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子龙的词学思想是明清时期词学批评、词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正本清源的意识。陈子龙认为:由于明人过于低估词的价值,率意作词,也由于南北曲等俗文学的影响,致使明词俗化和曲化,走向了衰微。力图正本清源、振衰救弊,并把南唐、北宋词作为词回归本源的标尺。二、对词的价值估计和辨体意识。陈子龙既认同词为“小道”,其价值、品位与诗文无法相提并论,但又承认词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辨体意识强调词与诗、与曲的区别。三、对词体审美标准的体认。包括“四难”说和对词之“意”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李之仪词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论发展至北宋后期,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个时期词学论坛上的重要议题是关于词的本质特征及本色论的讨论,李之仪以其独立思考与积极开拓的精神,表明了自己的词学思想,即:以花间为宗的词体特征论、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和“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审美理想、才情并重的创作本体论,他的词学思想具有历史进化的意识,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张力的动态性结构,李之仪的词学思想是北宋词学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田同之出身诗学世家,自幼秉承祖父田雯教诲,习学声诗。晚年致仕归乡后,转而致力词学,著有词论《西圃词说》和词集《晚香词》。他的词学观,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以王士祯为代表的广陵词人群的词学主张,一是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两派词学理论。其词论要点是:为词尊体,批评和否定填词为小技的传统观念;辨析诗、词的不同,以“真多假少”、“文生于情”,和“假多真少”、“情生于文”来断说诗、词之别;论述词的创作风格,主张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兼收并采;结合自己的填词体会,学习、借鉴别人的理论主张,多角度的阐明了填词的规范、要求、方法。田同之的九十三条词论,多为“采择”和转录别人的论述,很少自己理论建树,但也应当包含有他自己的体会和领悟,也体现了他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蕙风词话》和《人间词话》各自的“初稿”真实地记录了况、王词学观念的演变流程 ,从“初稿”到“自定本”是他们词学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 ,“自定本”代表着他们词学思想的最终成熟。况、王的词学发展史观在动力原因、对象范围和趣味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异同现象 ,二人词话中存在着“知词”和“能观”、“诵读”和“直观”等方面的批评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南宋前期词学界提出了“以情性为本”的词学思想。“以情性为本”是说“情性”是词的本体,它主张词应表现人的“情性”,具体地说,是指词应表现家国之感、亡国之恨。“以情性为本”的词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时代的巨变和词乐的流失。这种思想的出现,为宋词未来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6.
刘克庄是“辛派词人”的代表作家,具有比较丰富的词学思想。他的词学思想主要包含对“本色”词的肯定、对“雅正”词品的追求以及倡导“别有诗余继变风”的革新主张三个方面。这些思想既灌注于他的创作实践,也蕴蓄于他的词学论述,体现了刘克庄与时俱进的词学观,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武自强 《现代语文》2009,(10):55-56
明末清初,词曾经一度处于中国古代词学发展的低谷时期,正值此际,陈子龙应时而出,重振词风,为词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他论词宗南唐北宋,主张“复古”,词风以婉约为宗,不仅注重独至之情,而且还特别强调自然和高雅特色,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幽兰草题词》、《三子诗余序》、《王介人诗余序》等文章中。  相似文献   

8.
《词菁》,明末陆云龙编选。选唐、宋、金、元、明词二百七十二首,分两卷。词选附有编者的词评,体现了编者词体分正、变、尚“丽”、重豪放的词学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明末词学思想的绝好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敦煌曲子词是词的初期形态。雏形的词学思想伴随着敦煌曲子词的节拍相继萌生。敦煌曲子词的词学思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缘题所赋予抒其哀乐的词体功能意识、鲜活生动的原始形态以及朴拙自然的审美理想。敦煌曲子词的词学思想尚处于直觉、混沌的状态,但从它的创作倾向来看,在混沌的状态中,孕育着未来词体发展的多样性的合理趋向。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史上一位重要学者 ,然而学术界对他的词学思想研究甚微。本文深入探讨了梁启超词学思想的丰富内蕴及其在词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成为士人谏诤干政的黄金时代。唐代谏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为了纠正君王的错误,敢于大胆言谏,不惧刑罚,有时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唐代谏臣言行之中充满生命美学思想,对后世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南唐君王普遍崇信佛教,致使整个朝廷政法荒弛、经济衰颓、军事不振。南唐宗教倾向对于南唐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以及隐逸派诗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的士人因为要参加科举考试而为官,而作诗又是必考的一项,所以入仕的士子们几乎没有不会写诗的,这就出现了身居官位的无数诗人。这些入仕的诗人绝大多数都是到县一级衙门任县丞、县尉一类的县令属官,在官僚品级中是最低的,官俸也甚少,平日俗务缠身,十分乏味。他们当年意欲辅弼君王、致君尧舜的期许落空;积存于心的治国安邦的宏韬伟略不得用武之地;在低层勤做苦熬,希求得到擢拔又不可期望,因而在宦途上日感失趣。这些人一般都选择了挂冠而去,在诗意中安居的归宿。在唐代无数进士诗人中,从县尉职司上挂冠而去,并留有较多影响的是高适、孟郊和顾非熊三位诗人。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谏官制度建立在以前历朝基础之上,并形成独特的责权体系及运作机制。唐朝存有谏官进谏和御史台谏诤两大并行不悖的系统,共同目标都是维护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唐代发达的谏官制度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这一社会基础主要表征为经学的弘扬广大和谏官的道隐情怀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5.
隐士文化是知识分子作为士大夫的一个阶层,其内圣外王人生哲学在政治与文化的紧张中一种动态的显南,也是知识分子在处理自我人格冲突时的一种文化取向。唐代政治上约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割据,旧有社会阶层被打破,知识分子纷纷以不同方式走上仕途。  相似文献   

16.
临沂银雀山汉简《吴问》记载了孙武根据晋国六卿自定地亩的大小,收取赋税的轻重,预言其败亡先后,劝谏吴王厚爱其民的史事,表现了孙武以民为本的军事思想。这与孙武后来谏阻吴王“民劳,未可”,暂时不要攻楚入郢和六年后“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的做法,以及《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惟民是保”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孙武在军事上以民为本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朝后期从法律条文上说,除了沿袭前期的规定以外,还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法规,主要表现在限制了“八议”和官当的适用、限制了赃罪自首的条件、扩大了官吏同职连坐的范围、明确了官吏去任仍要追究在任时所犯公罪等方面。但是,唐后期在实际处理官吏犯赃案件时不如前期严格,以致造成唐末吏治败坏不可收拾的局面,这是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8.
唐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对官员进行激励,制定考评标准与官员的奖惩挂钩。物质激励对促进官员尽心尽职、效忠李唐王朝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单纯的物质刺激并不能完全保证官员能忠于皇权,“安史之乱”的发生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云诡波谲新旧转换之际,词学领域亦是观念胚变,词派酝酿兴盛,词人词评风云迭起。广陵词群领袖王士禛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代的宋词学或发表见解和看法,或亲身模拟与追和,而晏欧词作为宋词学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他评议学习探讨的对象。这些研究评判活动,汇成清初晏欧词研究的重要部分,亦可一瞥当时词学风尚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五代时期,偏安一隅的南唐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词之成就既引人注目,诗之成就又不容忽视。南唐诗歌带有“闲情”特征:崇“儒”重“雅”的社会风气中孕育“闲情”,诗人在“隐逸”之尚中抒发着闲情,“闲情”在南唐诗人频繁的酬唱应答中得到挥洒。南唐诗歌的“闲情”特征自有其审美价值,它是人类性情的一部分。南唐诗歌中的“闲情”还是唐宋文学流变中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致”转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