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有机合成是用电化学方法进行有机化合物合成的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一门涉及电化学、有机合成及化学工程等内容的边缘学科。电化学有机合成是一种新的有机合成技术。本文归纳了电化学有机合成的特点发展及现状,并介绍了电化学有机合成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前,实现对细胞神经递质释放过程的高时空分辨实时监测,仍存在诸多挑战。近些年来,通过发展不同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细胞胞吐(exocytosis)释放以及细胞内部囊泡的定量化分析;一些研究使用这些技术,进行了细胞释放模式的探究。通过在电极表面修饰小分子或者调控电极尺寸,可实现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监测。文章重点介绍了神经递质电化学检测的机理、微米电极以及纳米电极检测技术的发展,对电化学传感与成像技术的联用进行了评述,并对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文章综合各种不同监测技术的优点,提出构建纳米电极与成像以及其他检测手段的联用技术,以大幅提高纳米电极在神经递质检测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替代溶剂在电化学中的应用涉及电解、电镀、电催化、电池和电容技术等,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电化学及其技术将显示重要作用。就离子液体这一新型的反应介质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基于电化学方法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电分析化学),研究了单颗粒表面的光电化学反应、界面电子传递和纳米孔道的单分子检测。本研究利用对一维界面单纳米粒子表面化学反应的监测,实现了细胞内单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分析;然后通过自主装技术构建了可控二维膜界面,通过光电化学手段模拟并研究了生命活动电子传递过程;发展三维纳米孔道与界面膜系统,利用纳米孔道电化学检测技术研究了单分子水平上核酸适配体、多肽、蛋白构象和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将界面电分析从一维界面拓展到三维纳米孔道,推动多维界面光电分析化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微生物电化学技术逐渐兴起,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在基础理论、成本分析以及功能建设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但是用于处理污水是否可行却受到研究学者的争议。本文将微生物电化学污水处理技术与现在存在的污水处理技术——好氧、厌氧技术作对比分析,得出微生物电化学污水处理技术的优势,以及未来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阐明了原位光谱电化学联用技术在分析检测领域的运用,结合近年的文献资料介绍光谱电化学联用技术对含有电化学活性基团的天然产物在反应机理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技术的联用是基于改进光谱电解池和电极来完成的,所以保持了光谱和电化学两种技术原有的独立性,且具有能适应个性化需求灵活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科协论坛》2009,(4):F0003-F0003
新型电池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新型电池及电池材料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贮氢材料及金属氢化物镍电池;锂离子嵌入材料及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燃料电池技术;电化学贮能超级电容器等。各类电池在生产和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创新和发展方向,未来的新型电池将在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面向21世纪的重大技术领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金属腐蚀与防护机理研究中的现代电化学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现代电化学技术在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中的地位和学术意义,介绍了几种重要的现代电化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达到的水平及其在金属腐蚀与防护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了我们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电化学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化学反应过程来获取能源,还可将这一过程应用于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电化学专业出身的范兴长期以来在该领域勤劳耕耘,围绕提高电反应过程效率、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等方面不断创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正是因为多年来在电化学领域辛勤的付出,才让范兴取得了令学界和媒体瞩目的成绩。结缘电化学,开展奇思妙想与电化学的结缘可以追溯到范兴上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无损检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物理检测方法、分析法和电化学检测法。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无损检测办法很多,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主要对今后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研究的重点:声发射技术和电化学技术,作了介绍,给出了钢筋锈蚀检测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0,(17)
《电化学分析技术》属于仪器分析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其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无法全面体现出新技术的发展特点,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不相符,无法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对此,若要加强《电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则需要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作用下给予指导和推进,由此能够真正地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质量~([1])。  相似文献   

12.
当代电化学科学技术要求实现对电化学反应的控制(加速或阻化),前者如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后者如金属腐蚀中的电化学反应。要实现对电化学反应的控制,必须了解构成复杂电化学反应的基元步骤。在已经知道的电化学反应,包括电催化反应中,基元过程在微秒和纳秒时间标度内进行。因此,应当发展时间分辨达微秒和纳秒的电化学现场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建立相应的测量系统。电化学现场时间分辨光谱技术主要由时间分辨光谱、微电极和电化学控制技术组成。目前,尺度达微米级的超微电极,时间分辨允许达到纳秒级,性能优良的通用电化学控制仪器,时间响应只能达到微秒级,极化电流小于微安级的电化学控制系统,响应时间可能达纳秒级。  相似文献   

13.
李洪涛  刘晓玉  于国庆 《科技风》2014,(13):209-209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发源地,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海岸带环境保护已经得到了全球的关注,并对海洋开展海洋海洋环境监测,能够对海洋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化学传感器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逐渐的被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威胁到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本文分析了电化学传感器技术,以及海洋环境监测,并探讨了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学科是在科学与技术结合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得益于多学科、多专业的分工合作,同时又对相关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推广作用。作为分析仪器的核心,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环保事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综述该学科的内容、特点及国际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研究发展现状,并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及微电网、电网调峰提效、区域供能、电动汽车等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保障能源安全,落实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对切实推进能源革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重点介绍具有重要市场前景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包括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钠基电池技术,并在分析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中国相关领域未来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0,(18)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化学分析技术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有的地位,以及在电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教学难点,进而探究在电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中如何将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经验融合其中。而本文所探究的相互融合的方式在高等教育的课堂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第218期双清论坛"电化学能源"针对二次电池和特种电化学能源、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化学能源方法与基础等方面,聚焦电化学能源核心技术和关键科学问题,分析了基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总结了我国电化学能源体系中的"卡脖子技术"及其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路、举措和保障机制,以及未来5~10年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Ps版涂布技术是指通过专门的设备,使感光材料附着在经过电化学处理过的版基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经过烘烤后形成感光层。涂布工艺是制造Ps版的重要环节,它包含化学、物理、机械、热力学等方面的综合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感光胶选择和配置技术、涂布方式的选择、涂布液的输送、过滤、计量;涂布干燥方式的选择、施加真空密舍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本文详细分析了制造发展的三个范式,论证了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是制造范式III的核心使能技术。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各机构对原子级制造研发规划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原子级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从设计、材料、加工和检测等角度分析了原子级制造的技术体系内涵;梳理了原子级表面制造、原子级结构制造、原子级测量与表征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呈现了当前具有原子级制造能力的部分代表性技术,包括原子级切削、原子级抛光、电化学加工、等离子体原子级加工技术、原子精准操控以及原子分辨测量与表征技术,并对原子级制造战略规划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马淳安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电化学和纳米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众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绿色化学化工领域的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