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中国国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依据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来讲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我们要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多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代价是很大的。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世界工业发展史表明,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实现的,这种现象在英国、美国、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随着工业化启动时间的推移。引进技术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一点也被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3.
农业比较利益: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是工业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研究农业比较利益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并从比较利益的角度考察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发展政策是一个全新的角度。本文国图从比较利益角度认识农业形势、考察农业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的深入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解决生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也是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促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本文试就高校与企业联姻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8,(1):50-53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是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不过是资本内在矛盾在生产关系国际化中的展开运动和发展过程。通过研究二战后国际生产条件的变化,探讨"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得以展开、终结的历史过程,并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生产关系的还原。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我国有些地方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两个认识和操作误区:一是过于分散的乡村工业化、城镇化;二是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这样做的后果相当严重。我们应选择郊区工业化、城市化,并把它作为一个自然过程,即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原因分析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工业化的成长必须依赖于农业的增长。但因农业的自然特性和产业特征,决定了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的发展。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因此,本文重点剖析了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并指出,制订我国今后的农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农业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近代工业化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认为:西方近代工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保障制度化的过程就是西方近代工业化的过程;社会保障制度为西方近代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主要有:把实现中国工业化确定为党的长期的战略任务;以农业为基础,工农并举的基本模式,学习外国经验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改革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加强工程教育改革 打造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工程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1世纪我国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六人提出“走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培养能够适应全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新型工业化需求的新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必须坚持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和探索,使之能够跟进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新要求。一、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及其特点新型工业化进程,也就是从传统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过程。因此,工程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调整,应该具备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特点,要更加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概念,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八大报告则又提出了新的内涵,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宏伟目标。新型工业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走新型工业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实践,目前长株潭新型工业化进程处于何种程度?这个问题是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测度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的定义和特征,设计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对新型工业化进程进行综合测度,判断长株潭新型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并进而提出加快推进长株潭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整个五十年代,中共高层关于现代化的不同表述归根到底,就是强调工业化,把建设工业化强国等同于现代化国家。周恩来在1957年提出"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走这条路才能工业化、现代化。工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工业化发展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用新的经济发展思维来实现新型工业化。差异化思维、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正符合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思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的深入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解决生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也是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促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本文试就高校与企业联姻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青岛名牌企业现象”的思考 前不久,湖南省委组织部组织省委党校中青干班学员举行了“青岛名牌企业现象”研讨会,笔者有幸作为与会者,  相似文献   

15.
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特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怎样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三个层面,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同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说明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使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报告提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 ,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 ,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 ,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 ,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 ,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从而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顺应新形势 ,新型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 ,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凸现,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所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现实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求。现代的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国工业增长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技术路线与中国自然资源禀赋之间的差距。因此,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制度保障。实施新型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工业税收价格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过程。通过对安徽省2000-2012年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进行定量和协调度分析,得出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并未形成协调融合发展,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协调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联系安徽省实际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小康社会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本文在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予以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影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客观因素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论述企业技术创新与新型工业化发展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讨技术创新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内在机理,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涵支点和必然要求,新型工业化发展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目标和效果集成,并提出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明确技术创新主体、确立技术创新目标、更新技术创新手段、制定技术创新策略,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