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真实情境任务,以学生一次课程阶段考试为事件,对学生的反事实思维进行探究。研究采用Gjesme和Nygard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修订版和自编的反事实思维问卷对某镇普通中学210名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动机对反事实思维有影响,成就动机高的人更容易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而成就动机低的人更容易产生下行反事实思维。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忧虑与反事实思维方式的关系。采用问卷法收集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的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研究结果说明重度和中度忧虑的大学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反事实思维更易产生自我偏向,而轻度忧虑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情景偏向。  相似文献   

3.
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称为反事实思维.它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性.不同的反事实思维定向中个体关注点的不同产生的情绪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反事实思维是对过去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否定性的思维活动。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探讨了反事实思维的发生机制,类型和反事实思维的对情绪,态度,个性特征和推理的影响。在丰富的反事实思维研究基础上,研究者们还应当对跨文化的反事实思维,反事实思维与动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推进反事实思维研究使其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后悔是针对不好的或相对不好的行为结果而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所诱发的一种复杂的负性情绪。影响后悔的因素有许多,该论文研究采用博弈的实验范式,研究责任对大学生博弈决策后悔的影响,通过控制被试对负性博弈结果所负的责任大小,分析三种责任水平下,被试的相关情绪体验。研究结果发现,被试主观评定的后悔强度、责任感和反事实思维上,三种责任水平均有显著差异,责任越大,相关的情绪体验越强。  相似文献   

6.
反事实思维既受事件本身与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也影响着个体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准备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及产生原因等方面,探讨反事实思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贺泉莉  韦林 《高教论坛》2013,(5):30-31,35
反事实思维是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人的情绪、归因方式、推理判断等有重要影响。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反事实思维功能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有效的反事实思维策略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使用反事实思维任务、反事实推理测试(counterfactual inference test,CIT)、Stroop色词干扰测试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isconsin card sortingtest,WCST)考察抑郁症状个体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结果表明,被试负性事件自发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测试成绩显著负相关(p〈0.05);正性事件自发反事实思维与诱发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测试部分指标显著相关(p〈0.05);CIT得分与执行功能检测结果无显著相关。提示反事实思维能力受损是抑郁症的特质特征,并与个体执行功能的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9.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过去事件加以心理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假设可能的思维活动。目前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已经逐渐引起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同的反事实思维定向中,个体所采取的关注点不同,随之带来的情绪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顺序启动范式,以负性事情为材料,通过对80名被试的测量,两个实验考察了反事实思维的功能说。结果发现:(1)可控性任务中,个体偏向于行为获益,且行为获益的思考时间小于情绪获准;(2)不可控任务中,个体偏向于情绪获益,且情绪获益的选择时间小于行为获益;(3)任务不同,反事实思维的功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纸笔实验法,研究了小学儿童不同决策规模情境下的反事实思维发展状况及决策趋向。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决策规模情境对不同年级学生上行,下行反事实思维的影响不同。2.个人决策和团体决策情境下,下行反事实思维得分和趋向团体决策得分呈高度正相关;在团体决策中,上行反事实思维的得分和趋向个人决策得分呈现出了高度正相关。3.不同年级被试团体决策趋向不同,其中五年级学生更容易倾向团体决策。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人们面对外界发生的负性事件时,为什么会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们常常认为罪魁祸首是外界的负性事件。但埃利斯认为事件本身并非是情绪反应或行为后果的原因.反而人们对事件的非理性信念(看法或解释)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不良的情绪及行为,  相似文献   

13.
张凡 《考试周刊》2014,(81):171-171
生活中影响人们情绪和行为的因素往往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信念,不合理的信念往往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坚持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替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心理模拟包含了反事实思维,也包括了前事实思维。心理模拟是对一些事件或系列事件的功能或过程的想象表征,具有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两方面的功能。在REM模型分析反事实思维的基础上,IGOA模型将心理模拟划分成八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从三种维度进行了分析。心理模拟受到动机、人格、情绪状态、时间、环境、结果等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模拟的性质、类型、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相关的领域。以往心理模拟的研究偏重于反事实思维,今后应在其他类型的心理模拟上深入探究,并重视外界文化、语言因素及个体自身因素对心理模拟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考察心理模拟的形成与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量表测量法,以巢湖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预警出的1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探讨其反事实思维的特点表现,研究表明:被预警大学生的反事实思维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预警库内大学生反事实思维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被试反事实思维的数量(p<0.05);预警库内与对照组被试在上行、下行反事实思维的表现上均出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被试在指向自我与指向他人的反事实思维分数上不存在统计学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反事实,顾名思义就是与已发生的事实相反。反事实思维指的是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其在头脑中主要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现,包括前提(如果昨天晚上不熬夜)和结论(今天就不会迟到)两个部分。典型的表现是:“如果当时……就会/就不会……”反事实思维可以作为一种预警的机制来帮助人们归纳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而从错误中获得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反事实思维的概念、行为研究、神经机制研究等方面做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反事实思维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未来可以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进一步考察反事实思维的敏感成分,也可以考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反事实思维特点的差异以及关注特殊群体反事实思维特点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动思维问卷对660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负性思维与应对方式是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影响因素,生活事件则是其间接影响因素。因此,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和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关注负性思维、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的预警效应,尽量减少或回避生活事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从而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因果的反事实理论中,如何衡量反事实情境的问题受困于主流事件理论的局限而未得到妥善解决.L.A.保罗为事件理论提供的替代方案将有助于解决该问题.保罗用属性实例取代事件作为因果关联项,这带来的一个认识论优势是弥合我们在实际因果中的直觉与相应的反事实情境的含义.这种认识论优势与因果关联项的形而上学问题保持着中立,但却与反事实理论本身的还原性特征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保罗的方案有助于在反事实理论内部处理反事实情境这一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反事实思维是指在心理上对过去事实的否定并建构一种原本可能会出现而实际没出现的设想性结果的思维活动。综合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探讨反事实思维的定义和五种理论:标准理论、目标指向说、两阶段模型理论、心理模型理论和功能理论。这些理论阐述了反事实思维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最后展望了反事实思维研究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