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点子下载:下载众人智慧提高教育艺术当把这篇文章定名为《“惩戒”——爱你没商量》时,我面对电脑屏幕不禁得意地笑了出来。是的,在一片赏识教育声中,“惩戒”似乎成了禁土,可是在我的教学教育中,“惩戒”却无处不在,我是一个爱“罚”孩子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教育治理现代化下高校法治化校园建设的教育教学秩序理应有法可依、有错必纠。体育教育惩戒作为一种教育体罚方式,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时受到法治制度的约束。体育教师必须理性掌握教育的时代价值,坚定政策实施导向,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方向,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文章从教育治理现代化视角理性分析高校体育教育惩戒存在的困境,建立体育教育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制度和保障体系,使体育教育惩戒走出惩罚的误区,让体育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并成为教育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当前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参照赏识教育,生本教育等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方法和效果,对惩戒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现在的体育教师心理压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还在下滑,动作技能掌握的合格率也在降低,学生上课不良表现在增加等一系列现象与惩戒教育在大的教育理念环境下几乎被“封杀”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针对目前的体育教育现状建议体育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惩戒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自然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教育惩戒"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需要体育教师有效地掌握教育策略,使得其更加丰富、精彩,以此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本期研讨中,教师们智慧分享了教学中不同类型的"教育惩戒",以及处理方法。在共同的学习中初步达成了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对犯错学生的适度"惩戒",不仅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能有效达成教育目的,助力学生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但适度"惩戒"的"度"不好把握,"惩戒"力度小了如隔靴搔痒,不见效果;"惩戒"力度大了则容易变成"体罚",进而遭致众多非议。如何做到理性  相似文献   

6.
<正>一、"惩戒"是必要的教育手段《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惩戒"是指通过处罚来警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教育需要"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什么都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一种虚弱、脆弱、不负责任的教育。"惩戒"可以及时终止不良行为,保证课堂教学安全有序地进行;可以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可以提高责任意识,加快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社会化进程;可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湖北体育科技》2015,(8):732-734
受到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缺乏法律法规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规定,导致现实中经常发生一些不合法、不合道德和不合教育性的惩戒现象。体育教师要合理使用惩戒权:1)必须从建立监督机制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方面来消除和预防不合理惩戒行为的发生;2)必须明确实施惩戒权的基本要求;3)必须掌握使用惩戒权的方法。只要按照正确判断越轨行为—掌握学生特点—分析越轨行为发生情景—判断是否使用惩戒手段—选择惩戒方式—预测惩戒效果—实施惩戒行为的步骤进行,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惩戒权。  相似文献   

8.
<正>研讨背景:近年来,因教师管教、"惩罚"学生而酿成的家校纠纷事件可谓频频发生。每次事件发生后,舆论都会质疑教师的管教方式不当,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要求严惩教师,加强师德教育,而教师群体却感慨,现在的学生"说不得""碰不得",谁知道批评、"惩戒"之后会引出什么麻烦。那么,究竟如何实施"教育惩戒",如何在日常教学中管教违纪违规的学生值得探究。本期话题旨在通过对"教育惩戒"的研讨,厘清"惩戒"  相似文献   

9.
陈曙星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B12):130-131,134
运动处方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形艺”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诊断”,按不同情况,以运动处方的形式,给学生制定教学及锻炼的方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体育理论和方法的能力。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0.
<正>为贯彻“以体育人”的全人教育思想,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蓝精灵”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撬动每一名学生快乐成长的支点,使“活力校园”成色更重,学生健康成长本色更亮,快乐运动底色更足。  相似文献   

11.
自我惩戒     
案例背景现在以表扬、赞赏为特征的赏识教育成为一种“时尚”。在体育课上,我就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可有时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教育专家孙云晓曾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有时我尝试使用了惩戒,却又缩手缩脚,唯恐被定性为体罚,游走在两难之间。案例描述大雪断断续续下了两个星期,这天虽然天空中还飘舞着零星的雪花,不过时常能见到难得的阳光。课间10分钟,孩子们都聚集在楼前楼后清扫的空地上观赏着,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那节二年(7)班的体育课,我早早来到了教室。“耶!”“哇噻!”“上体育课啦!”孩子们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  相似文献   

12.
<正>一、"体罚""惩戒"及"奖励"界定的多变性"体罚"是通过教育手段使学生的身体感到疼痛或者极度的疲劳,对学生心理进行打击,使学生受辱。"惩戒"是通过一定的惩罚使学生引以为戒,二者有共同点,而区别就在于体罚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如果"惩戒"过度就成了体罚。"奖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肯定,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在教学比赛结束  相似文献   

13.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惩戒教育在体育课堂上运用的比较普遍,然而体育课堂上的体罚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如何避免惩戒变成体罚是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区分了惩戒教育和体罚的基本特征后,从惩戒教育的实施对象、范围,以及惩戒教育的实施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明确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运用惩戒教育。  相似文献   

14.
沈洪 《体育教学》2014,(5):41-42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的策略进行研究.认为应:“因材施评”,对于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目标与内容; “技情共评”,既重视技能评价,更注重体育情感等非智力目标评价; “系统评价”,重视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系统性; “交互评价”,重视对体育教学中交往与互动的评价; “优资促评”,保障体育教学评价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由于教育法律法规中三令五申要求教师不得体罚学生,导致很多教师出现了"谈罚色变"的心态,特别是公开课上,几乎是一味地表扬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惩戒"和"体罚"的含义。一、"惩戒"与"体罚"的定位案例1:在一节体育课上,教师在整队时发现学生A不停地与其他学生讲悄悄话,经提醒后,学生A虽有所收敛,但不一会儿又开始与其他学生聊天。想到学生A  相似文献   

16.
<正>一、"惩"之有理要发挥"惩戒"的积极作用,首先要让学生明辨是非,让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否则,学生可能将"惩戒"误认为是一种"攻击"行为,极易导致矛盾升级。因此,教师平时要经常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充分了解情况。教师在处理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对自己说“我能行”,与此同时也促使这些“天之骄子”们有点飘飘然,部分学生乃至滋生了“说不得”“动不得”,只能“捧”,不能“摔”的坏习气,有些甚而变得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而我窃自以为,批评和惩戒也是  相似文献   

18.
<正>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即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博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理解能力,社交能力等。要实现上述目标,只有通过立体教育,即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能力教育等,并辅于广泛而有效的其它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大抓“正规教育”的同时,对“业余教育”也要放在不容忽视的地位,本文就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的理论与实践,做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凯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12-212,214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用示范、讲解、演练、说明之外,采用不同形式“语言”表述也能对学生理解动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语气语态,不仅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感,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更能提升学生对所学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在老师独具风格的语言引导下能起着“画龙点睛”“根深蒂固”的作用;同时,也能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培养提升学生的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20.
陈玉庆 《体育师友》2010,33(1):22-23
为情境教学“保鲜”,是小学体育常态课实现情境教学,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练习的高昂激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证。我们尝试通过与学校安全教育结合,渗透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的知识;与小学各科教材结合,以不同的方式演绎学生熟悉的情境;善于捕捉新闻热点,使之成为教学情境的源泉等方法,实现“保鲜”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