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诗作倍受推崇,原因在于它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仅用28个字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时节游子浪迹天涯的图景,把游子思乡的悲情宣泄到了极致,读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无数人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2.
唐人意境与悲秋乡愁意识的深层意蕴——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心解王瑜元人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为人所称赏。这首被周德清称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只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便极凝练地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行旅图,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  相似文献   

3.
对《天净沙·秋思》中意象的结构主义分析盛兴军处于元代杂剧散曲创作最为兴盛时期的马致远,仅用28个字就写出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作者采用意象并置的手法,把一些独特的富有人文内涵的自然意象并置组合,构成一幅意蕴含蓄情思幽缈的秋日黄昏...  相似文献   

4.
《天净沙·秋思》是著名的“元曲四家”之一———马致远的名作。当年马致以一首悲秋怀乡的绝唱,不知感染了少读者。今天,再细细玩味,其中的悲仿佛伸手可触,使人仍能得到美的享。不妨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乃秋末之景。“昏鸦”,黄昏的乌鸦。见此景,如何不触动游子的思之情?西风起时一年将尽,马因长途跋在荒凉的古道上累瘦了,更何况人呢?看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这思乡的游子,仍然在浪迹天涯!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  相似文献   

5.
马致远是元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曾作过江浙行省务官。因厌倦官场,晚年隐居。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其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曲。这首小令篇幅极短,只是寥寥几笔,但却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概括了秋日特有的思乡情绪,真可谓是茫茫萧瑟、秋郊西照。该词作感情真切,在巨大的艺术魅力,富于极强的感染力,被后人赞为元散曲中的绝唱并成为尽人皆晓的名篇。浅析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卞…  相似文献   

6.
孙雪芳 《学语文》2003,(5):16-16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好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好一首孤独的伤感诗 ,好一曲柔肠寸炀的游子吟…… ,全篇仅五句 ,二十八个字 ,没有大起大落 ,只有寥寥数语 ,既无夸张 ,也不用典 ,好似信手拈来 ,小巧中透露的伤感却折射出那个社会时代的风云 ,其表现在 :第一 ,奇巧的构思中隐藏着作者内心深处的伤感《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中隐藏着马致远的内心深处的伤感 ,仅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就足矣。马致远大都(今北京)人 ,少年追求功名 ,未能得志 ,半世蹉跎 ,而善于从大自然…  相似文献   

7.
在元代的散曲小令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相当出名的。这首小令的篇幅极短,只有五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是廖廖几笔,却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抒发了秋日特有的思乡情绪,真可谓是茫茫萧瑟,秋郊西照。 这首小令的情调比较低沉,但是艺术上却有它独到之处。王国维在他写的《人间词语》中曾对它作出  相似文献   

8.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元曲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心灵。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楚愁苦之情。  相似文献   

9.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别样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描绘了一幅光润的面庞与娇红的桃花互相辉映的绝妙图画,美不胜收的桃园胜景和“桃花依旧在,独缺意中人”的感伤之情,令人读后柔肠百结,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堪称元代散曲之绝唱,全篇仅五句话二十八字,既未夸张也未用典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小令的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面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古、西、瘦字,是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之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既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没有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是它却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实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要体会到这些就得借助于想象,并且也不是很难想象到的。针对这首元曲的特点,在讲析时,让学生闭起眼睛听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想象曲中所描绘的事物。细心地体味曲中的情境,并且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在这个层次上更深入地想象游子在这样的背景下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2.
元代著名作家马致远写过许多“叹世”之作。在他的作品中 ,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 ,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代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是“小令之最佳者”。这些评价 ,并非溢美之辞 ,《天净沙·秋思》确是元代散曲之绝唱。《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 ,仅用 2 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许多年来 ,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使主人公的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  相似文献   

13.
学习语文,需要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需要跟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深入领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按照语言文字的描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成为浮现在脑子里的一幅幅画像。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近年来,我在古诗词教学中作了初步尝试。下面,我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邓书宇 《学语文》2009,(1):55-55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名篇。曾被誉为“秋思之祖”。这是一篇向学生介绍元曲知识和指导学习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生动教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从后者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幼年期的曲坛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不甚美丽的外形,缘合流动的情思,为美打开了一扇模糊的窗口,引领人们去寻求作家艺术世界里的独特光彩,去发现作家意象森林里每片树叶的朝向,去咀嚼意象与意象之间不可触摸的疼痛。王国维赞誉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周德清称其为“秋思之祖”。这首《天净沙·秋思》被收人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6.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曲名《秋思》,被公认为中国散曲最出色的小令之一。它通过描写旅途中傍晚的秋景,抒发了游子深切的悲秋之情,给人一种难以排遣的苍凉。其风格婉约清远,意境深邃苍凉,悲而不壮,清而不淡,有“秋思之祖”之誉。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与马致远同时代的白朴,则写了一首跟马曲风格迥异的《秋思》: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首借秋景抒悲情的抒情小令,《天净沙·秋思》历来被视为艺术经典,在当代也被收录于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面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文本,语文教学多以依托文本调动学生感受秋天苍凉萧索之景、体悟诗人羁旅天涯之悲为教学重点,本文基于陌生化理论视角,以延长学生感知文本情感的领悟过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为主要目的,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拓展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篇目。它们作为写景抒情的古典名篇,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千百年来为后世喜爱和传诵。《君子于役》抒发了妻子对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被誉为“闺怨之祖”;《天净沙·秋思》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思乡情怀,被称为“秋思之祖”。二者的抒情主题不同,但在抒情艺术方面却有许多共同之处。1.寓情于景。这两篇作品都是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都将思想情感寄寓于景物之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情怀。《君子于役》描写了夕阳西下,暮霭沉沉,牛羊归圈的黄昏景象;…  相似文献   

19.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 ,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 ,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元曲《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一篇课文,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本篇描写了一个羁旅天涯的游子在秋天夕阳西下之时看到的景物,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全篇共二十八字,以写景为主,寄情于景。字字写景但句句抒情。一、秋日之景全文开篇三句共计十八个字九个词,处处实景字间无一虚词,文字流畅蕴含丰富,马致远以深厚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