掉。二、我最爱读“大家谈”里的文章,绝大多数切中时弊,言之有物,而又要言不烦,有的还颇有文采。三、建议增加一个表扬出版战线先进人物的栏目。对好的出版社、出版物也要表扬。  相似文献   

18.
穆青同志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要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中,有所谓“快笔头”者。一提及“快笔头”,是褒是贬,说法不一,而我是从心底里喜欢“快笔头”的。三十多年前,我刚踏进新闻工作者队伍的行列,一位老同志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记者的笔,似行云流水,脚踏到哪里,手要写到哪里,采访结束,稿子就要写出来;即使在火车  相似文献   

20.
我36岁读研究生,1991年毕业后进了北京体育大学。我喜欢教学,也喜欢体育活动,很快就融入了新环境。过不多久,有年轻的体育老师问我:“你怎么跟搞体育的合得来?”我憋了半天答了一句:“体育也是哲学。”没想到他们立刻把我当成了自己人。“体育也是哲学”这句话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我却顽固地说了好多年,还自以为是独家发明。其实持此类说法的还有别人,俄罗斯总统普京便是一例。普京喜爱柔道。前两年,有记者问他对这项运动有何感想。他说,“柔道是哲学。”普京原来是千克格勃的,不是逻辑专家更不是哲学家。就连柔道也只足他的业余爱好。若要问他“柔道何以是哲学”,很难想象他会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