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甘露醇快速静点或静推(250ml,30min)在临床多作为脱水剂快速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利尿药的辅助药.用于冶疗颅脑外伤,脑水肿和急性青光眼。近年来临床工作者应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250ml,1~2h)作为扩容剂,用于治疗难治性腹水,取得了与应用白蛋白静点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复方甘露醇注射液及20%甘露醇在治疗新生儿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2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高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复方甘露醇组),对照组51例(20%甘露醇组),给药剂量、给药方法及持续时间相同,观察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关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复方甘露醇组与20%甘露醇组在疗效上无显著差异,而两组在不良反应上有显著差异.结论:复方甘醇醇治疗新生儿颅高压的疗效同20%甘露醇,但其不良反应更少,使用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常用 2 0 %甘露醇 2 5 0ml快速静脉滴入治疗青光眼 ,在有心肺疾患病人中常出现不良反应。为减少此不良反应 ,采用小剂量甘露醇 (即 2 0 %甘露醇 15 0ml)快速静滴降眼压与常规剂量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眼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小剂量甘露醇快速静滴能有效降眼压 ,不良反应少 ,在有心肺疾患病人中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4.
我院近十年收治急性脑血管病应用甘露醇治疗的共501例,其中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者16例。现报告如下。以引起临床注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16例均为急性脑血管病,其中脑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梗塞3例。年龄:38~50岁3例,51~60岁5例,61~84岁8例。该组病人用甘露醇前尿常规、尿素氮、肌酐均正常。不含明确为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等病例。 1.2 用药情况及肾功能变化本组病人日应用20%甘露醇量:500ml5例;750ml6例;1000ml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根据脑水肿程度酌情应用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脉点滴,2次/d,14d一疗程。结果: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长时间大量应用甘露醇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称甘露醇肾。我院遇到5例,现报告如下,并就予防、治疗进行初步探讨: 一、一般资料: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45~72岁,平均60.8岁。均有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7.
硝苯地平(Nifedipine,NF)系钙离子内流拮抗剂,随着对其药理学和治疗学的深入研究,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根据药物动力学理论,认为舌下给药途径优于其他给药法。晚近有关NF舌下给药,治疗急性腹痛的文献选有报道。现对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作一概述。 1 临床应用 1.1 胃肠痉挛性腹痛 NF能选择性地阻滞细胞膜慢通道,抑制平滑肌细胞摄取钙离子,致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脱偶联,使平滑肌松驰,起解痉作用。它对急性肠炎、胃肠炎、菌痢、胃炎及胃溃疡等引起的腹痛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池放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腰大池穿刺放液配合小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简称腰穿组)和大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简称对照组)治疗,观察颅内压变化及病程。结果:腰穿组降颅压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病程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腰池穿刺放液配合小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血管病的脑水肿、脑瘤脑水肿是神经内科最常见急需处理的问题,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最常见因素。以往对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及脑瘤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应用甘露醇及速尿造成心、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较多见,尤其我科室以老年病人为主的科室,大多数为70岁以上患者,脱水剂的应用损害肾功能、心功能及造成电解质紊乱,给我们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自2002年开始我们采用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急性脑血管病113例,脑瘤及脑转移瘤13例,减轻了神经元的损伤,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同时减少心肾功能的损害,平衡了水电解质的紊乱。  相似文献   

10.
682例颅脑外伤患者甘露醇的使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甘露醇在颅脑外伤患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在病案室搜集病例调查2008年颅脑外伤住院患者.结果:共调查病例682人,25%未正确使用甘露醇,对颅脑外伤引起的脑水肿治疗不利.结论:甘露醇如使用不当,易导致脑水肿时间延长,脑水肿加重,在治疗中应注意正确使用甘露醇.  相似文献   

11.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迁延难愈,易于反复,轻则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重者影响工作和休息。笔者根据临床观察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常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海藻制碘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甘露醇联产物,除在医药工业等有少量应用外,尚未找到大量的用途。为降低制碘的成本,必须开展甘露醇的综合利用,以及甘露醇提取工艺的研究。我校化学系正在研究以下几个项目:  相似文献   

13.
肾绞痛是急诊科经常遇到的外科急症,临床多见于男性,由肾及输尿管引起,治疗上多采用度冷丁肌注以达到止痛效果。近几年来,我科应用维生素K3静注配合654—2针肌注治疗肾绞痛60例,疗效显著,观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42例,女18例。最大年龄61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42岁。均通过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确诊。肾结石者35例,输尿管结石25例,均有腹痛,血尿等症状。2治疗方法患者确诊后均给予654-2针10mg肌注,维生素K3针12mg+25%G.S20ml静注,同时配以静点抗菌素。3疗效判断标准腹痛在2-3小时内止住为有…  相似文献   

14.
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一种先天性胰胆管发育异常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较为罕见,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胰胆管合流异常导致胰液与胆汁相互反流,反复刺激胰管及胆管,可引起胆总管扩张、胆管炎、胆管穿孔、胆石症、胆囊癌及反复胰腺炎等胆道系统及胰腺疾病。其临床多表现为腹痛、皮肤黄染、发热等,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防治由此引发胆道疾病的有效手段。本例患儿以反复腹痛发作为主要表现,2年内发作急性胰腺炎7次,借此病例学习胰胆管合流异常相关文献,对以后儿科临床工作中遇到儿童反复腹痛发作问题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甘露醇经静脉给药后,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而由尿排出。临床上用甘露醇来脱水和利尿主要用于脑水肿、青光眼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而我科自1992年以来,共有23例病人经口服潘泻叶达清洁肠道作用无效而改用甘露醇口服达到清洁肠道作用效果显著,现报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在儿科中并非少见,但多数病程较长,病儿较痛苦,以往治疗效果多不满意。最近我科应用静滴钙剂治疗8例全部有效。其中痊愈(用药后腹痛完全停止)3例,显效(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或只偶有腹痛)5例。8例中男3例,女5例。年龄最少者3岁,最大者11岁。其中8岁以上6例(男,女各3例),3岁、3.5岁各1例。现将典型二例报告如下: 例一、患儿女,9岁。因间断性阵发性不规则腹痛2年,近三日加重,每日发作  相似文献   

17.
在精神科病房中,便秘是抗精神病药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由药物的抗胆碱作用使肠蠕动减慢,水分过分吸收所致。便秘会造成病人腹胀不适,纳差,治疗依从性差,严重者可致肠道大出血,肠梗阻。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用甘露醇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便秘7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病例入选标准 (1)入院前无便秘史;(2)连续服用抗精神病药至少两周;(3)至少3d未解大便;(4)除外其他疾病所致便秘。 76例病人中男性36例,女性40例;年龄16~68  相似文献   

18.
自1982~2000年间,我科收治高血压病脑滥血患者71例,因治疗需要长期应用甘露醇,为了避免快速静滴后造成药液外渗,致血管损伤,中途被迫终止输液,接受既往的教训,我们预先采用有效保护血管措施,其后未发生不良现象,达到完成治疗疗程需要,现交流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1例中,轻度昏迷(18d)29例占41%,住院日程40d;重度昏迷(23d)42例占59%,住院日程61d;平均住院日50.5d;静滴甘露醇短则31d,长则43d,平均37d。  相似文献   

19.
病人,男性,17岁,学生。20天前跳高时摔伤,当时昏迷,5分钟后清醒,清醒后感持续性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在当地卫生院治疗,经静脉输液及抗生素应用,3天后腹痛稍减轻,疼痛由持续性转为阵发性,无明显腹胀,肛门可少量排气排便。受伤4天后肛门未再排气排便。呕吐及阵发性腹痛持  相似文献   

20.
腹痛是幼儿常见的一种症状。腹痛的病因较复杂,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等均可引起小儿腹痛。用按摩法治疗小儿腹痛适合无明显外科急腹指征的腹痛。按摩方法:1.一般腹痛者(摩法):嘱病儿仰卧、屈膝,充分暴露腹部。术者用右手的大鱼际、小鱼际及掌心处,以脐为中点,旁开2寸的天枢穴为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